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东莞日报:“兵变”不会是最后一次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04月12日09:54  东莞日报

  国青“兵变”事件,把中国篮球的一代名将范斌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范斌绝非无辜,但换位思考,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也必有可怜之处。范斌有其难以逾越局限性,作为一个在老体工大队和部队篮球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球员、教练,“三从一大”、“棍棒教育”理念难免深入他心。

  事实上,当今中国篮坛的优秀教练,例如蒋兴权、李春江、王非,哪个不严厉,哪个没有鲜明个性?相比他们,范斌的问题在于混淆怒与斥,罚与辱的界限,更在于他忽略了时代的变迁。这是“兵谏书”请服务员来写,懂得避免“枪打出头鸟”的新一代球员,他们之中有些已在职业联赛效力,懂得与老板和赞助商谈价钱,范斌以旧思维来对待他们,遭到“反攻”也不算意外。

  值得思考的是,中国篮坛那么多将帅冲突,为什么“兵变”独独发生在范斌身上,发生在国青队身上?

  这不是一个“谁聪明”、“谁会做人”,也不是“两代人的思维差异”就可说明的简单问题。国家队和CBA各队由于都是由成年球员组成,心理比较成熟,并且教练打江山必须靠他们,自然更懂得平衡与球员的关系。

  而范斌的执教履历上,除了女篮就是青年队,两者都存在教练拥有绝对权威甚至权力的普遍现象。尤其是在青年队,孩子的发展,能否升上高一级别的队伍,教练基本握有生杀大权,权力被过分放大,难免会滋生很多问题。

  另一方面,在各地方和各俱乐部青少年队,教练扮演的是“亦师亦父”的角色,队员往往由教练一手挖掘提拔,平日里衣食住行也由教练照顾,再加上相处时间长,彼此较为了解,感情更为深厚,即便有冲突也容易化解。

  可国青队却是另一回事,不少球员初具成年人的思维却还没有成年人的承受力,在地方队又多是核心或顶梁柱,如今在没日没夜的拉练和没天理的夸张运动量训练下,还遇到一个“不把自己当人看”的教练,“在家是个宝,在外是根草”的落差自然很容易激起逆反心理。

  说到底,国青“兵变”并非偶然,它既是两个时代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格格不入的碰撞,又体现单向式和精英式人才培养机制的严重弊病。当下中国篮球不思向科学化和人性化转变,反而在“三从一大”的泥淖里越陷越深,类似的事情恐怕不会是最后一次。

  

分享到:

相关专题:中国男篮&CBA职业联赛专题 |国青男篮兵变门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