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CBA乱了规矩裂痕难修补 烧钱引援烧不出中国皇马

 

CBA LOGO

  ■ 本专题撰文 本报记者 张健强

  2010年~2011年CBA常规赛已落幕,接下来就是短暂的季后赛厮杀。一个赛季,改头换面,CBA正在走向断裂。

  CBA从最早期几乎是铁板一块的俱乐部共识,走到“李元伟时期”的市场共识,而到这个赛季,真正出现了价值观上的断裂。以前,CBA各个俱乐部还会在表面上互相友好,以达成大致的联赛共赢,而如今却是真正走向了一个个独立的个体。

  内幕

  几件“小事”彰显大裂缝

  今年的CBA常规赛,极少有惊心动魄的经典比赛。像一场肥皂剧,一集一集,然后不知不觉就演完了。而常规赛中,有几件“小事”令人难忘。

  其一是篮协专门下令禁止在赛场内播放歌曲《忐忑》,称此举干扰了客队投篮。另一件,则是广东电视台记者黎晔在山西拍摄球迷争端时,竟然被赛场保安强行扣押,最后,有关方面的道歉信在篮协的网站上也仅仅放了一天而已。第三件,则是联赛快结束时,技术代表刘建华竟然在新闻发布室驱逐一位和他有过争执的上海记者。

  这些事情像一个个小小的多棱镜,各种投射在上面的眼光,似乎被分开而折射出联赛不同的观念。CBA在最高歌猛进的那两年——准确地说,是李元伟开始高举市场旗号的那两年——最重要的只有一个词“服务”。

  当时篮协高喊:服务媒体、服务球迷、服务赞助商,而如今这些服务已经完全被颠覆。CBA运动品牌本有排他性,但篮协已经在皮球上用了一家和联赛赞助商相冲突的商家。此一例,已经颠覆掉了赞助商的利益。

  赛场音乐在2002年被引入时,是和拉拉队包装在一起的,目的在于让现场球迷有观看一场盛会的感觉。演变到今天,音乐被用来当作“音波武器”攻击客队,同样耳朵受难的还有现场球迷。很多DJ不是为现场球迷讲解比赛和调动气氛,而是歇斯底里地高喊“防守”和“好球”。如果只是为了赢球的目的,那还不如给每个球迷发一个麦克风了。

  服务媒体则变得更加复杂。篮协四处指派新闻监督员,而俱乐部则置若罔闻,上述两起事件已经足以说明问题。

  CBA的这个赛季,正在和过去的“服务”观念断裂,而断裂的原因非常多。

  揭秘

  杜比引起的蝴蝶效应

  很早前的CBA,投入不大,市场也不大。球队小打小闹,偶尔互相有摩擦,也是低头不见抬头见,杯酒言欢释前嫌。那个时候,CBA的经营者,要么是爱好篮球,要么仅仅把俱乐部当作广告平台。

  再后来,市场化的CBA投入渐大,收入也增多。虽然不见得收支平衡,但至少很多投资人看到把俱乐部经营起来的途径。那时候,纷争不少,红脸的也不少,但总体上还是在极力地讨好市场和公众。

  谁也想不到,新疆队把外援杜比一签下来,会在CBA造成了一连串的蝴蝶效应。杜比的税后工资130万美元,新疆队签得很早,价钱很贵。这就给联赛立了一个标杆,后来有经纪人说,没有十万美元月薪的球员,都不好意思给俱乐部推荐了。

  这个赛季,各个俱乐部在外援身上烧钱之多,恐怕是历史之最,而且很多都是冤枉钱。

  为什么说杜比引起了蝴蝶效应?因为在外援身上烧钱,已经不仅是篮球场上的问题,甚至开始连锁反应到了很多俱乐部的其他手段里。

  130万美元意味着什么?有些球队整个常规赛的票房,也就差不多是这个数字。再加上另外一个外援,那就会入不敷出,再算上本土球员,就算把冠名费填进去也远远不够。

  有人或许会举皇马烧钱的例子,可是人家花巨资引入球员,不仅仅是为了胜利,还有一系列针对大牌球员的各种包装手段。而CBA花在外援身上的这些钱,只有一个目的——赢球。

  既然联赛的核心是“赢球”,反正已经烧了这么多钱,就不会在乎其他的。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给裁判送点钱,按照以前的成本,还算重礼,而如今与外援开支一比,连零头都算不上了。

  这犹如滚雪球,很多俱乐部明知不对,但已经无法控制。花更多的钱,只是为了让之前花的那笔巨资变得值得……相比之下,“服务”算什么?核心是赢球!

  CBA又一次断裂!所谓商业联赛,其实是“敌我双方”给球迷带来的一场表演,而如今却是要让球迷看到一场战争。俱乐部们甚至不惜以侵害“表演合作伙伴”的利益来达到目的。

  可是,他们的无辜向谁说?

  现状

  俱乐部不再是铁板一块

  前两天,辽宁体育局局长发表一番高论:当年我们把郭士强送去了四川,收获了一个好教练。所以现在送走了张庆鹏,相信以后能为辽宁全运会带来好处。

  这里面,有着很多令外人看不懂的逻辑,以及那些俱乐部打落牙齿和血吞的无奈。CBA有各种成分的球队,如广东宏远队、东莞新世纪队、新疆广汇队、福建SBS队等等,这些是纯私营俱乐部。至于辽宁队和江苏队,如果用一个比喻来说,这是体育局的“田”,俱乐部仅仅是承包而已,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本赛季有两单争议性转会和一单争议性极大的转会未遂。两单争议性转会是张庆鹏前往新疆队,韩硕前往八一队。

  两单转会都有一个共性:俱乐部都无力阻止。辽宁孙局长的话,大家已经看到了,张庆鹏是“送”去新疆队的。这也就意味着,他的去留是体育局说了算的。而韩硕是同样的性质,八一队和江苏体育局谈妥了条件,人就走了。俱乐部经营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

  至于唐正东,那叫转会未遂。里面的故事曲折得多,有人说新疆队给了他一笔钱,他这个赛季不用打球也有足够的收入,让唐正东自己去和江苏体育局谈条件。

  看到了吗?球员的转会,都是跟体育局谈的,俱乐部好歹承包了球队这块“田”,你把“里面的树苗卖了”,他连发言权都没有?

  这些俱乐部体制上的弱点由来已久,但为何到了这个赛季,会有人冒着得罪人的风险,用这种潜规则去伤害对方?本来,球员转会,如果开诚布公谈转会费,好歹对方还能收入一笔钱,还算公平。而如今这种动用权力的潜规则方式,已经让很多俱乐部之间走向了互相仇视。

  当年,CBA俱乐部不满篮协的经营方式,7家俱乐部试图联合搞职业联盟的状况恐怕难再见到了。如今,俱乐部之间已经不存在利益结合,以前的联盟也已经走向了断裂。

  未来

  裂痕恐怕从此无法修补

  私底下,恐怕没有哪家俱乐部会说篮协的好话,但一旦联赛出了点什么事,个个俱乐部都眼睛望着篮协,希望上面能作出一个对自己有利的判罚。

  一方面无比不满,另一方面因为个体力量的缺乏而又指望上面。本赛季,浙江广厦队和上海队争夺外援哈里斯,就是一个例子。哈里斯加盟上海队时,浙江广厦队才出来表示,他们和哈里斯之间有约定,如果对方不去NBA则必须前往浙江广厦队,甚至还曝光了合同。这事说出来,吵了一阵子,不了了之。如此明显破坏规则的事情,原本互相之间打个电话,说声“不好意思,原谅一下,我们缺人”或者“抱歉,我们真的不知道”,或许就谅解了。然而,两边都等着篮协,但上面一言不发。

  想起一个分面包的故事。两儿争面包,争执不下,大人过来顺手一掰,大小不等。拿到小块面包的大哭,于是大人往大面包上狠狠咬一口,于是大面包又变小面包……如此往复,大人吃饱了,小孩啥也没了——当然你可以说他们获得了“公平”!

  俱乐部之间闹得越凶,篮协处理就越随心所欲。这个赛季,篮协取消了裁判员的号码,省得被人认知;禁止球场内的慢镜头重放……一些荒诞规定不断出台,而无人敢说一个“不”字。

  下赛季,外援要开始集中选秀,各个俱乐部此前刚积攒起来的一点引援经验化为乌有。很多人只看到了几场球、一个赛季的利益。

  这个联赛,不但在跟过去断裂,似乎也在和未来断裂。

  

分享到:

相关专题:中国男篮&CBA职业联赛专题 

更多关于 CBA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