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杯一战,两挫伊朗,不言雪耻,起码也是解恨。中国男篮在柳州展现出的精神面貌,令人为之一振,这支球队正在逐渐捡回2008年北京遗留下来的士气,和津门溃败的形象彻底隔绝。但与此同时,也不得不提的是,中国男篮上一拨阵容、上一任甚至几任教练遗留下来的问题,这支球队也照样没解决。
在柳州,这支中国男篮已经证明,依靠邓华德给球队建立起来的斗志和防守体系,他们有能力和强手一搏;也有能力在大比分落后时,依靠防守扭转战局——把整支球队建立在防守基础上,对防守型运动员的空前重视,正是邓华德和前任们的最大不同,也是这支中国男篮和此前男篮风格的最大区别。中国队能和拿篮球当橄榄球打的澳大利亚队、欧洲四强斯洛文尼亚队打到最后关头,能第一次大破伊朗、第二次逆转伊朗,依靠的都是防守。仅凭这一点,已经可以预见,这支中国男篮不再是一支会被轻易击溃的球队,他们的抗击打能力正在上升。但在这一切的背面,和这支球队特点一样清晰的还有他们的弱点——或者说,是他们的软肋和死穴。
姚明时代,姚明就曾经说过,怕紧逼是中国男篮的死穴,每点必中,迅速倒地,口吐白沫。自21世纪以来,中国男篮一直怕紧逼,每次惨败的伤痕上,几乎都有被逼死的记忆。这支中国男篮照样怕紧逼,斯杯之前热身赛对立陶宛,曾经单场被逼丢球8次;斯杯首战对澳大利亚,谨慎的澳大利亚队直到终场前1分钟才孤注一掷,使出全场紧逼和夹击,结果又是一点必中,把比分追平,又靠绝杀击败了中国队。即使大胜伊朗之战,伊朗的全场紧逼也曾经让中国男篮慌乱不已。
怕紧逼还是中国男篮的死穴,这毋庸置疑。但除了怕紧逼,这支中国男篮比过去姚明时代的男篮还多了一个死穴——不会打反击。事实上,过去6到8年以来,中国男篮从未能打出过犀利的反击,重现他们历史上的快速风格。但在拥有姚明的时代,打不出反击可以被称为软肋,算不上死穴。自2002年至2008年,姚明在两届世锦赛和两届奥运会上始终位列得分榜前三位。即使打不出反击,中国男篮在不少力战中,依然可以依靠姚明的威力在阵地战中解决问题。但没有姚明,中国队的半场阵地进攻把握势必空前下降。如果还没有占总得分相当比例的反击,不能在速度战中求胜,中国男篮在国际大赛中的得分稳定性将很难保证。因此,过去中国男篮有一个死穴和一个软肋,现在变成了两个死穴。
无论有姚明和没姚明,怕紧逼和没快攻,都是中国男篮想解决但没能解决的问题,也是此前“欧洲凯撒”尤纳斯被诟病的关键。结果欧洲教练解决不了,现在美国教练邓华德也解决不了。有不少老教练说,是邓华德不知道中国男篮的传统。其实上溯百年,全场紧逼和快攻中的战术运用,的确是中国篮球对世界篮球的贡献。但近三十年来,谁也不能否认的是,全世界对紧逼和快攻运用最多最好的正是美国篮球。邓华德带上海队,破紧逼和打快攻如探囊取物;带中国队,破紧逼和打快攻就如履薄冰。我的意思是,我绝不是替邓华德说话。邓华德也许有责任,但并不是主要责任,哪个教练也不能亲自下场替运动员打球。
带上海队和带中国队,站在破紧逼和打快攻的角度上,邓华德最大的区别就是——他有,或者没有小卢卡斯。破紧逼,是从后卫破起;打快攻,也是从后卫打起。后卫就是场上的指挥官和灵魂,破紧逼和打快攻最考验的就是后卫的能力。有小卢卡斯风驰电掣的个人能力,邓华德的战术建立在他个人能力的基础上,就如鱼得水;但在中国队,邓华德实际上没有一个可以轻松过人、观察全局、在最佳时机传出威胁球的后卫。没有个人能力,战术的威胁就无从谈起。尤其在破紧逼时,只能以稳为主,不丢为上,而不是能凶狠的直接攻击对手的篮筐。
中国男篮的后卫荒,自2002年全国热炒起,其实从未有本质改变。在这支男篮里,刘炜更多是个直接攻击手;孙悦右手的运球一直是问题;金力鹏大器晚成,但没有在国际赛场上的信心;只有65公斤的于澍龙明显缺乏对抗能力;郭艾伦的成年比赛经验几乎是一张白纸。因此邓华德手上,实际上没有一个真正值得信任的后卫。当怕紧逼和没快攻这两大死穴摆在面前,你可以总结出各种原因——但打篮球不是研究精密科学,说一千道一万,就是后卫不行。有个好后卫,两大死穴再也不“死”。
后卫不行,困扰了中国男篮至少8年。一名好后卫的出现,既需要灵气和天赋,也最需要扎实的基本训练,前后养成,往往要10年。中国男篮21世纪以来始终没有好后卫,就是中国篮球近15到20年来青少年基础训练水平低、投入少、选材盲目重视身高的一面镜子。没有好基础和好培养体系,中国篮球就不会再有钱澄海、吴忻水、宫鲁鸣、孙凤武、阿的江、李晓勇那样有特点的好后卫;没有好后卫,中国男篮就一逼就死、再也跑不起来。
邓华德只能解决他能解决的问题。至于中国篮球的问题,不是哪儿的问题最大,而是从根儿上出了问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