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杨毅:最有分量的孙大爷

http://sports.sina.com.cn  2009年12月01日17:16  体坛周报

  一眨眼的工夫,孙大爷退休了。

  这个时候我才恍然,孙大爷已经60花甲了。之前,我只知道孙大爷是大爷,知道在我刚做体育记者的时候,孙大爷已经在这一行里干了20年,不知道孙大爷到底多大年纪。圈里的同行们,按年龄断代,和孙大爷差不多年纪的就叫他“保生”,稍微小点儿的就叫“保爷”,再小的就叫“孙老师”,而我,一直叫“孙大爷”。

  北京人喜欢彼此叫“爷”,管长辈叫“大爷”而不叫“伯伯”,因为“大爷”透着股亲切劲儿。彼此间既是长辈和晚辈,又像朋友。孙大爷对身边的孩子,就像朋友。我的徒弟,《北京青年报》的记者周赫,也叫他孙大爷。俩人都采访北京首钢男篮,有时候一块儿出差,就一起喝两杯小酒儿。

  在我这一辈开始进入这个圈子时,孙大爷就是圈里的老人,天天和我们一起采访。那时候,篮球不火,篮球记者还很少。后来,篮球火了,篮球记者就像雨后春笋,又出来三四拨。孙大爷还是每天和他们一起采访,直到他退休前的最后一次大赛——山东全运会。有时候,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回头一望,尽是少男少女,只有大爷一个鬓发斑白的老人,乐呵呵的,到哪儿老提着他的手提袋。

  这就是孙大爷。他在体育新闻的行当里干了30年,把自己的同辈都熬成了领导,比他小个一二十岁的,大都坐在办公室里不出门了,只有孙大爷,一直坚持在第一线,用自己手上的笔,写亲眼看到的东西。体育新闻这个行当里的个人发展轨迹,往往是从记者做起;当你有了一定经验和阅历,又不想长年在外奔波,就开始转行做编辑;当你做编辑站住了脚跟,就渐渐向领导看齐了,不是这主编就是那主任了。但孙大爷没按这个轨迹走,三十功名尘与土,一直到退休,他始终都是一名体育记者。

  我想说的是,这其实意味着,在孙大爷的整个职业生涯里,他从来没有真正升迁过。这30年里,孙大爷数次放弃了那样的机会,也因此放弃了权力和可能带来的利益。在这个圈子里,没有几个人能像孙大爷这样,坚守着自己的热情。他喜欢做一名记者,喜欢用自己的视角观察和书写,无论他已经多大年纪,他都喜欢亲自站在比赛场边,每天发现新的新闻点,结识不同的人,而不是守在办公室里,面对电脑和版样,每天经历同样的生活。这种探索的热情,就是一名体育记者最初的梦想。大爷把这个梦想坚持到了最后。

  同样,在这个圈子里,也没有太多人能像孙大爷一样,坚守着自己的原则。60岁的孙大爷不会说英语,更不能像那些语言能力出色的晚辈们能跟八国联军吵架;大爷也不怎么用电脑,基本是靠手写和传真发稿。但在这个信息爆炸,新闻海量,炒作成风,标题党横行的媒体世界里,大爷始终不跟风,不失实,也从不畏惧在需要的时候表达自己最犀利的观点。每天网络上的篮球新闻成百上千,但经纪人夏松曾经对我说:“还是孙大爷写的最有分量。”

  因此,我们作出的这一期特别报道,不但是送给孙大爷——他写了一辈子报道,应该有这样一期报纸(尽管不是《北京晚报》),在他职业生涯结束的时候来报道他。这个行业应该记住“孙保生”这个名字,记住他对篮球的热爱。今年夏天,在中国的街球圣地——北京东单球场,曾经有个活动,叫做“回到东单”,那些在街头叱咤风云的新锐们尽情献艺。孩子们请了很多人,却没有请孙大爷“回到东单”,40年前,他和他的北京工人队正是这里的主角。

  同时,我也想把这期报道送给体育新闻记者这个行业。孙大爷为这个行业设立了一个标准。无论我们是否做了这主编那主任,都应该记得自己的起点。当我们不再采访,不再“新闻饥渴”,不再思考,不再书写,我们其实已远离了最初的梦想。

  孙大爷把他“北京首钢赛区指定记者”的头衔传给了周赫,说要“待在家看电视了”。但我知道,他一定还会去球场的,那是他最喜欢的地方。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中国男篮&CBA联赛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