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黄嫣
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CBA上周举行了赛前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联赛办公室主任张雄向记者介绍了新赛季发生的三大变化:1、赛程缩短2、外援上场时间减少、3、三分线向外移50公分。从这些举措来看,CBA想要国际化的用意相当明显。但一场让中国球迷为之疯狂的篮球盛宴,是否真的会如篮协所预料的那般向NBA靠拢?事实,还有待时间来考验。
外援依旧是第一
本赛季CBA联赛的新主题叫“蓄力”,篮协的想法容易理解,希望通过联赛的磨练来为中国篮球积攒更多的厚度。但事实上,即使官方在赛制上刻意减少了外援的上场时间,依然无法减弱市场对他们的关注。“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这是在中国篮球甚至是中国体育场上恒古不变的“真理”。
从上个月开始,刚刚结束全运会休假的各队就已经为外援的招募而剑拔弩张。在CBA老牌外援的竞争态势上,更是达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略显稚嫩的上海男篮显然是在引援的第一步上吃了个亏。之前包括姚之队负责人章明基在内,俱乐部口口声声已经签订的外援皮克特,到底只是镜花水月而已。而更耐人寻味的是,皮克特最终也没有出现在老东家山西队的阵容中。一场好端端的生意,还是落得双方都人财两空的下场。
毫无疑问的,在争夺激烈的CBA赛场上,外援的争夺早已上升到了左右球队实力的级别。即使篮协三令五申下命令,希望球队不要过分依仗外援能力,但无法否认的是,一名好的外援,的确能够起到激活全盘的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山西俱乐部即使不要皮克特,也不让上海男篮得手的原因了。一场畸形的恶性竞争注定就是CBA当下的真实写照。
或许是意识到了外援在CBA联赛中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影响力越来越大,上赛季还为此大开口子的篮协终于在今年玩起了“闭关锁国”,新赛季取消了外援自由上场的规定,采取4节6人次的方法。在两名外援政策不变的情况下,这意味着一名外援可以打满全场,另一名能打半场比赛(不过各队在面对八一队时仍旧采取4节5人次的老办法)。
除此之外,篮协今年还特地在外援引入上加了一顶限薪的高帽子,其实,这项政策原本意图是让各俱乐部放慢引援的脚步,转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国内运动员身上。但事实上,这个限制策略意义不大。唯一让人感觉初见成效的是,各俱乐部不再不惜血本地去追逐那些NBA过气大牌,而更愿意把注意力放在熟人身上。可惜,从根本来说,这个方法并没有在源头上帮助CBA刹住外援风。
两岸携手成主题
其实,就算篮协高喊“蓄力”的口号,也无法回避中国本地球员在联赛上的低迷。更何况,这些聪明的俱乐部经理脑瓜转得飞快,因为即使在外援策略受到政策压制之后,我们与同胞依然可以两岸携手,共同进退,于是,自然而然的,中华台北的球员们在新赛季成为了大家疯抢的香饽饽。
从政策上来看,篮协对中华台北球员并没有任何限制,在上场时间上也是一视同仁。这也就在某种程度上,帮助球队找到了更多空间。换句话说,这也是“台风”鼎盛的主要原因。
截止到上周,本赛季共有4支球队引进了5名中华台北球员,分别是上海的颜行书、东莞的陈信安、广厦的林志杰、山西的许皓程和林冠纶。更耐人寻味的是,12月19日,CBA首场揭幕战,也就是上海与浙江广厦的这场比赛,恰巧是颜行书与林志杰的“德比战役”。篮协在这样一个新环境下,刻意突出这样的特色,无疑也是对两岸携手的一次肯定。
而从另一边来看,两岸合作对于彼此之间的沟通也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CBA获得的好处同样可以体现在对方的身上。对此,上海男篮新引进的颜行书一席话无疑具有代表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并没有否认来沪淘金的目的,也坦诚这里比当地联赛的收入要高很多,但事实上,他们最大的用意还是希望通过CBA成熟的职业模式,在这里找到自己真正的落脚点。“在台北,大多数球员都是半职业的,有的脱下队服可能是医生、律师、甚至是学生。这里的职业化氛围更浓郁一些,我想,我也是来这里取经的。”
同时,颜行书表示,CBA大批量引进中华台北球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他们拓宽市场的一种积极表现。“我不知道自己能吸引多少台商前来观赛,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我的朋友在上海,他们一定会来捧场。”
其实,中国篮球职业联赛想走市场化的意图早在建立初期就已经显现出来,而这次两岸携手的特色,也是中国篮球良性进化的一个表现。引援是CBA永久不变的话题,而新赛季中,大量与同胞并肩征战的美好画面,想必也是CBA的一个意外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