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于嘉:全运会借调球员无益 竞争环境因此就变了味

http://sports.sina.com.cn  2009年10月23日11:03  体坛周报

  全运男篮激战正酣,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山东对解放军之战,随着陈可最后的三分投篮不中,山东兄弟媒体的新闻标题纷纷写就:山东男篮全运历史50年来首次战胜解放军!

  这标题起得太宏大,以至于一些球迷在网络间和我身后的观众席上嘀咕:这个…那个…这些都是咱们山东人吗?他们指的当然是山东从北京借调的巴特尔(巴特尔虽然随新疆征战CBA,但关系仍在北京)、从辽宁借调的杨鸣、刘相韬和谷立业,对于山东男篮这50年一遇的险胜,这四位都功不可没。

  全运会有全运会的特色,在以地方体育局指导思想为核心的比赛准备过程中,“兄弟单位借调”这一属于久远的计划经济年代的产物,依然可以在全运会的范围内出现。于是在济宁赛区,除了东道主的大规模借调之外,还有辽宁队借调河南的薛玉洋,已经转会成功但关系仍在吉林的王博和吕岩,以及CBA在北京效力但关系一直没有离开辽宁的吉喆。这就是全运会特有的球员流动,如果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全运会不再是解放军一枝独秀,凭借球员的流动也可以百花齐放。但坊间流传的另一条消息却会让人有些失望:山东作为本届全运会的东道主得到了下届东道主辽宁的“支持”,到了下届全运会,山东也会“全力以赴支持”辽宁。

  这条消息一出,全运会的竞争环境就变了味儿。如同一件摆在橱窗里的新衣,却分明标注着“已售出”的字样,颇让人有些失望。本届的混编队到了下届仍然有可能出现,而且规模更大,这样的竞争环境确实是很复杂。

  全运会本身不同于职业联赛,地域性的特色也让各地的比拼多了些看点。而这些为了成绩临时进行的借调,如同CBA联赛无限制地使用外援一样,同样对年轻球员的发展没有益处。全运会对成绩的要求,让借调的高水平球员长时间出现在场上,即使比赛的对抗再激烈,对抗价值和锻炼价值再高,年轻球员也难有机会出场。而如果这种“交换”的形式发生,年轻队员和角色球员对于全运会的求战欲望将越来越少,全运会所一直奉行的“锻炼国内球员的最高水平竞技盛会”的宗旨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这就好像民间盛传的“打野球”:企业间为了夺得锦标,不惜花重金请来职业队员代表己方效力,最后,一支职业队的队友可以在场上作为对手碰面,没有这种动作的一方惊异地发现国家队队员也是对手企业的一员。固然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不啻为一个笑话。

  这样的情况一直受到关注,但只批驳却不提解决办法,也就失去批驳的意义。试想:如果能把这种借调现象,和CBA联赛持续没有大牌球员流动的现象,颠倒一下,职业联赛会出现更多的强队,高水平对抗越来越多;而全运会则成为了考察各地方体育局对于该项目开展最好的评比标准,何乐而不为呢?

  既然全运会无法取消,地方体育局建制无法避免,我们也只有适应下来,为了其能更和谐地存在而思考解决办法了。但愿这办法真的能实行。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第十一届全运会男篮决赛专题 

更多关于 于嘉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