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扬子晚报:斯杯的“尴尬”

http://sports.sina.com.cn  2009年08月29日04:16  扬子晚报

  曾几何时,斯杯因其影响力和高水平成为了一块香饽饽,各地争相承办。记得当年江苏体育局争取南京和昆山承办斯杯时,还费尽了周折。然而时过境迁,一番喧嚣过后,如今的斯杯却越来越寒酸,寒酸得让人不得不为它的未来担忧……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斯杯“水”得太厉害。参赛的几支球队均不是主力出战,土耳其阵中看不到特科格鲁、奥库,甚至二队中还有80%的球员被抽调走,而澳大利亚阵中也没有博格特。中国队阵容更是没有姚明、易建联甚至是朱芳雨,安哥拉虽然没有在NBA打球的队员,但是他们来的也不是主力,这样的比赛注定要成为软肋。

  客观地说,江苏昆山的球市不错,当年斯杯在这里举办时,笔者也身在现场采访,记得当时是一票难求。可如今,各队几乎都派出了一个二线阵容打斯杯,基本上在应付公事。下午笔者打车去赛场,出租车大哥的一句话道出了斯杯的尴尬:“一个大牌都没有,这样的比赛有什么看头啊。别说是花钱了,就是送票给我,我还要看心情。”确实,大牌巨星缺失的斯杯俨然已是鸡肋。首日比赛现场,确实印证了斯杯的萧条。现场球迷少得可怜,其中有多少人是花钱买票的还难说。比赛也乏善可陈,晚上中安之战,从头到尾都没有悬念,现场球迷昏昏欲睡。

  实际上,斯杯的尴尬与其自身缺乏灵活性也有一定关系,斯杯举办了这么多届,很多参赛球队也有意见,每年都把比赛定在中国进行,欧美强队如果没有特别重要的比赛需要热身,他们肯定不愿跑这么远来打几场毫无意义的比赛。所以,斯杯如果想要继续发展下去,每年一届有些过于频繁,像这种单数年没有特别大型比赛时,很难吸引到强队的参加。斯杯组委会不妨考虑在世锦赛和奥运会前举办,这样可以吸引那些强队的参加,既赚得人气,也提升了比赛的品质。

  当各队能够把参加斯杯当作一种荣誉时,斯杯的“尴尬”才会变成“荣耀”,到那时程万琦博士把斯杯留在中国的举动也有意义。

  特派记者 刁勇 (本报昆山电)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斯杯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