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上赛季的个人数据排行榜,会发现靠前位置完全被外援所垄断。比如在得分榜上,占据前19名的全都是外援,排名第20位的邱彪虽然被称为“国产得分王”,但他场均21.2分的数据远远落后于罗德尼·怀特的36.3分。
类似现象也出现在了其它几项技术统计上,比如在篮板榜上,外援包办了其中的前15名,中国球员中排名最高的巴特尔仅仅排名第16;另外在盖帽榜上,前14名中仅仅出现了莫科一位本土球员。相比之下,助攻榜和断球榜的首位总算由本土球员吕晓明所占据,但如果统计前十名的情况,会发现还是外援取得了数量上的优势。
当然,外援的强势演出并非绝对坏事,毕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援质量和联赛水平的提高。可问题在于,无论在哪一个国家的联赛中,唱主角的应该还是那些本土球员,只有他们才是联赛的真正基石,可以对主场球迷形成持久稳定的吸引力。相比之下,外援虽然在短时间内可以有令人眼花缭乱的表演,但长远来看,这些“雇佣军”很难在一个地方连续扎根,无法将短期提升转化为长期发展。
然而在整个CBA联赛急功近利的大氛围中,有些球队采取了完全押宝外援的策略,希望依靠这些老外来提升球队的票房收入和赛场成绩。比如在上赛季中期,山西中宇曾有大手笔的投资,找来了前一个赛季还在NBA打球的维尔斯。作为“CBA历史上最大牌的外援”,维尔斯在到来初期的确炒热了当地的票房,个人也能取得令人咋舌的数据。可几场比赛下来,人们就发现当控球权完全被掌握在维尔斯手中时,山西中宇的成绩反而出现了下滑。不久之后,球队还是做出了放弃维尔斯的决定,也算是承认了此前决定的失败。
发生在维尔斯身上的事情其实很有代表性,这些外援固然可以称雄个人数据统计的排行榜,但那种过分依赖单打独斗的风格,同时也可能破坏全队的配合意识,非但导致球队成绩出现退步,同时也会妨碍队内的本土球员形成配合意识。
篮球界存在着这样一句名言:“吸引观众靠进攻,赢得比赛靠防守。”包括在一向强调比赛观赏性的NBA,每年也专门有最佳防守球员和最佳防守阵容的评选,反映出他们对于防守的重视。但是在我们的CBA赛场上,防守经常会成为一件被抛在脑后的事情。
对于球员来说,重攻轻守可能是一种符合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毕竟与“抢断王”相比,“得分王”会是一个响亮得多的称谓。更何况,在防守过程中的很多辛勤付出和产生的积极效果,往往很难在个人数据中得到体现。因此与其竭尽全力地去阻止对手得分,还不如把力气留到自己进攻时。
问题在于,面对球员这种趋利避害的选择,各支球队的主教练往往缺少对于防守进行引导和激励的手段。或者说,这些教练本身就不具备调教出一支防守强队的素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会球队防守是一件比教授进攻更为困难的事情。毕竟在进攻端,很多时候还可以依赖球员个人天赋的发挥,有时主教练甚至只要安排球员把球交给强力外援,其它的事情就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可是在布置防守战术时,需要对场上每一名球员的跑位和职责都作出周密安排,同时还必须对于对手所采取的进攻套路进行预判。如此纷繁复杂的要求,导致很多教练都故意忽略了防守的重要性,改而将主要精力集中到进攻方面,还有可能美其名曰“追求比赛观赏性”。
就是在这样一种联赛环境中,培养出了一批防守技术不过关的国手。结果在本届亚锦赛上,中国男篮的防守质量只能用“弱不禁风”来形容。无论黎巴嫩队、约旦队还是伊朗队,都可以轻易地找到进攻突破口,以最简单的战术配合在中国球员面前完成得分。面对对手的凌厉攻势,中国男篮却无法在阵中找出巴蒂尔或者阿泰斯特之类的防守悍将,于是在决赛中的失利也就成为了一个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