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在2008—2009赛季CBA联赛第三十四轮比赛中,浙江广厦队客场以107∶100战胜山西中宇队。图为浙江广厦队外籍球员麦考伊(右)在比赛中投篮。
这个赛季,CBA的洋面孔空前多。因为外援引进政策放开,来自大洋彼岸的“大牌”球员接踵而至,带热了球市,搅乱了格局,可也有外援不告而别之事,“说走咱就走”。外援对联赛造成的影响,有叹号,也有问号,都值得细细思量。
叹 号
技术统计外援主导
这个赛季,曾经效力于NBA或接近NBA水平的外援数量大为增加。比如为山西中宇打了一个月球的威尔斯,还有浙江万马队的施奈德、广东队的斯马什·帕克、北京队的哈里森、云南队的嘉伯等人,这些强援的加盟,使得所在球队水平大幅提升,也对联赛格局产生了强力冲击。
外援数量和质量的提升,直接反映在技术统计排行榜上。翻开本赛季的技术统计榜就会发现,除了助攻和抢断还有几个本土球员的名字跻身前列之外,得分、篮板、盖帽等技术统计的前10名、乃至前20名几乎全是外援。
外援冲击着CBA的格局,同时,也在冲击着CBA本土球员的位置和信心。
将技术统计榜上的数字转换成场上的实况,在很多场次中,外援主导比赛的局面一目了然。常常可见两名外援彼此配合,却“看不见”已经站在空位的本土球员。2月11日进行的第三十四轮联赛,山西中宇主场输给浙江广厦。山西队外援奥德杰赛后颇有些无奈地说,只有两个人打球显然不是胜利的正确途径。把球交给外援,这是一些教练的执教思路。久而久之,本土球员拿不到球,信心受挫。10个人的篮球比赛,成了双方外援的比拼,扭曲了篮球这项团队运动的本质。而外援的频繁更换,也让球队的战绩犹如坐上了过山车,忽上忽下,难以把握。
过分依赖外援,还使得联赛中难以见到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人。外援走了,本土球员能够得到些上场机会,新外援一来,本土球员又坐在了板凳上。联赛是培养人才的土壤,外援固然能让比赛更为热闹,但不应忽视了后备人才的培养。
拥有多名国手的广东东莞银行队,本土球员和外援使用相对均衡,正是依靠整体厚势,广东队才攀上了积分榜首位。但放眼整个联赛,像广东这样的球队,并不多见。
问 号
当头一“棒”管理机制
曾效力于NBA火箭队的威尔斯外号“棒子”。“棒子”加盟山西中宇,在短时间内积聚了很高人气,但春节一过,威尔斯的身影就此消失。来去匆匆的“棒子”,给了联赛外援管理机制当头一棒。
威尔斯的告别并非特例,云南队的嘉伯也是打着打着就拔腿走人,给球队留下措手不及的真空。18家俱乐部中,有13家的外援来来去去,折腾数次。这不仅影响着联赛的质量,也影响着CBA的国际形象。
外援暴露出不少管理问题,有的是与球队沟通不够,有的则因为自身就是“刺儿头”,难以融入球队。这个赛季,不少俱乐部高薪聘请外援,但现实说明,有钱并不是唯一的条件。在外援引进过程中,相关法规不够完善,个别经纪人投机取巧,俱乐部自身管理不够职业化等诸多因素叠加在一起,让CBA的规范度打了折扣。
威尔斯一去不回,促使中国篮协加强对外援的管理和服务,从各层面规范、完善外援的引进工作。不久前在厦门举行的联赛投资人会议达成了几点共识。其中,控制联赛和俱乐部成本过快增长,处理好“市场和成绩”的关系,科学合理地配置和整合资源,制定更有约束力的外援管理办法,各家俱乐部不在外援薪金上恶性竞争等内容,既针对近段时间联赛暴露出的问题,也力求推动联赛以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前行。外援是把双刃剑,在抚平叹号、解开问号的过程中,CBA理应有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