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用一个外援,成绩的确不太好。但这样能给年轻人更多机会,有利于备战明年全运会。”当上海男篮在CBA联赛中深陷连战连败的泥潭,“锻炼队伍”成为球队上下众口一词的“挡箭牌”。
表面上看,是赛季初引援工作的接连受挫,直接导致了球队的沉沦。而论及实质,昔日冠军球队沦落为“副班长”,祸因还属困扰“大鲨鱼”已久的陈旧体制。
联赛全运孰轻孰重
从实力雄厚的西洋集团接手上海男篮开始,斥巨资购买强力外援,就被俱乐部视为复兴路上的重要棋子。然而,一度高调表示“不惜重金挑选最好外援”的上海队,最终仅用去3个外援名额中的1个,且远非威尔斯、斯奈德等“大牌”人选。
是什么样的变故改变了俱乐部当初的决定?金融危机的突袭不可不提,大股东之一——上海体育职业学院的意见同样占据相当比例。“不是球队不想请好外援,说到底是赞助商和大股东意见不一致。”一位球队内部人士解释说,“赞助商投入那么多,自然想在联赛中取得好成绩。而大股东却认为,若引进3个外援,联赛成绩是上去了,本土球员上场的机会却必定减少,全运会连出线资格都得不到保障。”
在年轻的上海队面前,联赛与全运会似乎成为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双重成绩压力压得球队喘不过气。身为上海体职院的“职工”,球队上下不得不面临全运会这项重要的绩效考核,而作为俱乐部成员,拼尽全力仍屡遭败绩也绝非他们所愿。现实情况下,联赛与全运究竟孰轻孰重?复杂的体制和利益关系,已然决定了左右为难的局面。
“公私合营”权责不明
说起俱乐部体制,从创办开始一直坚守到现在的李秋平很有发言权。“十几年过去了,我们俱乐部还是一种‘公私合营’的模式。其他俱乐部很多都由民营企业管,而我们则有些过时了。”不止一次,他忧心地表示,在这种老体制下,工作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困难。
所谓“公私合营”,即西洋集团作为民营资本进入,但不占股份。俱乐部两大股东依然是上海文广集团与上海体育职业学院。西洋男篮名义上是一个职业俱乐部,但球队关系仍然属于体职院,投资方在实际工作中并无太多话语权。如此一来,出钱的没有权,有权的不出钱,俱乐部在日常管理中出现矛盾就在所难免。
用上海篮坛元老王重光的话来说,“现在还采用十几年前的管理模式,明显是权责不明,怎么可能行得通?”西洋集团总经理仇广纯也颇感无奈,“现在球队是多头管,多头都不管。如果能在体制上进行改进,这支年轻的队伍还是很有希望的。”
市场化乃必然选择
想要冲破体制的“枷锁”,摆在上海男篮面前唯一的出路,就是加速走向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化道路。职业化的前提是市场化,否则,所谓的“职业俱乐部”也不过只是徒有其表。
“整个联赛的职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半数球队基本算得上职业俱乐部。我们球队也应该跟上形势,真正走市场化的路子。”李秋平如此建议说。作为球队主教练,他只希望安安心心带好队伍,而不能总在各方管理者的不同意见的“夹缝中求生存”。
而球队走向市场的方式,最彻底的当属将股份给有实力、有信誉的投资者。目前,西洋俱乐部已经有意购买球队股份,但大股东仍在对俱乐部进行评估。有人担心出售股份涉及到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但只要价钱足够合理,且用相关条款对全运会、主场等相关利益作出保证,问题并非不可解决。联盟当中,广东宏远早已成为职业化的领军者,他们就是通过管理运营上的良性循环,确保了球队长期稳定的发展。
若“一步到位”的彻底转型尚不能实现,那么,寻求投资者与股东之间的双赢合作关系就应成为当务之急。作为投资者,必须要为股东利益考虑;而作为股东一方,同样理应给予投资者尽可能多的支持,尽可能向市场化靠拢。只有当双方都得到必要的尊重,双赢局面才有可能产生。
本报记者谷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