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战胜梦之队已成天方夜谭 姚核心能否独挡魔兽内线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7月23日09:56  体育天地-MVP

  中国男篮奥运会上的首要任务就是冲进八强,但他们在第一关就遇到了兵强马壮的美国队。自1984年双方在奥运会上首次交锋以来,中国队在世界大赛上对美国队逢战必败,最大分差达63分,最小分差也有19分,于是战胜美国队便成为了天方夜谭。

  本届美国“梦八队”实力出众,除中锋外其他位置的实力都远在中国队之上。首战结果无需预测,中国队惟一要做的就是借此役阐释历史上中美交战留下的一些疑问。

  中国是否存在内线优势?

  常言道:“得内线者得天下”,在“小巨人”姚明的率领下,中国队的内线已经具有与世界劲旅竞争的资本。但是纵观近几年世界大赛中国队与美国队的比赛,中国队的内线仍未能发挥威力,那么北京奥运会上呢?

  “姚核心”

  能否独挡“梦八”内线?

  姚明是中国队的核心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自2002年开始,他在所参加的两届世锦赛以及一届奥运会中都是球队当仁不让的得分王。2006年世锦赛上,姚明场均贡献25.3分,位列所有参赛球员榜首,并且他每场还有9个篮板以及2.3次封盖入账。

  但是姚明却总是在历次对阵美国的比赛中发挥不佳,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中国对阵“梦之队”屡战屡败的一个重要原因。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姚明全场仅得到5分,而中国队最终也以72比119惨败。2006年世锦赛,作为球队得分王的“小巨人”在对阵美国一役中虽然贡献了21分,但是依然难抵“梦七队”七人得分上双的事实,中国队再次失利。

  北京奥运会上,尽管“梦八队”只拥有三名内线球员,但“小巨人”的老对手布泽尔却早已放出豪言,在谈到如何对付姚明时,布泽尔毫不犹豫地说道:“我们会想办法对付他的,那就是包夹。和姚明比赛很困难,因为他太出色了,不仅篮下技术好,而且还能跳投,但是我们可以利用速度取胜,对付他只能用速度拖垮他。”

  布泽尔口中所谓的“速度”便是老K教练一直倡导的战术特点,如何应对这支以“快”见长的美国队,是令以姚明为核心的中国内线颇为头痛的一个问题。

  “太空易”

  能否成为内线奇兵?

  易建联与“梦之队”的渊源是从2006年中美热身赛开始的,尽管那场比赛最终中国队以73比119不敌众星云集的“梦七队”,但是易建联的出色表现还是给对手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和易建联对位的布兰德就表示:“我觉得他(易建联)是这场比赛中中国队表现最好的球员,他是一名很棒的选手,我很欣赏他。”

  在那场热身赛中,易建联多次内线持球强攻,但是都被对手的包夹化解。很显然,美国人已经意识到,单凭霍华德或者布兰德是很难完全遏制住易建联的。全场比赛,易建联得到14分,其中包括一次漂亮的大力灌篮。

  一年后,易建联成功登陆NBA,新秀赛季他便交出了场均8.6分和5.2个篮板的成绩单。北京时间2007年11月7日,在对阵多伦多猛龙队的比赛中,易建联的出色表现仅让“龙王”博什得到可怜的1分。而他们二人在今年8月份还要在北京奥运会的赛场上继续较量。易建联曾自信满满地说道:“在姚明伤愈回归后,我们组成的内线比以前更强大了,尽管对阵美国队将是一场艰苦的比赛,但是我十分期待与他们的交锋。”

  “移动长城”

  能否摆脱犯规泥潭?

  中国队内线向来有“移动长城”的美誉,但是在与美国队的较量中,中国队的内线球员们却往往因为犯规问题而导致减员,从而影响了比赛的最终进程。

  作为中国队内线核心的姚明竟然在2000年、2002年和2006年与美国队的三次交锋中均五犯离场。一方面说明美国队在进攻端侵略性十足,中国队无法招架;另一方面则说明近年来还没人能够分担姚明身上的防守重任。主力球员过早离场,导致中国队安排的技战术打法不能够完全实施,在面对美国如此强大的对手时,中国队输球便在情理之中。

  交战时间:8月10日22:15

  过关指数:1%

  新浪为《体育天地-MVP》独家网络合作伙伴,该报提供所有内容,其他网站和平面媒体不得转载、复制或以其他方式变相传播,违者负法律责任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专题:男篮备战奥运会及CBA联赛专题 |NBA专题专题 

更多关于 美国 的新闻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