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00538,这个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数字,恰恰折射出中国足球的尴尬。据新华社报道,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之际,踢球的青少年甚至不到7000人,也就是说,在20万个中国人里,居然只有1个孩子在踢球。
从北京奥运会后,中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推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中国足球协会副主席薛立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透露,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开展3年来,接近100万中小学生参与足球活动。
三年来参与学生近百万
足球是世界第一大运动,全球近5亿人参加足球活动。在德国,每年至少有2000名体育教师参加足球培训。在日本,30年前,12岁小学生可持续行走16公里,如今已下降到9公里。为此,日本将足球列为中小学必修课,每一所中小学至少有一个足球俱乐部。
薛立告诉记者,从北京奥运会后,中国的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开始起步。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近50个城市、3000多所中小学开展了校园足球活动,参与活动的孩子已接近100万人。
而踢球会不会分心,影响学习?薛立认为,这种担心大可不必,据开展活动学校反馈,踢球反而能促进学习成绩。足球使学生心态更阳光,敢于竞争、不怕挫折、不怕失败,赢球后不喜形于色,输球后也不悲观丧气,对孩子的心态是一种提升。
校园足球好处不言而喻,各地热情也有增无减。就上海而言,原本只需要布局94所中小学,但仅浦东新区就有130多所学校参加这项活动。
不过薛立也指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尚处在起步阶段,还面临种种问题,“总体而言,我认为可以给这项活动打六七十分。”
每年投入100万元买保险
剩下的三四十分扣在什么地方?薛立回答:家长担心孩子在踢球时受伤,校方担心承担意外伤害责任。怎样才能打消家长、校方的后顾之忧?薛立给出的方案是:为孩子购买校园足球校方责任险。
据介绍,该保险由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校园足球领导小组出资,每年总投入保费为100万元,参保对象是校际足球赛参赛选手,一旦出险,最高赔付50万元。“该保险推行3年来,还没有收到投诉。”薛立说。
出于安全考虑,学校体育课“瘦身”不少,如单双杠等项目都已不见踪影。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薛立说,从实践来看,越是不活动越容易受伤;多运动反而不容易受伤。这一观念需要时间普及,需要得到各方面的理解。
每年培训6千名足球指导员
就在两周前,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率领足球考察团赴日本取经,意在对日本的校园足球、职业联赛等多个领域进行调研。薛立透露,足管中心主任韦迪将在下周传达考察的收获。
她说,就目前掌握的情况看,日本校园足球的经验值得借鉴,日本校园足球分3个序列:校园学生联赛、职业俱乐部梯队联赛,及社区青少年联赛。“每个层次都有独立的体系,有时相互交错。”她说:“日本足球的功能不局限于其本身,更多的是社会责任。”
薛立提出,校园足球要打破一个观念,“不要一搞足球就要出人才,体育的本质是在参与过程中,不要拔苗助长;当然,对于那些有足球天赋的孩子,倘若不能发现他们,开发他们的潜能,这也是一种人才的浪费,也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
为给学生打造一个脱颖而出的平台,中国足协已加大了对校园足球教练的培养力度,全国每年要培训6000名教师即校园足球指导员,其中大部分还参加了足协教练员等级考试,取得了最基本的D级证书。
“总之,校园足球的核心目的,就是促进孩子们的健康。”薛立最后说。
本报记者赵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