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拥有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学历的教授,他是身兼学校女足和橄榄女队主教练两职的“神奇”的学院派主帅,他在新闻发布会上为弟子的拼搏数度哽咽,他在夺冠后被弟子高高抛起,他在夺冠后整整一夜都没有合眼,然后在中国代表团的宿舍内强打精神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他就是刚刚率领中国大运女足18年后重夺大运女足冠军的主教练、北京师范大学的王长权。他信心十足地对记者说,如果中国把足球回归校园的路子坚定地走下去,那么用不了十几年,中国足球就一定会强大起来。
足球需要回归校园
南方日报:祝贺您和女足姑娘们,这个冠军鼓舞了很多人。
王长权:谢谢!我也很激动,跟全国球迷心情一样。这个冠军的意义很大。中国大运女足1993年拿过一次冠军,那时候是鼎盛时期而且都是国家主力队员出战。而这一次是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而且队员水平和欧美队员乃至亚洲队员都有一定的差距,在这种困难情况之下我们拿到这个冠军,对中国女足的发展,对中国足球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南方日报:您一直在强调,足球只有回归校园,才是中国足球的正确路子。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们做得如何?
王长权:目前来说中国的校园足球发展得不是很好,我们一直都在提倡,包括足协也在说,我们足球要从校园开始,要把足球回归校园,但是现在并不是很理想。大学的女子足球队总共才10支左右,也有比赛,但是比赛非常少。而且,现在没有中小学的后备人才做基础,怎么会在高校中产生优秀人才?所以我想还是要从中小学开始,但目前的体制可能抑制中小学校园足球的开展。家长怕孩子受伤,很多学校也不敢去开足球课。但实际上中小学生喜欢踢足球的特别多。我们还想出很多办法去解决,但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想足球回归校园特别是回归中小学,才是正确的道路。
胜利就像强心剂
南方日报:我们的近邻日本足球的崛起有目共睹,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些什么?
王长权:日本足球之所以发展得好,还是它的校园足球。它的小学、中学、大学的各级联赛开展得非常好,队伍非常多,而且社会媒体对这方面的报道也非常多,包括电视转播。不像中国,中国每年一次的大学生女足联赛,最后决赛的时候都没有人去关注。我们应该学习日本足球的发展,日本用了十几年才把足球提高到这样的一个高度,我想如果中国能够找到一个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这么多人,要想把足球弄上去,不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应该还是很有希望的。而且,日本用了十几年发展足球,如果中国真的选对了路选对了方向,选择了好的办法,我相信时间不会超过日本足球强大起来的时间。
南方日报:有这样的说法,中国女足连德国世界杯的决赛阶段也进不了,但却拿了大运女足的冠军,这个冠军可能会掩盖了中国女足的问题。您是怎么看待这样说法的?
王长权:我不这么认为。因为竞技体育都需要胜利,胜利可以给人一种很快乐很兴奋的感觉,没有人想看自己的队输球。通过这次比赛,我们给全国球迷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因为这么多年了,中国足球面临的都是失败,所以很多人对中国足球已经麻木了。这次胜利,就像一针强心剂,刺激一下中国足球。每一场比赛,我们都要向全国人民展示出我们大学生的风采,展示足球的魅力。但更重要的,是更多的孩子通过看比赛,喜欢这项运动然后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让更多的人参与足球才会有希望。
读书对运动员很重要
南方日报:您认为“体教结合”对学生运动员的影响有多大?影响在哪些方面?
王长权:读书对任何人来说都很重要,人都需要知识,但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在校园里你知道如何与人相处、交流,可以接受各个方面的知识。但如果你在专业队里踢球,每天面对的都是一项专业运动,如果你能不产生厌烦,这个人我认为是超人,每天24小时除了睡觉就是足球足球足球,为什么有的运动员说一见到足球场都想吐,你想他都没有激情了,人没有激情没有热情,你让他再去做一件事情,他真的能百分之百地投入吗?不可能,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读了书以后人的思维和眼界都会变得很开阔,个人素质都会有很大的提升,看问题的角度都不一样。你每天想的问题很多,不至于每天想的是足球足球足球,这样人不会固定呆在一个角落里,你可能会跳不出来,“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你跳出来看待问题,你可能角度各方面产生变化,你的想法都会发生变化,我想这就是对足球运动员一个最大的好处。
比如罚点球的时候,首先有的队员可能会想到,哇,这球罚偏是一个什么样的后果。可能你读了书以后你的想法、你看问题的角度或者你的心理、你的这些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你可能会站在另外一个角度看罚点球的问题,如果全力以赴,我做了没有遗憾,这没有什么,因为我用心去做了这件事情,虽然我失败了但是我没有遗憾了,我不会后悔,你可能对你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会产生这两种不同的想法,导致最后罚点球的结果不一样。
南方日报记者 王会赟 实习生 方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