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10多年时间,无论男足还是女足,日本这个近邻,从中国足球的手下败将,变成了亚洲的老大,中国足球与日本足球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之前,中国足协虽然也提出过向日本学习,但总是流于表面。昨天,日本足协名誉主席、J联赛创始人川渊三郎到中国参加足球交流论坛,足管中心主任韦迪率足协部分官员参加了论坛。7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双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论坛上,川渊三郎介绍了日本足球近几十年来的发展,包括1968年—1991年的23年蛰伏期,在这个时期日本坚持举办全国青少年足球大赛,循环制的赛制,让更多的青少年球员通过比赛得到了锻炼;日本足协开发了发行量达数千万册的《足球小子》,让更多青少年喜欢上了足球;1991年创办的日本J联赛,从开始就注重联赛法人化并扎根地区,结合地区的特点进行发展。现在,日本的小学、中学和大学都有自己的足球俱乐部,厚实的群众基础造就了现在日本足球独步亚洲的局面。川渊三郎还在论坛上透露,日本足球的远景目标是在2050年前夺得世界杯冠军。
对此,韦迪表示很有借鉴意义。他说,日本足球的腾飞是因为基础工作做得非常完善,所以抓好基础工作对中国足球来说非常重要。在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场地建设,今年足协搞青少年足球的经费是4000万,这是微不足道的,因为中国很大,光中小学就有几十万所,因此4000万根本就不够,这也是为什么他不断呼吁社会各界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给足球更多支持的原因,他也希望政府能多支持青少年足球的培训,大家一起努力建设更多能够踢球的地方让孩子们都参与进来。
尴尬现状
足协注册青少年球员仅3000人
在昨天的论坛上,中国足协青少部主任孙哲东透露了中国足球青少年球员的发展情况。他透露,在U系列中(也就是13岁到19岁年龄段),只有3000名球员是注册了的,如果算上没有注册的,在2009年大概在3万—5万人之间,到现在应该有10万人的样子。
无论是3000人这个数据还是10万人这个数据,在13岁—19岁年龄段的青少年中,占的百分比都非常小。孙哲东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制约了青少年踢球:“我觉得中国的孩子是喜欢踢足球的,但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独生子女非常多,大家都希望孩子可以考一个有前途的大学。其次就是场地匮乏。”孙哲东认为,场地匮乏是喜欢足球运动的青少年很少的最重要的原因。当然还有观念上的误区。中国足协竞赛部主任戚军认为,青少年足球在中国没搞好,存在一个体育和教育配合的问题,很多教育工作者将足球看成一项游戏,而不是运动,观念上的偏差,导致部分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从事足球运动的不理解,甚至是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