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路侃球论球》旧作重发(三):过度紧张情绪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06月21日17:44  新浪体育

  前   言

  上周日国奥负于阿曼,很多媒体认为是过度紧张所致。确实,过度紧张是多年来困扰中国足球队的一大顽症。今天重发1985年我关于这个问题的论文,希望能有所帮助。

  文革前后很长一段时间心理学被批判为“唯心论”而受到封杀,运动队以政治思想工作取而代之。文革后1980年我公开撰文呼吁“要讲心理学”,在国内体育界是比较早的呼声,也因此荣任北京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分会首任秘书长,有幸与骆正、刘淑惠、丁雪琴、张力维等专家共事。

  本文是我关于运动心理学为数不多的论文之一,但有不少观点是独创性的,如:

  * 于赛前紧张情绪的定义;

  * 对赛前、赛中、赛后紧张情绪的划分;

  * 对紧张情绪如何影响运动员的水平的分析;

  * 对赛中球员正确的注意力指向的分析等。

  但最重要的,也是对于传统运动心理学最具颠覆性的,则是对多年来为克服赛前紧张所普遍采用的鼓励法提出的质疑,以及本文首次提出的反其道而行之的“减压法”。

  4天前在吉隆坡参加亚足联会议时,与即将奔赴赛区督战国奥的于洪臣主任谈及我的“减压法”,现在国奥面临无法抗拒的巨大心理压力时不知是否可以一试。

 

  足球运动员过度紧张情绪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本文发表于1985年第4期《浙江体育科学》

  我国足球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往往因过度紧张而表现失常,这一问题已引起普遍的关注。本文试对足球运动员情绪过度紧张的原因、影响及对策作一论述。

  1 过度紧张的原因

  有些报刊文章把过度紧张归因为“想赢怕输”,这似乎过于简单,要想克服过度紧张情绪,必须找出其原因,而首先则要搞清什么是紧张。

  苏联学者K-扎洛夫在《运动员的意志训练》一文中的一段话似乎接触到了问题的实质,他说:“赛前心绪不安(战斗的兴奋感)按其内容来说是情绪矛盾。一方面是自信的情绪,……另一方面是疑虑。”“为了促成顺利参加比赛的战斗兴奋状态,自信和疑虑的相对平衡具有特殊的意味。”

  赛前紧张情绪是对即将到来的比赛结局(包括自己和本队的表现)的期望(对好的结果)和恐惧(对坏的结果)造成的情绪矛盾。

  我们都有这种体验:无论亲身参加比赛还是仅作一名观众,比赛越重大越易紧张,对比赛结果越是抱有期望越易紧张,对比赛结果越没有把握越易紧张。

  比赛的意义越重大,则对成功的期望越大,对失败的恐惧也越大,这样,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就越高。而要求自己完成的任务越艰巨,把握也就越小,紧张度就越高。

  我们将之概括为下述四种情况:

  

运动员对于比赛的结果 情绪
1 期望大 把握小 紧张
2 期望大 把握大 不紧张
3 期望小 把握小 不紧张
4 期望小 把握大 不紧张

  可以说,如果对比赛的成功很有把握,或认为根本没有可能成功,一般是不会紧张的,这属上述2、4两种情况;如果对结果根本无所谓,则无论有无把握也不会紧张,这属表中3、4两种情况,只有在第1种情况下才会出现紧张。

  由此看来,造成紧张必须有两个条件同时出现:

  1.运动员对比赛结果(包括自身和本队的表现)有较高的期望;

  2.对比赛结果(包括自身和本队的表现)把握不大。

  因此可以说,过度紧张主要来自对比赛成绩过高的期望和过低的把握性。要想克服过度紧张,主要也应针对这两点采取措施,即想办法降低其对比赛结局的期望并增加其把握性。

  仅仅找到过度紧张的原因还是不够的,只有深入揭示它是如何影响运动员使之不能发挥应有水平的,我们才可以找到具体的对策。

  下面拟就过度紧张在赛前、赛中和赛后对运动员的影响及正确的对策分别予以讨论。

  2 赛前过度紧张

  在一般人眼里,过度紧张主要是在比赛中出现并产生影响,而实际上,对不少有一定比赛经验的运动员来说,赛前紧张情绪往往更强烈,影响也更大。

  所谓赛前紧张,是指比赛前数天开始的紧张情绪,它随着比赛时间的临近而渐趋强烈,直到比赛开始的时刻为止。

  苏联著名举重运动员弗拉索夫说:“我在苏联国家队显露头角已好多年了。但对我来说,每次比赛都是一个大的波动,我很不习惯于这些充满希望和不知分晓的日子。”

  182年世界杯冠军意大利足球队的著名球星塔尔德利在重大国际比赛前两夜总是彻夜不眠,以至队友都不愿与他同住一室,可见其赛前紧张情绪之强烈。

  赛前紧张情绪过于强烈,会造成运动员疑虑增强,信心下降,这在运动心理学著作中已多有论述。但除了这种纯心理作用外,还有一种很重要的影响较少受到重视,即赛前过度紧张常导致运动员吃不下,睡不好,肌肉紧张,精神亢奋,因而大量消耗体力和高级神经系统的活动能量,有时甚至会造成发烧、腹泻等病理现象。

  这种因过度紧张造成的生理消耗比一般情绪平稳状态下较剧烈运动造成的疲劳对人体的影响更深,也更不易恢复。对于从事需要耐力和速度耐力的项目的运动员来说,这种生理消耗比单纯的心理作用影响更大。

  有些足球运动员平时体力不错,一到重大比赛就感到体力不足,甚至踢不到终场就抽筋,这恐怕与赛前长时间处于过度紧张状态大量消耗了体力有直接关系。

  对于赛前过度紧张,许多教练员运动员都感到烦恼,但由于未深一步揭示其本质,故往往措施不当或不利,未收到良好效果,很多本来可能有所发展的运动员因此而被淘汰,很多本来可以得到的金牌落入他人之手。

  如前所述,克服过度紧张的两条主要措施是降低对比赛结果的期望和增加把握性,对付赛前紧张同样如此。

  过去我们的运动队在赛前政治思想工作中常反复强调比赛的重大意义,以祖国的荣誉、人民的期望,党的培养、领导的关怀等来强化运动员的动机,这只能更增加运动员的紧张情绪,因为他们本来已有强烈的求胜动机,并因此而产生了紧张,再增加压力只能使他们思想负担更重。这种直接加压的方法的弊病现已被越来越多的同志认识了。

  目前大部分教练常用的方法,也是不少心理学著作中推荐的缓解过度紧张的方法是鼓励法,即力图使运动员相信:“我比对手强”,“我一定能胜利”等等。对于此种方法的效果如何,笔者持怀疑态度。因为:

  1.对于一个头脑简单的人来说,这种说法是不难相信的,但对一个能理智地分析问题,并以客观的态度估价形势的运动员,这是不起作用的。如果这种说法合乎客观事实,则无需任何人多说他自己也会知道,如果不合乎事实则无论谁说他也不会相信。

  2.这种“一定比对手强”,“一定能胜利”之类的说法无疑是对运动员提出了高要求,即“你应该强,应该胜!”而这又必然引起他对自己能力的更大怀疑——“我是否强?是否能胜?”并使他更加担心不利的结局,因为这种结局在教练和旁人看来是“一定”不应该出现的。所以笔者认为,这种方法很可能更增加运动员赛前紧张情绪。

  3.这种说法使运动员对比赛结局和自己的表现产生较高的期望,或使他明白旁人对他的较高期望。如果在比赛中达到这一标准他会认为是理所当然,从中受不到丝毫鼓舞,如果他达不到这一标准,则将会感到没完成任务而产生沮丧、急躁等减力情绪。由于提出来作为鼓励的目标往往是较高的,所以这种情况会常常出现。也就是说,由于在心理上摆的位置过高,随之出现的情绪趋向只能是下降的,就如一个身在顶峰的人只能向下走一样。正如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在其名著《战争论》中所说的:“……勇气,即军队由于意识到自己是进攻者而感到自己占有优势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确实是存在的,但是,它很快就会淹没在由于胜利或失败,由于指挥官的才干或无能而产生的更普遍更强烈的感情中。”

  由此可知,鼓励法不过是一种变相加压的方法,对于克服赛前过度紧张并不是普遍适用的。

  如果本文第一部分对紧张情绪的实质与原因的分析可以成立,则对缓解赛前过度紧张最有效的方法就应当是减压法。

  所谓减压,就是在赛前既不向运动员强调比赛的重大意义,也不进行鼓励,更不要求具体的成绩,而着重于强调自己不利和不足的方面,造成一种我方实力不如对手,不一定能或根本不可能取胜,也不要求一定要取胜的气氛。如果提出要求,也只是要求尽全力拼搏,尽量发挥水平就行了。

  这样做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1.如果运动员本来就有这种想法,一般是羞于表现出来的,这种情况本身就是一种情绪上的压力。现在你替他说出来,他感到自己的想法是正常的,不再为此而羞愧,这就减去了精神上很大的负担。

  一个运动员投身于重大比赛时首先考虑的是荣誉,国家的、集体的、个人的荣誉,谁也不愿被人看成胆小、软弱、无能,如果你使他确信他的思想并非软弱,别人也不认为这是软弱,这对他无疑是一种鼓舞。

  2.如果运动员并没有看到自己的不利之处,对困难估计不足,盲目乐观,则这样可以使其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形势和双方实力有客观的、合乎实际的认识。同时更多地想到困难并预先想好对策,在比赛中才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应付裕如。

  3.对那些有独立主见、不易受暗示的运动员,这一点估计一般反而会激发起他们的信心。因为他们有一种“反暗示”心理,怀疑你想让他相信的一切。你越是说“你行”,他越怀疑自己的能力,你干脆对他说“你不行”,他反而会觉得不以为然,非要给你表现一下,这大概就是古人讲的“请将不如激将”了。

  4.使运动员把自己估计得低一些,或使他们感到旁人对他们的期望不高,他们为自己规定的任务自然会容易达到一些,把握性也就大一些,这就在无形中增强了其信心,减少了其对成功的期望和对失败的恐惧,紧张情绪自然也就缓解了。

  5.由于给自己规定的目标较低,运动员在比赛中较易取得一个个具体的成功,同时他们就会从这每一次成功中受到鼓舞,而对于失误则会认为是正常现象,不受很大影响,也就是说易于产生增力情绪,犹如站在低洼处总是要往上走一样。

  当然,这种方法一般只在非常重大的比赛中才适用,而且也不一定对每个运动员都会有效,但我接触的大多数运动员都比较倾向于接受这种思想方式,而反对或厌烦那种加压法和鼓励法。

  会有人说:“气可鼓而不可泄”,这种方法不是泄气吗?但实践证明,在重大比赛之前,泄气比鼓气效果更好。

  23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中不少夺牌呼声很高的人和队因心理负担过重而失常,倒是不少事先没估计到的无名小将一举拿下金牌,用一句俗话来说,这叫“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我国足球队往往在呼声很高时出人意料地失败,而在无人看好时却又异军突起,战胜强大的对手,这与上述道理是一样的。

  世界足坛也不乏其例。历届世界杯决赛中,往往是夺冠呼声最高的队败北,1950年巴西队在主场与乌拉圭队争夺世界杯,几乎无人认为乌队有希望,但巴西队却出人意料地失败。1954年,当时的足坛霸主匈牙利在预赛中8:3大胜联邦德国队,决赛再度交锋,匈队却告失利。1966年,挟两届世界杯冠军余威的巴西队阵容齐整,球王贝利等一批球星正当盛年,舆论认为它一定会蝉联三届,捧走金杯,但巴西队却惨败于葡萄牙队脚下。1974年,首创“总体型”打法的荷兰队势如破竹,舆论都认为冠军非他莫属,但荷兰队却只屈居亚军。1982年,巴西队表现出色,被认为夺杯大热门,却在复赛中败于意大利,连前四名都未能进入,以至“最好的队不一定是世界冠军”已成了国际足坛的一句流行语,这不能说完全是偶然的巧合,而可能与这些队因对比赛结局期望过高,造成较大精神负担有关。

  相反,如1950年的乌拉圭,1954年的联邦德国,1974年的阿根廷和1982年的意大利队,赛前均不被认为有夺冠实力,甚至被国内的舆论骂得狗血淋头,但他们却出人意料地夺得冠军。专家们一致认为他们的水平并不优于其他队,那他们靠什么致胜呢?笔者认为,这与他们心理上的优势有很大关系。这种心理上的优势不是指自认为比别人强大,而又不具备真正强大的实力,恰恰相反,是指有实力而并不以强者自居,却诚心诚意地自认为不如对手。

  那么,采用减压法会不会降低运动员的责任感和战胜困难的勇气?笔者认为,我国运动员经过党和国家多年培养,有较高的觉悟,在面临重大比赛时,他们是能够充分意识到自己肩负的重任和面临的困难的。此时无需任何动员,他们也会产生强烈的求胜动机,我们极少见到在数万观众面前置国家、集体和个人荣誉于度外而甘心输球的队员,但思想压力过重而过分紧张者却时有所见,所以,在重大比赛前,减轻思想压力、消除紧张情绪是主要任务,绝不可反其道而行之。

  有些人总认为不加点压力,不鼓励几句,运动员就不会卖力气,这说穿了还是对运动员不够信任。古人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又要让运动员去为国争光,又不相信他们有这种为国争光的动机和勇气,还要把这种不信任堂而皇之地表现出来,这就犯了兵家大忌,这也就是加压法与鼓励法往往会引起运动员反感的原因。

  如果上述减压工作能取得成效,运动员对比赛就会有一个较为正确的态度,过度紧张情绪就是缓解,但是,并非所有运动员都适用于这种方法,如果上述工作无效,则可考虑运用转移法。

  一个人精神高度集中于某一事物时,他会较快地出现生理上和精神上的疲劳,如果运动员在赛前长时间集中注意于比赛,不但会造成肌肉紧张消耗大量体力,而且也会使他们在重大比赛中不能再长时间集中注意,因此在赛前最好不要让运动员过多地想比赛,应当千方百计用其它有吸引力的事物转移其注意,如看电视、听音乐、参观游览等。有些教练为怕运动员赛前消耗体力,宁可将其关在房中,殊不知这样他们无所事事,注意力自然就会集中于比赛,越想越觉紧张,而这种紧张造成的体力消耗往往大于去参观、游览,实在是得不偿失。

  有一些传统的放松方法如气功、静坐、瑜珈等,其本质也是一种注意的转移和控制,如果训练得法,有一定功力,其效果较好。但对于功夫不深者,则还是用外界新异刺激来转移注意力效果较好。

  当然,完全不让运动员想比赛是不可能的,适时适度地想一想也是必要的,这就要有正确的方法,尤其要注意不要让运动员考虑比赛成绩及其将引起的一连串后果,如观众、舆论、教练、亲友、队友的反映、情绪等。

  考虑到控制赛前紧张的上述几种方法并非总能奏效,而且越是重大比赛其效果越差,所以为使运动员不被赛前紧张将体力消耗殆尽,以至比赛中体力不足,就一定要使他们有更多的体力储备。一个足球运动员要想在重大比赛中体力充沛地打满90分钟,他就必须有打12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的体力作保证。例如前述塔尔德利的例子,如果他没有充沛的体力,恐怕等不到比赛就已经垮了。

  3 赛中过度紧张

  比赛开始后直至比赛结束这段时间内出现的紧张情绪可称之为赛中紧张,其诱因多为临时出现,故这种紧张往往带有偶发性,如在观众起哄时,做无把握动作时,关键球、关键时刻(如罚点球)才会出现。当然,赛中紧张的诱因也可能早已存在,例如比赛成绩、舆论反映、领导订的指标等,由于运动员在比赛中注意偶尔指向于它,所以诱发赛中紧张。

  赛中紧张在训练程度较高的运动员身上较少出现。笔者接触的不少运动员都感到,赛前很紧张,“一上场就好”,“看球的比踢球的紧张”,这是因为,这些运动员善于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指向一个正确的方向。所以他们已感觉不到紧张了。而有些运动员集中注意的本领较差,在比赛场上注意力偏离正确的方向,所以他们会感到紧张,并因紧张而造成技、战术的失误和体能的下降。

  可以说,赛中紧张是普遍存在的,因为运动竞赛本身就要求运动员有一定的紧张度,关键在于这种紧张是否适度,及是否能将其集中于应指向的目标。

  由于紧张度过高或注意不能集中而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点扩散,固有的神经传导通路被破坏,这就会导致动作的变形、僵硬(即对抗肌不适当地用力),反应的迟钝,感知觉、思维能力的下降等,这就是赛中紧张造成的不良影响的主要反映。

  因此,要克服赛中紧张,就要求运动员有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并指向某一特定方向的能力。

  那么,高水平足球运动员在场上应将注意力集中于哪一方面更为合适呢?

  如果集中注意于比赛成绩及其引起的后果和反响等长远的、更高层次的问题,则运动员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疑虑和紧张,这显然不妥。若要求集中注意于单个技术动作这一最近的、最低层次的问题,则对于高水平运动员实无必要。因为:

  1.高水平运动员动作已趋于自动化,过多地想动作反而会造成僵硬或变形;

  2.足球场上情况千变万化,运动员需随时根据变化的情况调整自己的行动,技、战术上没有较为固定的套路和模式,过分注意眼前的单个动作会影响运动员对场上形势的观察、判断和预测,限制他的视野和想象力,这样说踢不好球的。

  因此,笔者认为,像田径、体操、跳水等项目那样用表象等方法集中注意于单个或成套技术动作在足球运动场上是不利的。当然,这并不是说运动员在场上不能想技术动作。想是可以的,方法要注意。例如,对于关键技术动作,无把握易出问题的技术动作,事先针对主要环节想好简单的提示语,一旦需要运用时提示语自然就出现在头脑中,如射门时默念:“(上体)前倾!”抢截时默想:“(掌握)时机!”等,但切忌想得过长,过多,过于执着,因为战机稍纵即逝,是容不得多想的。

  实践证明,一个高水平运动员只要头脑中出现某一战术意图,他就会本能地、下意识地运用各种技术动作去完成。这种技术能力只有在平时训练中磨炼,形成巩固的神经通路,靠在场上现想是来不及的。因此,一个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应当眼观全场(不包括看台),心想战术,脚下自动化地完成动作,这样他的注意力可算是分配适当。作为一个教练员,在重大比赛前和中场休息时应将运动员的注意引向战术方面,而不应对技术上的失误多加指责,当然更不可过多地强调胜负可能引起的社会效果。只有在运动员兴奋不起来时,强调社会效果才有意义。

  足球场上情况不断变化,每一变化都是一个新异刺激,每一刺激都需运动员立即作出正确的反应,运动员必须随时审时度势,决定对策,这就使他们集中于战术问题比较容易,只要在训练中经常强调,在比赛时有意引导,做到这一点并不困难。一旦运动员在比赛中集中注意于观察、分析、判断、决策等战术方面的问题上,他也就无暇他顾,不会过于紧张了。

  4 赛后过度紧张

  在比赛间隔时间较长,有充分的恢复时间时,赛后过度紧张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不会有太大的影响。然而在连续的重大比赛中,赛后过度紧张的负作用就很明显了。

  例如:12届世界杯赛复赛巴西战胜阿根廷后,队员们走上街头大跳桑巴舞,闹了个通宵,结果在两天后对意大利时后劲不足,终以2:3失利。中国队在第八届亚洲杯半决赛险胜科威特后,队员们兴奋得彻夜未眠,结果状态全失,被沙特队夺走了冠军。

  如果上述二队在赛后能采取有效措施使队员们的兴奋情绪(实际上是比赛中紧张情绪的延续)迅速消退,保证良好的休息和睡眠,他们在后来的比赛中无疑会有更好的状态和体力。所以说,消除运动员赛后的紧张兴奋情绪与消除身体上的疲劳同等重要,且二者的方法也有共同之处,如放松性、伸展性活动,牵拉肌肉、按摩、各种洗浴、静坐,气功及兴奋转移等,有时迫不得已,也采用药物镇静的方法。

  总之,赛后如何使运动员迅速平静下来,消除其紧张兴奋的情绪,这在过去是较少有人关心的。笔者认为,在连续多日的重大比赛中,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当引起重视。

  5 小结

  5.1 紧张是对即将到来的比赛结局的期望和恐惧造成的情绪矛盾。

  5.2 过度紧张来源于对比赛结果过高的期望和过低的把握性。

  5.3 对有一定比赛经验者,赛前过度紧张情绪影响更大,尤其是它所造成的生理消耗比单纯的心理作用影响更大。

  5.4 要克服赛前过度紧张,用加压法和鼓励法效果均令人怀疑,用减压法和转移法似更有效。

  5.5 赛中紧张的不良影响在于紧张度过高和注意分散导致的兴奋泛化,要克服赛中紧张,就要求运动员有长时间集中注意并指向某一特定目标的能力。

  5.6 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应将注意力主要指向战术方面。

  5.7 在连续重大比赛时,赛后紧张对运动员不良影响很大,对此须加以重视,认真解决。


分享到:

相关专题:张路侃球论球专题 

更多关于 张路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