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老师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
场地问题制约着“校园足球”的发展。 |
为足球苗子的成长提供一片沃土。本栏图片均为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东升 摄 |
孩子们需要实现梦想的天地。 |
深圳的“校园足球”活动正在蓬勃开展,更多的孩子感受到了足球所带来的欢乐,仅仅4个月时间,“校园足球”就勾勒出了一幅美好的蓝图。但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校园足球”的未来还仅仅是一张蓝图,要让它变成现实,需要一砖一瓦地去搭建,很多已经显现或者可以预见的问题,还等待着主管机构、教育工作者、家长们以及全社会的力量去解决。
1
场地缺乏
学生多球场少,如何解决?
场地的缺乏可能是“校园足球”推广所面临的最严峻也是最难改善的问题。城市的迅速发展,让钢筋水泥占去了我们太多的绿地;不断长高的大楼,已经把我们的校园越挤越小,对于开展“校园足球”活动,不少学校是有心无力。
以矛盾最为突出的罗湖区为例,只有翠园中学拥有1块标准足球场,全区40多所小学中,只有12所学校拥有规整的非标准足球场。而问题最严峻的湖贝小学,操场也只有半个篮球场大小。
“现在罗湖区有8所小学和4所中学在参加‘校园足球’联赛,在深圳市内算是最多的,但扩编的潜力最小,因为其他绝大多数学校都不具备参加联赛的硬件条件。”罗湖区教育局孟宪劼老师表示,“校园足球”刚刚启动,罗湖区的发展就遇到了瓶颈。
如何给孩子们更大的活动空间,让喜欢足球的孩子们能够自由奔跑?如何更合理地调配现有的场地资源,提高场地利用率?如何与社区体育锻炼场地进行联动?学生们和家长们需要更成熟的答案。
2
家长意愿
只重成绩不重兴趣,如何引导?
“校园足球”对孩子们成长的好处可以列出很多,而且完全免费的模式不需要给家长增加任何负担,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家长不支持是校长们普遍提到的一大困难。“现在学生的升学压力很大,家长们都只看重孩子的成绩,认为踢球耽误了学习时间,学校在这一方面感到非常头痛。”笋岗小学校长李国平表示。
这样的情况在中学体现得更加明显。由于中考和高考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前途,因此绝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到提高学习成绩上。“等我孩子考上大学,想怎么踢怎么踢。”一位在翠园中学外接孩子放学的家长表示,之所以每天坚持接送,除了安全问题,更大程度上是监督孩子,让他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其他事情上。在他的眼里,高考就是一座独木桥,他的孩子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挤过去。
部分家长并不阻止孩子作为爱好参加足球活动,但在孩子的天赋得到认可后,却拒绝孩子继续提高发展的机会。在深圳已经从事了8年青少年足球教学的深圳玮锋龙腾体育发展有限公司教练芦洋对此深有体会:“去年我带的孩子中,有一个通过了长春亚泰少年队的试训,另一个则以全国第三名的成绩被中国希望中学生足球队选中,可以去人大附中一边读书一边踢球,但都因为家长不同意而未能成行。”
“长期以来,学习成绩成为了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让学生的心理防线变得非常脆弱,一旦成绩不佳很容易摧毁自信。”孟宪劼老师表示,家长只重成绩其实是一种畸形的教育模式。
除了学业上,对安全方面的考虑也是家长对孩子踢球支持度不高的重要因素。笋岗小学曾经是足球传统小学,其校队在上世纪80年代还曾得过广东省第4名,但本世纪初却被迫暂停了下来。“就是因为一个学生踢球时受伤了,当时没有发现问题,两天后学生觉得不适,被家长带到医院检查后需要马上手术。当时的学校领导得知后第一时间赶到医院,但还没开口,就被现场的家长围攻。后来,学校就不敢再搞足球活动了,直到现在才恢复。”李国平表示,现在的孩子们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而从事拥有一定对抗性的足球运动难免受伤,因此不少家长不愿意把孩子放到足球场上。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最好的学校,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家庭教育的分量和效果远远超过学校教育,让孩子上场踢球,家长的支持非常重要,但在开导家长的方式上,主管机构和老师们似乎还需要继续摸索。
3
尖子培训
发现有天赋的苗子,如何培养?
“校园足球”活动正在深圳46所学校推广,有成千上万的孩子参加到了足球运动中来。但绝大多数学校的硬件条件和师资力量都决定了,校园里的足球推广仅仅只能保持在普及阶段,以培养孩子们对足球的兴趣为主。如果在这成千上万的孩子里面,发现了真正有天赋的苗子,如何进一步的培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考虑得还不算太成熟。
深圳市足球管理中心主任李少辉有这方面的考虑,希望建立起提高培训机制,从各区的青少年校园联赛中发掘好的苗子,与市运会相结合,分年龄段组成市队进行长期半专业培训,参加全省甚至全国的比赛。不过足协单方面的打算,只能停留在技术阶段。因为好的苗子可能分布在全市的各个学校,很难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走训制,如果让他们离开学校集中训练并统一进行文化学习,又完全回归到了旧有的体校模式,很难保证学生完成学业的质量。
要做到孩子们踢球和学习双管齐下,让苗子们既能够在学校里正常地完成学业,又能在比学校更加专业的指导下实现足球水平的提高,只有依靠专业机构和教育部门做好联动,借鉴其他城市或国外先进模式,讨论出一套切实有效的方法。
4
升学因素
中学没有“校园足球”,如何继续?
深圳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小学有30所,而初中只有16所,不少“校园足球”试点小学,对口初中都没有开展“校园足球”活动,一旦学生小学毕业升至初中,如何继续?这是一个还没有发生的问题,但却是一个即将面临的而且的确严峻的问题。
对此,罗湖区教育局孟宪劼老师的答案是:“我们会对参加‘校园足球’活动的孩子们的成长进行跟踪,其中优秀的会以特长生的方式推荐到参加了‘校园足球’活动的中学。”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但根据记者调查,全深圳的初中只有深圳中学初中部一所目前在招收足球特长生,每年几个招生名额,对于上百名小学毕业的校队学生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而其他如翠园中学这样的参加了“校园足球”的学校,尽管把每年招收初一新生的数量扩大到了1000多名,几乎到了学校招生的极限,但依然连地段生都无法完全保证,根本无法为足球特长生提供入学名额。曾培养出黄凤涛、朱聪等深足球员的翠园中学体育老师文武对此大吐苦水:“今年初一进校的学生里面,我只发现一两个会踢球的。我也想招收一些特长生,提高学校的足球水平,但实在没有名额。”
在小学可以积极加入“校园足球”活动,但却很难进入开展“校园足球”的中学,这等于扼杀了孩子们继续踢球的可能。踢球的孩子从升学后,如何让他们依然有球可踢,对于主管机构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课题。
5
师资匮乏
体育老师不会踢球,如何培训?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校园足球”开展的水平如何,老师的水平非常重要。但在“校园足球”开始之前,很多学校就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自己的体育老师根本不会踢球,如何让他们去教那些孩子?
并非深圳的体育老师素质不高,他们基本都是师范或体育院校科班出身,并经过严格的筛选才来到深圳的。“但他们并不一定是学的足球专业,很多老师以前是练游泳的、练体操的或者练乒乓球的,他们都有很强的专业技能,但对足球却一窍不通。连颠球都不会,又怎么能教孩子踢球呢?”市足协的叶智表示,在推广“校园足球”的工作上,深圳在师资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口。
对此,深圳市足协在“校园足球”活动开展之前,就建立了“校园足球”教练培训班,通过培训提高体育老师的足球技能,让专家向体育老师传授足球教学的方法。但已经成年的体育老师早就过了足球学习的敏感期,学习进度远远低于预想。“况且体育老师的课时任务本来就很重,让他们一边学习足球,一边教孩子们踢球,还要不影响正常课时安排,老师们的工作压力的确增加了不少。”叶智表示,体育老师带队进行足球训练一般都没有被记入正常课时任务,在搞不搞“校园足球”教师收入都不变的情况下,很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目前来说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另外聘请专业足球教练到学校进行辅导,很多学校已经这样做了,而且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问题是,开展“校园足球”要求是对学生完全免费,是否有更多的学校愿意对这方面进行投入?是否有这么多的专业足球教练愿意免费为“校园足球”做出贡献?
6
机构合作
体育教育不同系统,如何联动?
“校园足球”活动由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发文进行推广,“校园足球”活动的推广也需要地方体育局和教育局联手进行,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来,这个组合拳打得还不够流畅。
比如某个学校的老师带领球队得到了市青少年足球比赛的冠军,但在把奖杯拿回学校后,却得不到校方的承认。“校长说这是足协举办的比赛,而学校的主管部门是教育局。”师生努力了几年到最后却是白费功夫,这位老师对此很无奈。
教育部门管学校,体育部门管竞技,对于搞好“校园足球”来说,两大机构的联手本来是一绝配,但属于不同系统的两个行政部门如何搞好分工合作,整合资源使出合力,还需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联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