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来自全国各地的40名青少年球队和女足队伍的守门员教练将齐聚广西梧州,开始接受德国足协资深讲师拉尔夫·祖姆迪克为期一周的培训。作为中国足协在新春组织的第一次官方培训,就将培训重点放在青少年足球方面,似乎在向外界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经历了2008年的全线失利,深感人才匮乏的中国足球终于开始审视自身的人才培养体系。而包括青少年球员、青少年梯队教练员和足球学校建设等在内的基础力量培养,无疑是中国足球加强基础建设的工作重点。
古语云:亡羊补牢,未为晚矣。在中国足球发展屡遭挫折甚至跌入到近30年来的最低谷的时候,“足球要从娃娃抓起”的命题才被中国足球界所真正重视。从去年11月份开始,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足协针对国内的青少年足球建设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并制定了一套初步的工作方案。可以说,通过大力发展青少年足球来实现中国足球的振兴,已经成为中国足球界的共识。不过,面对中国足球在青少年培养方面长期以来“喊得多,抓得少”的尴尬现状,青少年足球工作中“谁来抓”和“怎样抓”的问题一定要得到切实的解决。
基础培养“三管齐下”
在介绍中国足球新的青少年发展计划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目前国内青少年足球发展的现状。青少年足球人口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足球发展水平的重要参考数据。目前,全国的青少年人口总数是2亿7千万,但在足协注册的青少年球员人数却不到3万,反差令人唏嘘。1994年,全国有各类足校4200所左右,2008年只剩下不到40所。比数据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足球在近10年的发展过程中,对于青少年培养既没有明确的全国性政策,也缺少人力物力上的支持,使得国内的青少年足球建设大起大落。
“足球职业化改革没有见到预期效果,举国体制的优势反而丧失。近年来中国足球青少年工作抓得不好,严重影响了中国足球的整体发展!”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崔大林在谈到中国足球的现状时曾如此表示。
为此,奥运会结束后,中国足协和各地方足协以及各俱乐部进行了研讨,随后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新的青少年足球发展计划。
在这份计划中,让足球回归校园,通过“体教结合”的方式扩大青少年足球人口成为首要工作。为此,中国足协将从今年起全面恢复停办已久的“萌芽杯”、“幼苗杯”和“希望杯”三大学校杯赛。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将分别参加“萌芽杯”、“幼苗杯”和“希望杯”。参加这三大杯赛的城市将被划为重点城市、基础城市和推广城市,5年内杯赛涉及城市数目将达到12到16个,每个城市要求有32到40个学校组队参赛。据主管该项工作的中国足协副主席杨一民透露,如果发展顺利,到2013年的时候,参加这三大杯赛的队伍数量有望突破5000支。
其次,在全运会和城运会的足球比赛中增设青少年组别,也成为足协加强基础力量培养的一大举措。据了解,中国足协递交的全运会和城运会足球比赛改革方案已经在去年底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的批复。根据这份方案,全运会男足项目将在此前的甲组基础上增加乙组,前者为U20以下球员参加,乙组为U16以下球员参加;女足项目则在成年组以外增设青年组。此外,城运会也将分设男女足甲组和乙组,并兼顾非奥运年龄段球员参赛。
此外,在中超、中甲等职业联赛之外,中国足协将会同地方体育局和足协在今年恢复各俱乐部青少年梯队参加的全国联赛,使得各俱乐部的青少年球员得到更多的比赛机会。
夯实根基重在坚持
虽然中国足协就未来几年青少年足球的培养已经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方案,但要想真正形成青少年培养多元化的局面,中国足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足球的青少年培养工作绝不能急功近利,夯实根基重在坚持。正如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所说:“提高足球水平没有什么奇迹可言,必须从青少年抓起。发展青少年足球,我们需要足够的耐心。”
毋庸回避,青少年足球培养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而且不一定会很快见效。青少年足球培养的这种特点,也就决定了这项工作不可能完全按照市场化的模式进行。目前,各地的足球学校都是以赚钱为目的,家长送孩子学足球得花上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而青少年球员的文化教育也形同虚设。对此,国内足球界的不少有识之士均明确提出,青少年足球培养工作绝不能全盘市场化。
其实,从欧美足球强国甚至是我们的近邻韩国和日本来看,除了各职业俱乐部的青少年梯队,绝大多数的青少年足球培养都属于带有公益性的社会化工作范畴。以日本为例,日本从1976年开始试行针对青少年足球培养的“足球俱乐部训练中心制度”。在具体的青少年培训工作中,日本足协主要起“指导”和“引导”作用,主要的组织和训练基本上交给了教育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潜力巨大的青少年足球市场,对于赞助商并不缺乏吸引力。如文中所提到的三大学校杯赛,就吸引了国际知名企业出资赞助。“只要做好前期工作,搭建起完备的平台,青少年足球培养工作的市场潜力同样不可低估。”中国足协副主席南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于关乎中国足球长久发展的青少年足球工作,我们不能再等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