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21日体育专电(记者树文、刘卫宏、李铮、岳东兴)在这场中国青少年足球的思考中,应该反思的绝不仅仅是足球圈内人士。当我们痛斥那些臭脚的时候,也许我们自身也应该反思。在这个层面上,一些缺席者,都本应该成为中国青少年足球的救赎者。
举国体制
中国体育的一大法宝就是举国体制,它对中国的竞技体育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在特殊的年代,它将有限的资源发挥了最大的力量,在短期内收到了很明显的效果。
和世界足球比起来,无论是中国的职业足球还是青少年足球方面都有些先天不足。就是在正常的情况下,他们成长起来也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营养,才能和世界发展同步,才有可能追赶。那么,举国体制这个法宝能否用到青少年足球当中去呢?
对于中国的体育管理者来说,让所有项目都成为世界第一显然是不可能也没必要的,那么选择什么项目,选择项目的哪个方面来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单对于世界第一大运动足球而言,我们一度选择的出线足球已经被证明是失败的。
换句话说,集中方向必然有所放弃,这一次,我们的“剪刀差”应该偏向哪一边?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卢元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如果建立起从大众体育、中级体育、高级体育到精英体育的一整套完整的竞技体育体系,“从全民参与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做法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举国’。”但他也承认,决策阻力小、组织环节少、资金集中快等等,都是现有体育体制的优势。
如果抓住这些优势,无疑可以加速青少年足球的发展,弥补以往的缺失,也将为中国足球可持续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有消息说,各省的体育部门在逐渐恢复自己的青少年球队,例如辽宁。这种亡羊补牢的措施永不为迟,也是体育管理部门应尽的责任。
教体合作
谈到青少年足球的发展,教育部门的作用不可或缺。有专业人士甚至认为,若要发展中国的青少年足球,教体合作应该是最佳的方式,其中教育部门应起主体作用。
可现在,教体在这方面有些脱节。
还以辽宁为例,辽宁省体育局与教育厅在2003年确立了28所重点足球小学,2004、2005年时全省的小学生联赛就非常红火。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可惜到了中学阶段,由于没有相关的政策指引,球队都散了,苗子们又都回到了课桌上。
社会办的足校,教育部门又很难管理下去,结果成为了足球的“集中营”,而没有正常的校园生活,孩子们的前途可想而知。一位辽宁的基层教练就感慨地说:“孩子们真是一批一批地被废啊!(由于缺乏教育,)很难找到工作的他们成了地道的文盲加流氓。”
但对于教育部门而言,他们又去哪里寻找那么多足球教师呢?再加上场地、设备,这些问题对于很多的中国中小学来说都是个大问题。
教育部门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教授足球,体育部门又很难全面覆盖到所有的学校,甚至有“学校没体育,体校没教育”这种很偏激的说法,这就形成了一种两难的局面。
而在日本和韩国大放异彩的校园足球,在中国并没有得到大的发展,其原因就在于在我国现阶段,教育、体育分属两个不同的政府部门,校园足球和竞技体育没有结合点,因此无法简单移植。
根据国民体质调查的结果,中国的孩子们中,“胖墩”和“眼镜”越来越多,本可以挽救这一切的足球又在一边“饿”得要死。
目前,“阳光体育”要让孩子们每天享受一小时的体育活动,这就是教体合作很好的范例,足球能否享受这股春风?
足球的出发点
前沈阳金德球员曲南男在2007年退役后聘请了4名教练,每天免费在沈阳市实验小学和205小学教学生踢球。尽管有这么有利的条件,常年坚持的孩子仍然寥寥无几。新华社记者在现场看到,在沈阳实验小学操场上,参与训练的孩子只有7个。曲南男解释说,因为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多花时间在学习上。
而在以前火热中的足校中,很多很多的家长都抱着“一夜暴富”的心态来送孩子来的。他们只看到了极少数顶尖的职业选手的丰厚薪水,而忽视了其他一切。这样的结果也可想而知。
要么就是挣大钱的金饭碗,要么就是耽误学习的罪魁祸首。我们的家长们,这种心态到底有多少。甚至有些家长本身就是球迷,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将孩子从球场上拖到课桌上。
中国足协青少部主任朱和元说:“孩子踢球首先要有兴趣,但由于人们过分看重成绩,对足球的出发点有了偏颇。”
国际足联章程中说:“足球号召青少年远离毒品,远离犯罪,热爱足球,拥有健康的身心,远离不健康活动。”在美国,有些街区实施午夜篮球计划,让孩子们在球场上发泄旺盛的精力,远离犯罪。这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
和国家队、俱乐部队不一样,青少年足球的目的不是成绩,而是热爱与健康,是培养孩子的拼搏、合作与奉献意识。
再说了,下班了去给孩子踢比赛加油,难道不比打麻将更好么?
自宋以降,国人重文轻武、忽视体育的心态,虽然在渐渐削弱,但或多或少还在起作用。
要改变这些,已经不仅仅是中国足球人的责任,或者不是足球人能担负得起的责任。
中国青少年足球调查系列:
踢球的小孩不到7000人 中国青少年足球调查之一
谁是决策者与执行者 中国青少年足球调查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