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城运足球透视四大“病症” 中国青少年足球发展受困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11月02日01:39 金羊网-新快报
■新华社记者 赵仁伟 胡苏 方列 城运会如一面镜子,在给15岁、16岁的男足球员提供了一个表演舞台的同时,也映照出中国青少年足球本身存在的“病症”。能否医治好这些病症,将直接关系到中国足球未来的国际竞争力。 病症1 人才断层之忧 陷入低谷的中国足球迫切期待着未来之星的成长。但本届城运会传递出的信息令人担忧:参赛的1991年-1992年出生的这个年龄段的球员数量严重萎缩,那么五年、十年之后,这批球员能肩负重振中国足球的重担吗? “就两三年的时间,全国这个年龄段的队伍从上百支减少到了四五十支。”中国足协一位人士对记者感慨道。 病症2 教练水平之困 城运会上,记者采访中国足协及一些地方足协官员,他们反映,小球员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练的水平。现在,许多中超、中甲球员退役后便直接当后备梯队的教练,学生的水平可想而知。 “为什么咱们现在选教练员老选不出来?问题就在于我们基层教练员这些年在人才储备上的确滞后了,一是数量有限;二是知识结构陈旧,几乎都是凭个人经验在执教,缺乏现代足球理念所需要的知识体系。”一位中国足协官员表示。 近几年,坚持聘请外籍教练搞青少年球员培养的山东鲁能、成都五牛等队都已取得成效,另一个成功的例子是前国脚宿茂臻,他在留英3年后很快跻身中国国奥队教练组。但大多数的中国基层教练严重缺乏自我提升的机会。 病症3 竞赛体系之乱 “一些球队城运会后肯定就解散了,因为他们的历史使命已经结束了,一旦进不了上一级梯队,许多孩子的足球生涯也就结束了。”一位中国足协官员向记者坦言。 本次城运会男足比赛,许多参赛队伍并不是真正的城市队,出现了不少雇佣军,赛后解散是必然的。而一些由当地球员组成的队伍,未来的命运也难以预测,因为城运会参赛任务一结束,当地政府就不会再花钱养着了。 有关人士分析,出现这种不景气的局面,与目前的竞赛体系有关。现在省里是抓全运会队员,市里是抓城运会队员,但这两支队伍又没有联系,因为两支队伍的参赛年龄段衔接不上。 病症4 “圈养模式”之弊 多年来,中国足球培养青少年习惯于沿用封闭的“圈养模式”,也一直备受诟病。球员很小的时候就被集中起来,放弃了文化学习,远离了父母关爱,导致的结果是“球一旦踢不好,人也就废了”。本次城运会上,相关人士对此进行了反思。 中国足协副主席杨一民表示,今后要大力发展学校足球,逐步建成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四级足球联赛。“首先要保证学业,家长才会放心让孩子去踢球,我们要对孩子的未来负责。”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