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一代名哨曾倾家荡产 李海生为足球梦想重整旗鼓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0月28日10:09 《足球·劲体育》

  记者饶建平武汉报道 从天津出发,一路北漂到“冰城”哈尔滨,再搬迁到山东威海,最后被迫返回到天津……听上去,这不像是一支球队,而是吉普赛人的“大篷车队”。

  但它就是一幅天津名特队真实的生存路线图。驾驶这支“大篷车队”的,是天津人李海生。51岁的他,喜欢穿着竖领黑色上衣,运动体型依旧。看上去,这个人可没有他的年龄那般大。坐在沙发椅上,他不喜欢靠着,而喜欢直起身子,显得极有精神。“但这一切只
是外表上的,内心里,我每天都在挣扎,都在经受着煎熬。”李海生说。

  收购名特就想赚一笔

  名特队之于李海生,用他的话说,其实就像是他的另外一个“儿子”。2002年,他以私人名义出资买下了这支脱胎于北京宽利的球队后,就全身心地投了进去。

  不可否认,买下球队时,李海生确有想法,欲实现自己在体育领域当中的一些梦想。毕竟,自1978年毕业于天津体院后,他一直在从事着体育教学。1986年,32岁的他,便成为当时国内最年轻的国际级裁判。体育,历经多年的风吹雨淋,已深深烙进了他的灵魂。“不管我多苦,只要站在绿茵场上,看着那些如茵的绿草,温暖的阳光,我就觉得来劲,觉得这样的生活才有意思。”这是李海生的感叹,不管是否有矫情的成分,但至少从他说话的神态看,他是在充满着感情的。1997年,他从国际级裁判位置上退了下来。空闲的日子里,他反思着自己走过的足球之路,觉得对于足球,对于这个正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巨变的玩意,他还是有事可做,有想法可玩的。

  而这些想法当中,相当程度上其实是“想赚一笔”。那个阶段,国内正流行着“转手倒卖球队”的风气,如果把一支球队拉到甲级行列,再倒手一卖,几百万的东西,轻飘飘地就可以卖出个上千万的高价,利润大着呢。懂球,且有过商海成功经验的李海生难以抵挡其中的诱惑。

  早在1991年,尚挂靠在天津市红桥区体育局的他便辞去公职,独自承包了体育局名下的一家体育服务公司。今天飞广东,明天到上海,他腾挪得极有章法。至1996年,已积累了相当丰厚的财富。“1996年前,那时的钱真好赚,但1996年以后,就难了。”27日面对记者,李海生回忆说。

  初始,天津名特商城曾赞助过他们,球队也因此冠名为“天津名特”。但后来,赞助款跟不上,市场不像李海生所想的那样,他只得依靠自己的力量。名特退出时,他本想给球队改个名字,但后来再一琢磨:几年当中,国内不少俱乐部的名字变来变去,不稳定的背后,其实透着相当的不成熟。名特虽然是一座商城的名字,但叫出去还挺有力,觉得没有改动的必要。“这几年,名特一直没有换过名字,提起乙级队,大家脑海中都会想起名特来。这其实也是一笔财富。”李海生说。

  2002年被迫卖房契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这是一句中国古话。在投机者的眼中,这句话有着相当大的市场。对此,李海生有着深切的理解。

  2002年,为全力促使球队冲甲,他把自己能拿出的钱都拿出来了,能借到的朋友都借到了。整个赛季里,他带着相当浓厚的“赌徒”心理,想“搏”其功于一役,买来了一些颇有实力的球员。经过重新组建,名特队中有宫磊、高钟勋、纪玉杰等曾经红极一时的“名角”。

  有了这些人,同时有着带队闯进过甲A、甲B的经验,李海生对自己非常自信。以往的经历,似乎也没有人能够阻止住他的自信——1998年,时任泰达总经理的他,带领泰达队成功地冲进了甲A;2000年,作为老总的他,又带领天津立飞挺进了甲B。

  但这一年的环境并不像李海生所想像的那般美好。最后,他被“深度套牢”,套得无法抽身打转。冲甲的关键时刻,没有人愿意再借钱给他了,他只得咬紧牙关,把住家的房契都拿了出来,希望能够以此帮助球队度过最后的难关。但最后,他还是输了,倾家荡产地输了。

  和儿子一起重整旗鼓

  2002年的重创,并未熄灭李海生对于足球的梦想。他说,那场惨败只能让他更明白,足球上的事情,你只有亲自操作了,你才会明白是怎么回事,你才会更有心得。

  并不死心的李海生从此更加冷静。他想起了儿子李宏鹏。打小时,他把儿子送到八一少年队,后来又把他送到了乌拉圭民族青年队踢过三年。儿子没有踢球后,他又让他学习西班牙语,在香港一家体育公司工作了几年。儿子积攒的钱以及他对足球的经验,完全可以帮他重整旗鼓。

  与此同时,李海生认为国内足球虽然转入了低潮,但一切只是暂时的。国外足球上百年的发展史和成功经验证明,足球还是第一大运动。经营中国的足球,需要耐心,不需要一时的狂热。于是,在这样的心理基础上,他叫回了儿子李宏鹏。“上阵父子兵”,两人要一起搞足球,一起经营天津名特。

  父子俩商量后的结果,选择的是先蛰伏一年——2003年,淘汰名特队中的老队员,抽调一批年轻球员,不用急着打

乙级联赛,一切以打基础、练兵为主。

  当儿子主抓球队后,李海生只身外出“打工”。他来到了哈尔滨兰格。而正是通过这一年的工作,他和哈尔滨方面建立了一定的关系。2004年,兰格队因故从国内足坛消失,但哈尔滨球迷对足球的热情却依然如故。当听说李海生自己有一支球队后,他们邀请名特队来到北国冰城。全队北上,有人解决住宿,吃饭和训练也不用怎么掏钱,还有比赛可以打……这一年,李海生尝到了另外一种甜头,这一年的李海生有了一些新尝试后的高兴劲。尽管他的这支球队改名为“天津名特俱乐部哈尔滨协力队”。

  进入2005年,李海生仍然做着同样的梦想。尽管哈尔滨准备迎娶国力而无力顾及他了,但通过关系,李海生把球队拉到了山东威海。整体上仍然年轻的球队,再次改名为“天津名特俱乐部威海爱克森足球队”。经过上半年的分区

预选赛,他的球队进步明显,并一举打进了眼下的乙级队八强决战。

  但

中国足球大环境持续的低迷,影响了威海方面对名特的赞助。当一些条件没有达到协议的要求时,李海生只好把球队拉回到了天津。10月26日开战的乙级联赛决战,他只得以“天津名特队”激战沙场。

  “乙级球队的生存空间太小、太难了!”李海生感叹说,不求豪华,只为满足最基础的训练和比赛支出,维持一支乙级球队至少需要250万元左右。作为个人,作为一个没有厚实家底的个人,他觉得每走一步都是艰难的。“艰难地养了这支球队几年后,我对这支球队的感情越来越深。同时,我越来越觉得,如果离开足球,我将一无是处。如果抛下这支球队,我将做什么?如果不抛,我又每年要从哪儿找来那么多钱来维持它?”

  说这话的李海生,一点都没有了当年国际级裁判员“无冕之王”的豪气,满脸写着的都是当家人的难言之隐。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