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睹球》内幕:张嘉树曾是高考状元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9月14日09:19 大连晚报

  一个以诗代文,一个用画代话,诗配画《睹球》一书作者张嘉树、姜末对足球有着同样的执着与热爱。他们的绝妙诗配画每周都被新浪网转载,被誉为中国足坛的开心辞典。近日,他们将四年来的诗配画汇集成书《睹球》。

  著名漫画家华君武说:“如果你看了姜末的漫画你不笑,那就要对你的幽默感打问号。”大连市诗词学会老会长王希智看过《睹球》书稿后,给张嘉树题字:“调侃生活,幽
默人生。”著名体育评论员刘建宏评价他们:“一睹为快,非常痛快。在中国足球这个混沌的低谷时期,他们的诗画不仅给人们带来快乐,而且让人们看到希望。”

  关于张嘉树

  13岁,一天写了50多首诗

  张嘉树,从小就对诗有着一份特别的喜爱。文革前,父亲张毓财在旅大市人委夜大教语文,母亲在市委工作。文革开始后,全家随母亲一起下乡到普兰店过了6年农村生活。爸爸把所有的书都打包、贴上封条扔在了西屋里。那时候这几箱“封资修”给张嘉树带来了很多快乐,每天他都坐在箱子上看书。特别是其中有几本印刷精美的《中国古代诗歌选》,成了嘉树学诗的启蒙老师。那时候,文化生活很单调,广播、报纸都是官样文章,大家只看样板戏,写打油诗就成了嘉树一天最大的乐趣。一次为了在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中能够让自己所在的小郭屯夺得红旗,张嘉树一天写了50多首诗。大家一边在地里干活,一边听着喇叭里播放斗志昂扬的诗歌,人们很难想象这些诗竟出自一个13岁少年的手。

  那时,张嘉树还是村里有名的小画家,他自己琢磨着用炭笔画人物肖像,为村里老乡画了十几幅照片。那时候特别穷,黑白照片最大也就二寸,所以嘉树给他们画出十六开的画像来,把老乡们都乐坏了,纷纷把画珍宝般地镶了框子挂在家里。

  中学毕业后,张嘉树自己下乡到了庄河,扔下了画笔,但是诗笔却没有扔。白天赶牛车,晚上就在在油灯下用诗记录下自己一天的生活。在他的诗里都是些最简单的语言,所描写的也大多是农村最平凡的生活。当时,多才多艺的张树还经常说相声,广播站里曾经播放过他说的相声。也许正是那时大量的诗歌创作以及说相声的这段经历,培养了他写诗和幽默的细胞,让他的诗配画创作变得游刃有余。

  高考,大连惟一作文满分

  1977年恢复高考,张嘉树踩着皑皑白雪,徒步两个多小时走到庄河高岭镇去考试。考场里温度很低,中间堆着木材供考生取暖。张嘉树回忆,当时他写个10、8分钟手就被冻僵了,得去烤烤火。中学的课桌桌面也是坑坑洼洼的,比划都写不直。他记得当年的作文题目是《谈青年时代》,他一笔一划地完成了自己的大作后,又回到村里赶牛车。

  与此同时,嘉树的父亲被抽调到省里批语文卷。几天里,老师们一直闷闷不乐,因为几乎没有看到一篇好文章。有一天,一个老师狂喜,大叫道:“好文章,好字啊!”老师们纷纷围过来,发现这篇作文不仅字写得好,而且文里有9处引用了诗词名言,包括古人和叶剑英、董必武的诗词,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于是,这篇作文通过层层把关、审查,最后得到了满分60分。此时的张爸爸有着与其他批卷老师不一样的心情,看过文章后,他觉得文风很像自己的儿子,可是一看字,却很难与儿子平时字迹潦草的家书划上等号。

  回家后,父亲把自己的疑问告诉了妻子,老两口兴奋了一晚上,希望那就是自己儿子的大作,但是因为当时通讯很差,他们无法向儿子取证,只能等分数下来。几天后,高考成绩公布,那篇轰动全省的高考作文果然出自张嘉树之手,当时他考了265分的高分。当嘉树到庄河县医院体检时,医生护士把他团团围住,问他的家庭,问他的经历,俨然一个大明星。想想自己的爸爸是老师,嘉树就决定子承父业,去了辽师。大学四年,他一直没有放弃对诗歌的追求,毕业后被分到了大连日报社,与写作和诗歌走得越来越近。

  关于姜末

  姜末,用画代话的才子

  姜末,足球圈、新闻圈有名的“三枪记者”,擅写、绘画、能摄。但是他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他的漫画作品。姜末曾经这样写到:“现如今的人多比较浮躁,我也不能幸免,当然这不应该成为自己‘堕落’的借口,想当年可不是这样,八年前,甚至十八年前,大家在一起谈的是什么?是梵.高是拉斐尔是米开朗基罗。而如今,能凑够四个人最好了,一锅麻将,或一锅“滚子”,“三缺一”时最能体现一种郁闷和烦躁。大家面红耳赤多是因为对家出牌的失算,而绝难见到对梵.高艺术理解的差异。”从这段文字里,不难看出,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姜末不愿放弃对艺术的追求,于是他选择了二者的结合点。一种能够让郁闷的现代都市人开怀一笑而又冷静思考的艺术形式——漫画。

  从一位普通的小学美术老师,到被大家称为家的漫画家,姜末的成功除了天赋,还有勤奋。刚毕业那几年,工作之余姜末几乎把精力都投放在漫画创作上,每天都是12点以后睡觉。姜末回忆,1985年他认识了大连日报的编辑孙友深老师,便开始向他投稿请教,他已记不清发表的第一幅作品是几易其稿了,只记得当时和孙老师家住得挺近,每天等孙老师下班姜末就把画拿给他看,他提出修改意见,姜末回去修改,改完再拿过去给老师看,几个回合后就没了时间概念。有一次姜末拿着自认画得很圆满的画稿激动地跑去敲孙老师的家门,开门的是孙老师的夫人,穿着睡衣,一脸惊讶,以为出了什么大事,这时姜末才意识到,已是深更半夜了。后来也是因为投稿,姜末认识了现在的搭档张嘉树,当年张嘉树在大连晚报工作,两人并未谋面,但嘉树却编发过姜末的许多漫画,甚至为姜末的漫画配过诗。所以,两个人的合作可以说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

  关于足球

  球迷领袖,恋上足球

  姜末和张嘉树是土生土长的大连人,他们对足球的热爱是从小时候踢马路足球开始的。

  张嘉树曾经是大连万达足球俱乐部的副主任,曾经是挑着大旗和球迷们征战南北的球迷领袖。他说自己是评球评的头头是道,踢球踢的一踏糊涂。张嘉树说:“大连人这么爱球是有它特定的原因的。一是,大连没有什么别的传统文化,潍坊人爱放风筝,广东人爱品茶,大连人则爱踢球。二是,大连人身体条件好,有踢球的先天条件。三是,我们的球队总拿冠军,市民们把他作为一个城市的骄傲,更促使大连人爱上足球。”正如著名体育评论员刘建宏对他们的诗配画评价的那样:“不管中国足球有怎样的丑陋和遗憾,他们的心始终是热的,他们的情始终是真的,他的态度始终是认真的,他们的视角始终是独到的。目睹中国足坛之种种怪相,他们更多的不是消极的牢骚,而是积极的思考。在中国足球这个混沌的低谷时期,他们的诗画不仅给人们带来快乐,而且让人们看到希望。”

  关于足球诗配画

  配也不知配不配

  姜末的夫人说,她的很多朋友都问她:“是先有张嘉树的诗,还是先有姜末的画?”这个问题就好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难以让人回答。张嘉树说:“事实上,《睹球》当中收入的这290幅画都是画在前,诗在后,是我配他。后来我们创作了不少婚庆诗画,大多是先有诗,后有画,我的名字终于可以往前放了。”

  自2001年起,张嘉树和姜末分别担任了《足球周报》的正副总编,两人搭档办报,同时也搭档创作,一个画画,一个配诗。2002年

世界杯期间,两人诗配画配了整整43天。那时,姜末在韩国前方采访,每天凌晨1时多才能把画好的漫画传回大连,此时留给张嘉树配诗的时间已经没多久了,真有点像曹植作七步诗一样难。但张嘉树说,越是这样,越有诗兴,越有佳句从脑壳里蹦出来。每到此时,大家都会凝视着张嘉树,只见他自言自语,走来走去,最快1分钟,最慢10分钟就会把诗配好,让旁边的同事惊叹不已:“愤怒出诗人,着急也出诗人”。

  张嘉树说:“打油诗到底在中国诗歌界是怎么个位置,我一点也讲不清楚。但我很清楚,它和漫画很般配,在华君武的漫画作品中有许多就是与打油诗相映成趣的。近年来打油诗在手机短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赵本山小品里的打油诗也给我很多启发。”张嘉树认为,在现在这样一个生活快节奏的社会里,人们很难静下心来去读长篇巨作,打油诗配漫画恰恰适应了现代人的心理状态,寥寥几笔,加上三言五语就能博读者一笑,同时又浅显易懂给大家揭示了足球和人生的道理。

  (大连晚报 林芝)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张嘉树相关网页共约18,400篇。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