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中国足球11年商战之伤:工体不败更像黑色幽默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7月28日14:06 华商网-华商晨报

  编者按

  中国足球商业赛浪潮始于1994年,标志是那年5月中国队在工体4∶2大胜桑普多利亚。从那场比赛开始世界劲旅纷至沓来,这无疑给刚刚职业化的中国足球注入了一针“兴奋剂”。

  随着皇马和曼联的到来,今年的商业比赛再度引起人们关注。但当我们回首中国商业比赛11年的历史时,在许许多多美丽泡沫背后,却无法避视一些繁华过后的累累伤痕。

  心理之伤:被扒掉的“虚假外套”

  1994年适逢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开展的第一年,中国球迷对足球的关注日渐升温,他们欣赏欲望的提高直接刺激了商业比赛市场的兴起,一股热浪开始袭来。

  自己球队在商业赛场上一系列“骄人”的战绩更是让中国球迷欣喜若狂使得比赛场场爆满。1994年,中国队与北京国安分别击败了当红的桑普多利亚和大名鼎鼎的AC米兰。1995年,阿森纳、弗拉门戈等强队均败在了国安队脚下,而在这一年再度访华意欲报仇的桑普多利亚队又以1∶3惨败给中国队。

  中国球迷随着这一场场“含金量”不高的胜利而心态膨胀,奇异的心理落差使很多人产生了“中国足球可以叫板世界级强队”的错觉。那时北京国安的很多队员甚至被视为“民族英雄”,一种中国足球水平正在“大跃进”的“虚假外套”开始高高挂起。

  但这一切都随着1996年5月英格兰队三球大胜国足而化为乌有。在一夜间猛然回过味儿来的球迷变得成熟理性起来,商业比赛所带来的虚假繁荣让球迷不再有任何留恋。而此后在甲A联赛中泛滥的“假球”“黑哨”现象更是让人们对自家球队失去了热情,商业比赛市场也开始退烧甚至遇冷。

  经营之伤:被球迷所唾弃的“水货球队”

  随着球迷对商业比赛的兴趣迅速走低,中国商家们的日子开始陷入低谷。

  在职业化之初,商业比赛热潮滚滚之时,赞助商趋之若鹜,门票热销大把赚钱。但当“商业比赛能够赚钱”这个信号被无限放大后,跟风式的商业比赛不再关注球迷的需求,一度出现了“比赛宣传热乎,比赛过程对付”的现象。

  为了有赚头,张罗赛事的中介公司赛前如雨后春笋,赛后却消失无踪,大都是短期行为。从1997到1999年间,来中国比赛的外国球队多具二流名气,没有一支当红队伍。与此同时,有的经纪公司更是请来外国“水货”球队滥竽充数而不顾球迷利益。在1996年的一场商业比赛中,号称“巴西明星队”的阵中竟有一位已经40岁的高龄球员,可见当时商业比赛组织的混乱。

  “水货”队伍层出不穷、比赛观赏度下降、球迷怨声载道、门票销售不畅……这些都令曾经赚得盆满钵盈的体育中介公司开始赔钱,许多知名公司主动抽身而退,商业比赛的组织开始走入了冬天。直至1999年,豪门级球队“红魔”曼联队的访华才开始使商业比赛市场有复苏之象。

  挥霍之伤:引起广泛质疑的“炫耀性腐败”

  出于对大牌球星的全方位聚焦,商业比赛场外的新闻也备受关注。但就在皇马2003年首度中国行时,一些赞助商的“超常之举”引来了各方广泛质疑。

  由于邀请世界名队之前都要有高额的先期投入,所以商家就会挖空心思寻求回报。于是那年皇马在昆明集训时期里,竟出现了高达500多元人民币的“训练观看费”。

  对待“自己人”的商家可谓斤斤计较,但对于客队的铺张接待却常常表现出一种让人反感的热情。2003年,皇马抵达昆明进入红塔基地,当发现置身于大象、红地毯的情境时,六大巨星大都木然、迷惑,有点尴尬。

  2005年,皇马再度来华。接待皇马的某酒店当晚大放焰火,五分钟内竟烧掉了30万元人民币,看着满地厚厚的纸屑,不少人纷纷摇头,“中国人怎么还这么盲目崇拜?”

  中国《新闻周刊》就曾在2003年率先质疑这种现象,并抛出一个名词———“中国足球的炫耀性腐败”。

  其实,无论赞助商是国企还是民企,都应理性地计算投资收益,以挥霍和浪费来制造轰动效应的低级营销手段,只能说明中国足球职业化的不职业,也折射出国人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

  当然,一位足协内部人士的话也让我们回味无穷:“我们对待世界强队和世界球星这些过分热情的行为,其实与中国足球水平自身低下总是仰视别人息息相关,如果我们也是世界前几名的球队,这种现象还会出现吗?”本报记者 智大永

  “商战”之伤·现实拷问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商业比赛?

  皇马和曼联都走了。

  在两大豪门远去的背影越发模糊之际,我们突然发现除了“客人们”的荷包满满之外,留给自己的只是虚荣心上短暂的满足。

  如果从对待比赛的态度来看,曼联似乎更值得我们尊重,不过了解他们的人还是可以看出,豪门都没有拿出自己的全部实力和我们周旋。这样的比赛除了让我们的队员有机会近距离闻到巨星们身上的香水味以及谁的脸上暗含雀斑外,别无收获。

  皇马战现代的比赛费用,业界普遍认为比2003年“龙马之战”的200万欧元“只会多不会少”。再综合赞助费、商务活动费等其他费用,皇马北京之行到底进账多少,只能让第三者来回答。

  相比之下,曼联此次来华的收入要明显逊色许多。商业活动只有短短的半天,不过良好的赛事组织和一次慈善捐款的善举为他们赢得了良好的印象分,但这也是曼联高明的地方,放长线、钓大鱼。

  皇马和曼联走后,主办方和赞助商都抱怨没有得到预计的收益和效果,和他们一样,作为消费者的球迷也都高呼被愚弄了。但是回头仔细想想,不是人家不讲信用,而是我们过于追求高品位高消费,忽视了自己本身的实际水平。这很像一个落魄的青年为了争得一次与大家闺秀相亲的机会而倾家荡产买了一套高级西装,但是等看到姑娘鄙夷的眼神后才发现,自己的实际气质根本与高级行头不相配。

  中国足球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商业比赛?在被折磨得伤痕累累之后,我们似乎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过分追求奢华和虚荣是我们的错误,与其打肿脸充胖子,不如面对现实。“名门闺秀”不是我们的最佳伴侣,除了被人家斜视45度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现在看来,找个相貌还不错的“村姑”和咱真心实意地过日子才是正事。周松

  “商战”之伤·外战简史

  “工体不败”像黑色幽默

  中国足球职业化之后,先后形成了商业比赛的四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1994年-1997年 “悲喜工体”

  职业化上马后,中国足坛便涌起第一次商业比赛的热潮。北京国安连克AC米兰、阿森纳、弗拉门戈等强队,创造了工体不败的神话,也给中国球迷留下了不少黑色幽默。

  1995年5月17日,阿森纳尽遣主力来华,但仍以1∶2不敌北京国安。1996年4月,国安3∶2战胜格雷米奥。

  但神话很快就破灭了。1996年5月,英格兰队3∶0完胜中国队,中国球迷遭遇当头棒。1997年7月,国安1∶2不敌马拉多纳领军的博卡青年队,商业比赛的热潮冷却。

  第二次浪潮:1999年 三冠王曼联来华

  1999年7月,曼联队携“三冠王”之荣耀前来上海,与上海申花比赛。尽管贝克汉姆、队长基恩、主教练弗格森都没有随队前来,但由于运作成功,比赛获得了巨大的收益。

  曼联的第一次中国行创造了奇迹。郁知非花35万美元请来小贝缺席的曼联,赛后结算,申花净赚1600万,单单门票收入就达2000万!这是中国俱乐部赚得最多的一次。

  第三次浪潮:2003年 “龙马之战”

  70万、800万和4000万欧元,这分别是皇马2003年亚洲行的短期、中期和长期收入。70万,皇马在红塔集训七天的报酬;800万,皇马在北京、东京、香港和曼谷四场商业赛的出场费;4000万,皇马未来三年亚太地区市场开发的预期收入。

  “龙马之战”创造了中国有史以来最昂贵的足球商业比赛出场费———200万欧元。这是中国足坛有史以来单场比赛最高昂的足球赛事,平均每一分钟比赛价值超过20万元。而2003年初在广州,巴西队一夜之间卷走120万美元,罗纳尔多和里瓦尔多还抽空接广告捞了200万美金,并留下“人傻、钱多、速来”的笑话。

  第四次浪潮:2005年 皇马、曼联来华

  时隔两年之后,皇马再次访问北京,相比两年前,这一次来迎接的球迷要少了许多。当皇马巨星们在球场上逛街般地表演结束后,他们的龌龊表现伤害了太多中国球迷的心,他们的收获或许只有兜里的钞票。

  皇马前脚刚走,曼联随后就到了。“红魔”不像皇马那样张扬,他们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全心全意来比赛的。尽管只用了五成功力,但他们三球轻取现代的“壮举”还是博得了被皇马伤害了的球迷的好感,也留下了“比皇马职业”的美名。王双

  “商战”之伤·黑色镜头

  斯科拉里留下恶毒诅咒

  黑镜头一

  斯科拉里的诅咒黑色指数:5星

  时任格雷米奥队主教练的斯科拉里在1996年4月率队访京,与国安队在工体进行了一场比赛,结果因为裁判的几次争议判罚,南美新霸以2∶3输球。认真好胜的斯科拉里却在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恶狠狠地诅咒:“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强队都在这里输了球。如果你们只靠裁判获得胜利,那么我相信你们永远没有机会进世界杯决赛圈,永远没有!”

  黑镜头二

  阿森纳拒换球衣黑色指数:3星

  1995年5月17日,英超阿森纳尽遣主力来华,但仍以1∶2不敌北京国安。有趣的是,当时北京国安已有了新队服,但他们希望赛后得到阿森纳的球衣,又舍不得新球衣,于是翻出旧球衣穿上,令气急败坏的阿森纳球员拒绝交换队服。王双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中国足球新闻 全部商战新闻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