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不是科学,但科学可以帮助和改变足球。”这是世界顶级足球科研工作者、丹麦足球教练Bangsbo的话。而在曹晓东看来,有关中国足球和体能之间的关系其实长久以来都存在着一个盲区,即只把目光单单锁定于所谓的“人、球互动”亦或常规的折返跑上,而忽略了最根本的肌肉力量训练。“现代体能训练,简单的说就应该是身体训练。只是在这一点上,相当一部分人只看到了‘冰山的山顶’,而没有研究它的根基。”曹晓东用这样一句话简单概括了中国足球体能专项上的现状。
众所周知的是,在设有“主教练、助理教练、领队、守门员教练、队医”的中国足坛各级别球队中,至今未有“体能教练”这个专职编制,即使有,大多也只是被安排了另一种特定的头衔存在,唯有外教团队集体前来执教时,方能看到“体能教练”的身影。
“体能训练离不开理论的依托,这样的理论并非单靠过往的实践经验就能得来。更多时候,我们只会关注于怎样通过不停的‘练’来提高在场上持续奔跑的能力;同样的,也是通过类似的手法去减小受伤的几率,而不是通过早期的训练手段让身体达到一个最佳运动状态,从而起到预防伤病的效果。简单地说,我们的体能训练还是只盯在了‘球’上,而非身体本身的能力。”
即使对于曹晓东而言,类似的“误区”在自己身上亦有发生,真正让自己对于体能训练方面有新认知的原因来自于德国队体能教练施密特莱因的一片专访:“我曾经同样想着尽量将训练内容和方法与球本身去结合,但在学习了欧洲高水平球队的体能训练理念之后才认知,关于体能,早已不是‘跑不跑得动’的问题,而是‘会不会跑’的概念。”德国世界杯前昔,克林斯曼带着6名副手一同上任,除了一名助理教练、一名守门员教练、一名球探之外,有着多达三名体能专项教练。德国队所有的体能测试,均有体能教练团队与主帅本人商量研究,在克林斯曼作出此项决定伊始曾引起极大争议,然而德国男足之后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在场上体现出的持续整体作战能力则是对体能团队工作成绩的最好证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