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足坛上演现实版《非诚勿扰》 越有风险越“疯投”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03月15日04:44  时代商报

  中国首富许家印斥资1亿元人民币100%控股广州足球俱乐部;广汽则斥资2500万元仅求得一个冠名权;浙江绿城一口气买入李彦、汪嵩、孙吉、杜威等多位国脚级球员;一向并不富裕的陕西足球也正用实际行动打造着“中国皇马”的形象……

  电影《非诚勿扰》中范伟有句经典台词:“啥叫风险投资?顾名思义,就是越有风险越投资,没有风险不投资!”眼下,中国足坛“反赌风暴”史无前例,且其辐射面越来越广,也让中国足球陷入了从未有过的恐慌和不安。像许家印、宋卫平这些商人是不是疯了?相信不少人不禁要这样疑惑:原以为眼下中国足球的动荡局势会让众多足球投资人趁机“清仓”,没想到他们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肆“抄底”。

  那么,这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为此,本报记者昨天专程采访了沈阳建筑大学商学系主任、经济学家栾世红,请其从经济学角度全面解读目前中国足坛这一“反常规”现象。

  不挣钱为何还要砸钱?

  专家解读:现在还没有到回报期

  “中国就没有赚钱的足球俱乐部!”这是中国足球进入职业化以来人所共知的“秘密”。然而让人不解的是,成天喊着不挣钱的足球投资人却没人愿意离开足球这滩“浑水”,反而风浪再大也没阻止投资人前赴后继地进入中国足球。本月初,恒大集团出资1亿元人民币买断刚刚因做假而从中超降级到中甲的广州足球俱乐部的全部股权。对于恒大的这一“大手笔”,很多业内人士并不看好,虽然去年恒大投资女排大获全胜,特别是签下主帅郎平所引起轰动效应,不仅获得了极高的美誉度,而且其获得的广告效果比直接在媒体上打广告要好得多。不过,恒大集团想在足球身上继续复制“恒大女排”的奇迹却并非易事。昨天,一圈内人士便不无担心地说:“投资中国足球,回报可以说少得可怜。像顶级的中超球队,最好时段的收入也不过千万元左右。而多数足球俱乐部都是在赔本赚吆喝。再加上中国足球的口碑已跌破底线,所以现在往足球身上砸钱无疑是打水漂。”

  不过,让人看不懂的是,如此为球疯狂的不仅只有恒大集团,像陕西浐灞俱乐部光引进国内球员就花掉了2000万元。像浙江绿城、重庆力帆等俱乐部也在“四处烧钱”。这般“砸钱”景象与眼下来势正汹的中国足坛“反赌、反腐风暴”形成强烈的反差。

  “如果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是商人的正常投资行为。”沈阳建筑大学商学系主任、经济学家栾世红在谈到中国足球这一“违反常规”的现象时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企业的任何投资都是要讲究回报的,也就是说,企业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利,让利润最大化。只是现在还没有到回报期,但可以预见,足球市场的预期是很不错的。特别是经历了眼下这场‘反赌、反腐风暴’之后,中国足球从内到外都会有一个质的变化。而这些足球投资人正是看到了这样的预期,所以才有今天的这种所谓‘砸钱’的行为。”

  足坛商业价值将重生?

  专家解读:足球市场有需求

  随着“反赌、反腐风暴”的不断深入,中国足球“魔鬼”面孔也越来清晰地呈现在国人面前。于是有人担心中超联赛的信誉降到“冰点”时还会有人愿意赞助中国足球吗?

  答案也许会出乎你的意料。昨天,本报记者从中国足协方面获悉,经过数轮磋商之后,一家电气企业和一家新兴产品企业已同中超公司达成赞助协议,若不出意外,近期就会召开正式的签约发布会。更不可思议的是,两家企业对中超的赞助费用虽然比之前略有降低,但他们却都一致看好未来的中国足球,并认为逐渐恢复公信力的中超联赛将会给赞助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国足球的商业价值似乎终于盼来重生。

  “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足球早已超出了单纯体育范畴而成为一种产业。中国足球的品牌目前陷入低谷只是暂时的,随着中国足球环境得到‘肃清’,相信中国足球的品牌价值仍是所有体育项目中最高的。”栾世红说,“目前中国足球产业通常是指对有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而能够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无形资产,也就是中国足球的品牌价值则被重视得不够,甚至是被忽视了。” 栾世红认为,之所以仍有多家企业看好中超这个品牌,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了中国足球这个无形资产可以带来收益。同时,也从另一侧面再次证明,中国足球是有市场需求的。

  “抄底”背后隐藏什么?

  专家解读:透过足球认识背后的投资方

  在很多圈内人士看来,像恒大集团的“抄底”行为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吸引不少眼球,但从长远来看,这却违背了足球发展规律,毕竟足球场上钱并不能解决一切。那么,包括恒大集团、浙江绿城以及陕西浐灞等足球俱乐部在今年引发新一轮“烧钱运动”,意欲何为?

  在栾世红看来,在中国足坛掀起的这股“反赌、反腐风暴”已经超出了足球范畴,成为一种社会话题,不仅球迷关注,而且就连不看球的老百姓也都关注起来。电视、广播、报纸以及网络铺天盖地对足球“反赌、反腐风暴”的报道,让关注中国足球的人数直线上升,这自然就吸引了商家的目光。

  事实上从2009年开始,国家领导人就多次表达了对中国足球的关心,并直言中国足球目前的水平与中国身为体育大国的形象不相匹配,所以要把中国足球搞上去。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对足球的重新扶植和热衷,也让一些地方企业看到了另一条理清“政企关系”的捷径。

  “让球迷透过足球认识背后的投资方是企业支持足球最甜蜜的‘诱饵’。他们要么将足球作为进军新市场的前锋,要么成为扩大自己在某个地方影响力的工具。” 栾世红直言,这也许才是众多商家疯狂“抄底”的真实原因,“从中国足球的发展轨迹来看,直接从足球身上获利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没有前期铺垫和投入,也就不可能有接下来的高回报。所以众多商家和企业‘抄底’中国足球,并非是疯狂之举,而是理智的投资。”

  (本报记者 赵姝)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2010中甲转会专题  中甲积分榜

更多关于 广州队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