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人是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的,根宝的“十年磨剑”、“中国曼联”体现在队伍、成绩上,而在打造和成型的过程中,环境因素也不可或缺。这,大概就是根宝当年一眼看中崇明那块“风水宝地”的原因,是那些古树巨石在基地“落户”的价值。
环境,有物质的,更重要的是社会环境。东亚的成立、发展,都离不开上海这片热土,市领导、体育局、足协领导多年薪火相传的关注和支持,才是他们“亮剑”的底气。
根宝的队,老远一看就知道
镜头一:客场战沈阳,替补张萌祺上场后被恶意铲伤,可是球没有中止,又被对方球员踢到近前,张萌祺咬牙挺身而起,一个标准箭步把球破坏,然后才疼痛难忍再度倒地……
镜头二:同一场比赛,队长王佳玉上半场就被对手“亮鞋底”重重踢伤,裁判没判对方犯规,王佳玉就咬牙坚持比赛,最后还是下半场教练感觉不对才把他强行换下……
球风正 人品正 必须出淤泥而不染
4月初和5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两度批示,前者,是对徐根宝在媒体上发表的《足球需要政府参与》的文章表示关注;后者批示的内容比较具体,肯定了徐根宝的努力,表达了“政府应该关心群众的热爱,支持上海足球事业的发展,不能因‘市场化’放弃政府的责任”的意思,应该说这是让上海足球界人士全体振奋的。
上海东亚队如果仅仅作为一支队伍、一批球员的兴起那并不算成功,他们肩负的,至少是重振上海足球雄威的重任。
5月18日,俞书记来到崇明岛根宝基地看望全体将士;
6月14日,全国人大常委龚学平等一行,来到崇明根宝基地参观、考察,要求东亚将士“必须出淤泥而不染”。
6月16日,上海市副市长赵雯到根宝基地调研……
领导们如此关注,传递了一个信号,作为有着悠久体育运动传统的上海,并没有因为目前中国足球大环境的恶化而放弃足球,对徐根宝、对崇明基地以及上海东亚队的关注,正是这一思路的具体体现。同时,他们包含着这样的期待——“中国曼联”,一定要球风正、人品正,否则“亮剑”、成绩,都无从说起。
只要伤不重铁定咬牙继续拼
确实,抛开成绩不谈,根宝这支球队,从打少年赛开始就狠抓纪律作风,参加青少年联赛,这支球队纪律严明,吃饭、集合、训练都整齐划一,连训练场边的衣服、球鞋和球都自觉摆放整齐,细节看成败,很多基层教练都说,“根宝的队伍,老远一看就知道。”
打中甲,不仅在球场上基本看不到技术外的恶意犯规,对裁判的误判、错判也决不辩解,低头执行。被恶意放倒、铲伤,只要伤不重,咕噜嘟翻身而起,不影响进程。
上次客场战沈阳,替补张萌祺上场后被恶意铲伤,可是球没有中止,又被对方球员踢到近前,张萌祺咬牙挺身而起,一个标准箭步把球破坏,然后才疼痛难忍再度倒地;同场比赛队长王佳玉在上半场就被对手“亮鞋底”重重踢伤,裁判也没判对方犯规,王佳玉就咬牙坚持比赛,最后还是下半场教练感觉不对才把他强行换下……
作风好,是根宝当年挑选队员的“三底线”之一,“人品好”,也是根宝对球员的“三要求”之一,有这样的“敲打”,才能出人才,才有今天的“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而这一点,又是上海足球继1994年申花队辉煌后至今,所欠缺的。
正是重视了这些,才有了上海足球的新希望,也才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的批示:“徐根宝对于足球事业专注的精神,让人感佩。如果有更多徐根宝这样专注青少年培养的教练,中国足球后备人才匮乏的瓶颈,才有望解决。”
“别再搞什么德比了,先集中力量再说!”
说到上海足球的振兴,很多球迷恐怕会把眼光放开,同时兼顾上海申花、浦东中邦,甚至陕西中新、八一南昌等……
6月16日晚,根宝在和一些本地媒体记者交流时一语惊人:“上海需要一张城市名片,在目前的情况下,我觉得不要再搞什么德比了,要全心全力为上海培养一支足够强大的球队。”细细想来,这位首次“德比”的现场亲历者话里有话,但究竟意味什么,似乎暂时难以说透,或者说也没必要说透。
但是至少有一些可以定论的东西在,比如,上海目前的足球水平还不“富裕”到德比,也就是说不管申花、东亚,还是像这次整合陕西、南昌组成的全运会男足,目前都还难以单独承受“名片”的实力水准,需要继续努力;第二,东亚目前不视申花为敌,做好自己的事情;第三,在上一条基础上,发展到一定程度,考虑以合适的形式整合,“我们需要一支强大的球队,能够代表上海市的球队,然后再用这支球队去和其它省市的兄弟球队竞争,这才是我们应该走的一条道路。”
俱乐部、球队是需要整合的,更需要整合的是各队的优点,整合的结果应该是上海足球的新风格。
看一场球就成了东亚队的铁杆
在这一轮主场中甲联赛时,在看台上遇到了上海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书记宋吉福。2007年履新不久的他就赶到崇明,在基地简陋的看台上看东亚队征战乙级联赛,“以前只是听说,从来没有现场看过,一看眼睛真是一亮啊!整体配合流畅,战术思想超前……”从此他和中心的其他领导一样,经常出现在东亚队主客场看台上,为根宝和他的球队加油叫好。
“看着他们一点点成长起来,整体配合、作风、技术运用合理性,可圈可点,通过看这个比赛,还在看台上认识了很多球迷。应该讲,来看东亚队比赛的,都是真心喜欢足球,希望足球好起来的。希望他们也好,申花也好,上海足球能出一批人才,确立一代接班人。”
认可根宝,重视和支持根宝,已经成为上海体育系统相关行政部门及领导的共识,也开始陆续得到球迷的认可和参与,这是他们对“十年磨剑”的认可。而对于上海足球的管理者们来说,这也是对举国体制和市场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进行反思的契机。
根宝书就的,理应不是“崇明模式”的最后一笔,当然也不排除在上海各界的支持下,“金山模式”、“虹口模式”的新陈代谢……
“上海足球”
前几天和几个球迷谈“上海足球”,上海著名的资深球迷“三王”之一的王荣根感慨:“很久没有看到‘上海足球’了,真正的‘上海足球’,不是指球员多少上海人,而是指技术,当年在卢湾体育场看上海踢山东,一场水球,很多队员都‘拖泥带水’,顾兆年进一个奔一圈,身上干干净净,凭什么?凭技术!‘小头’(李中华)个子那么小,想抢断他,你拿得到球?还有秦国荣他们……有技术特点的,真是太多太多,现在呢?”
按照执教先后,上海足球是可以分包瀛福、方纫秋、王后军、徐根宝……几个时代的,前三位教练都是推崇技术足球为主,到“小诸葛”王后军集技战术大成,但有个“前提”,有个“命门”。“前提”就是有一批技术鲜明的球员;“命门”是作风软,无球跑动和主动拼抢少,所以他们既有过第五届全运会称雄,也有过打到降级边缘甚至降入B组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到了根宝这里,手里没有技术特别好的球员(顶多是几个有点技术特点的),但是他高举“抢逼围”大旗,解决了一个站着踢球的问题。现在,他要解决技战术问题了,成果如何?十年将满,拭目以待。
时代在发展,而中国足球不幸是在倒退的。今天,相信当卧薪尝胆的根宝喊出“把观众打回来”的口号时已经想到,不管是领导还是新老球迷,究竟需要怎样的“上海足球”?!
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张晓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