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体教模式能否长期生存 众多探路者道生存危机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5月04日07:53  北京日报

  在最近举行的全国青少年足球发展工作研讨会上,中国足协副主席杨一民公布了一组数字。据中国足协球员注册信息系统显示,在1990年至1995年间,我国参加足球运动的青少年数量达到历史最高的65万人;在1996年至2000年间,降至61万人;2000年至2005年,急剧下滑为18万人;而目前的状况令人触目惊心,数据库中只有区区3万多人。

  在青少年足球人口减少的同时,青少年足球俱乐部也面临着生存危机。这一点,从记者日前对北京部分青少年足球俱乐部所做的调查就可以看出。据市足协青少部的一位负责人介绍,1995年、1996年的时候,北京市注册的青少年足球俱乐部有五六十家;现在只有20多家,且还在逐渐减少。

  走“北理工模式”还不成熟

  位于朝阳区十八里店中学的北京朗跃足球俱乐部是去年成立的。对俱乐部的现状,俱乐部出资人之一、前国安球员刘建军的说法是“生存形势比较严峻”。

  “当时没想很多,也没想有什么结果。”谈到为什么会出钱办俱乐部,刘建军的回答很简单。2003年退役之后,刘建军当上了国安青少部的教练,带队“感觉不错”的他,决定和好友南方、黎容一起出资成立一家足球俱乐部。据他介绍,朗跃俱乐部目前有21名1995至1997年龄段的球员。

  对于生源不足的问题,刘建军认为这与中国足球的大环境密切相关。“国家队成绩不好,底下就没人练;而底下越没人练,国家队的成绩就越不好。”刘建军表示,想让踢球的孩子越来越多,就需要走老师金志扬提出的“北理工模式”。所谓“北理工模式”就是学校培养球员,出类拔萃者进入职业队,没踢出来的也有专业、有谋生技能,这样才能形成一条从小学到大学的足球人才培养道路。

  不过刘建军认为,由于现在这种机制还不成熟,家长还看不到没有成为职业球员的孩子还有上学成才的出路,于是不愿让孩子踢球。“我希望这种模式能成功。能出苗子,又能把孩子教育成人。这样我们的俱乐部就会好起来,别的俱乐部也会好起来。大家都好了,中国足球就有希望了。”

  其实,想走“北理工模式”的不只“朗跃”一家。早在1996年,人大附中在北京电视台的资助下成立了BTV三高足球俱乐部,所谓“三高”就是要求队员“文化素质高、运动水平高、思想道德高”。俱乐部要求队员在正常完成初高中学业的同时业余训练,全面发展。

  三高足球俱乐部秘书长李连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俱乐部共有初一到高三6个年级的球员,总数在160人左右。由于绝大多数球员可以通过走足球特长生的方式考入大学,现在的招生“不成问题”。

  “边学习边踢球,我们对孩子还是抱着比较科学、负责的态度的。因为一百个孩子里,可能只有一两个能成为职业球员。”在俱乐部培养出的职业球员中,最有名的当数现在中青队的前锋张远。2000年,俱乐部为北京理工大学输送了20名球员。正是以三高俱乐部这些球员为班底,北理工才在后来参加的乙级联赛中夺冠并冲甲成功。

  按李连江的说法,三高俱乐部其实是一家“非市场化的足球社团”,俱乐部总的来说是不赢利的,其经费主要来自三部分,一部分来自人大附中,一部分来自北京电视台,另一部分来自北京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赞助。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李宁iRUN跑步俱乐部
参加花式篮球选拔赛,赢showtime签名限量版篮球服
有奖招募:李宁08之旅都匀、宝鸡站战地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