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杨明:中国体育再反思 勿把更高更强当万岁万万岁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11月30日10:29  新浪体育

  新浪体育讯 编者注:新华社著名体育记者杨明(@杨明)几天前写的一篇《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稿,引起了网上网下的广泛讨论。杨明再度在博客发文,继续讨论

  亚运期间,因我那篇观点激进的小文,引发了中国体育的反思和大讨论。这块粗糙的“板砖”激起千层浪是我始料不及的,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留给世人评说。

  我最怕误伤到中国体育健儿中的专业选手,我对他们充满敬意,因为,他们取得的每一个成绩、每一块金牌的背后都以青春和血汗作为代价,对于许多人来说,亚运冠军就是他们运动生涯的顶峰。他们被反复告戒:为国争光”是他们唯一使命;也是他们存在的唯一理由;也是对养育他们的纳税人的唯一回报。在竞技赛场上公平竞赛,浴血争先,是每个专业选手的必然选择。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已经被异化成夺金牌的机器。

  我曾经是这支大军中的一员,打破过撑杆跳高全国少年纪录和全军纪录,但由于缺少天赋和因摔伤吓破胆,最终选择了退役,被分配到公园扫大街,后来,幸亏考上大学,否则,会成为“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最底层的一根白骨。基于此,我这个不成材的三流专业田径选手,对能夺到亚运金牌的选手由衷的敬佩!,对不能得到金牌的选手更加理解同情。中国选手中许多人都是金牌至上的牺牲品,在这种体制下,他们无法象业余选手那样,在提高成绩的同时,享受比赛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在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在伤病缠身报废后,只能自谋职业。

  一、   必要的说明

  我文中的主要观点不是我的创见,是不少熟悉中国体育的媒体同行们的共识,也包括一些体育学专家的看法,更是不少老百姓的心声。上届全运会和北京奥运会后,对中国体育反思的文章很多,观点比我准确、全面、深刻,这次,我的这篇千字文由于在一个敏感的时点,触及到中国体育最敏感的神经(金牌和金牌体制);触及到竞技体育和全民体质巨大反差的现象;再加上个人认为在亚运会上金牌一家独大并非好事,建议选派部分业余选手参赛的激进提法,种种因素糅合在一起,立刻引起激烈的化学反应,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观点碰撞和论战。

  亚运结束了,希望这场反思中国体育的大讨论进入高潮。经过几天的沉淀,我发现冷静理智的声音越来越多,偏激偏持的看法正在弱化,深度探讨问题的多了,情绪化言论少了,讨论开始进入理智和学术探讨层面。发表观点的主要是大众和媒体,希望体育学界、社会学和人文学方面的学者和专家也能参与其中,提出富有建设性、可操作性、真正对中国体育改革有促进作用的深度思考文章。

  这里,我想再次申明:我的观点对错并不重要,我既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也非掌握决策权的官员,我承认,自己学识浅薄,观点有失偏颇,我只是将接触体育这么多年形成的不成熟思考和不一定正确的观点提出来,供大家讨论和批评。欢迎观点碰撞,越激烈越好。

  我对支持我观点的人表示感谢,对反对的人表示理解。百家争鸣的观点论战不会使中国体育蒙羞或走入歧途,真理会越辩越清,通过有识之士,尤其是社会大众参与的观点碰撞,会推动中国体育在新时期探索出一条既适合国情,又包容性很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新路。这场讨论十分必要,因为,它关涉到13亿中国人的健康,关涉到强国后如何强民,也关涉到子孙后代健康的千秋大计。

  中国体育已经到了转型的最佳历史时点,在经过几代人奋斗,终于圆了奥运金牌第一的梦想之后,在大国崛起的进程中,对历史上曾被证明正确有效的体制,对曾经深得人心、金牌等于爱国的一些观念的再讨论,是必要的,也应承受得起。这场讨论完全可以作为一笔精神遗产留给历史,真实记录下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走向体育强国过程中,留下的脚印、言行、辉煌以及辉煌下的阴影。它也可以成为一面多棱镜,从中看出在历史和现实交汇处,国民体育价值观和国民心态发生的变化。

  回首中国体育走过的路,有些脚印已经模糊,有些依然凌乱,有的观点自以为符合普世原则,有的依然坚持中国特色。反思这些足迹和观念目的是探求如何走的更好。

  二、   体育的本质是什么?

  反思中国体育的前提是先搞清体育到底是什么,否则,一切争论都没有意义。体育的本质是什么,牵涉到对体育的定位,目前有不同版本。毛主席说“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制”,这个定义我认为很经典,很到位。西方一种流行观点是:“体育是游戏的身体活动。”

  我认为毛主席这句话准确地定位了体育应该是什么,体育的本质和功能是什么。这个定位曾经在很长一个时期里促进了全国人民体质的提高,给中国体育指引了正确方向,对群众体育起到根本性的促进,使体育运动在全国的基层、学校、部队、各行各业都得到全面推广。我还记得,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全民做广播体操的盛况,学校里,大家都做视力保健操,每年都举行田径运动会,我们的童年真是快乐健康的,没有那么多功课压力,虽然穷,吃不饱,但很快乐。

  毛主席提出这个口号普惠众生,得到了专家学者和全国人民的拥护。我认为,体育运动的终极目标就是增强人民体质,现在不过时,今后更应该让体育回归到这个本质上。目前,我们人为地把体育分成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我对这种划分持强烈的质疑态度。这是很功利的一种划分,是90年代由体育部门提出的。我不是专家,但似乎国外很少有这样划分的。西方流行的体育定位是“体育是游戏的身体活动”;中国老百姓的认识更通俗,体育就是强身健体。为了在奥运会上多得金牌,我们就认为地把体育拆成两个对等的发展战略,我不同意。

  我认为,增进全国人民的体质和健康显然比奥运竞技夺金牌要重要1万倍!竞技选手只是极少部分人,和13亿人比,连零头的零头都不到,凭什么要占据一半的比重,把纳税人的钱花在几块金牌上,挤占了大量政府资金投入和资源,现在还有人在这个人为的怪圈里争辩,要两方面同时抓,既要金牌,也要健康,我认为,这两者不能摆在一个层面讨论,一只是大象,另一只是蚂蚁。

  有人说,世界大赛上争金牌可以振奋民心,为国争光,没错,那是过去,现在中国强大了,各行各业都在创造中国奇迹,振奋民心和为国争光的事多了去了,仅靠体育在世界上扬眉吐气的时代成为历史了。老百姓说,我们现在不能只重“面子”,不重“里子”,金牌大国不等于体育强国,金牌世界第一和国民健康素质也是世界第一,那才叫真正的体育强国。如果毛主席还活着,他老人家一定认为增强人民体质比争奥运金牌更重要!

  三、   关于《一骑绝尘》的观点之争

  我在这篇文章中的主要观点是:“多年来,我们一直把体育等同与金牌,把体育当作强国符号,这其实是扭曲了真正的体育精神和本质。体育是什么?毛主席早就说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育是属于大众的运动,是老百姓们的健康生活方式,不幸的是,这个属性被漠视了,精英体育一度成为主导。”

  “北京奥运会后,胡主席已经英明地给中国体育指出了正确发展方向: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我们应该立刻转型和转轨,把重视竞技体育转变成重视全民健身,淡化金牌,强化国人体质和健康,提倡大体育和大健康的概念,让体育理念真正回归。”

  这是我文中的主要观点,质疑我的人似乎总想把我往沟里带,移花接木地抓住个别词和某句话,大做文章。说我把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对立起来,搞得我一头雾水,我丝毫没有这个意思。

  有人质疑: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不是此长彼消的一对矛盾。

  真的吗?还是用数据回应:我有个私下调查数据:目前,某省体育局群体设了两个处室,竞技赛事设了十个中心;搞竞赛和抓群体的人员配置是十比一!财政方面,竞技方面的投入超过群体投入4倍左右。

  据了解,某边疆体育局,为了全运会争金牌,花了600万欧元(6000多万人民币)购买了6匹马,搞群体的干部极其有意见,抱怨说,拨给我们局的群体经费一年还买不起一只马蹄子!不用调查,大家都知道各地的体育局普遍存在重竞技、轻群体的现象。

  我文中引起最大争议的是“讽刺”一词。由于网络编辑为了吸引眼球,把我文章标题从《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改为《新华社:金牌第一反成讽刺,建议派业余选手参赛》。这一下,炸了锅!某局长批评我是为了出名,炮制高论,颠倒是非。许多网民也在没读原文情况下,对我开炮。

  许多质疑者认为,竞技体育金牌世界第一和国民身体健康同步下滑没关系;竞技就是争金牌,青少年体质下降是学校体育开展不好,应试教育是主要元凶;国民身体素质不好是国民体育锻炼意识不强,和金牌不相干,不能因为全民体育开展不好就否认竞技体育等等······

  针对这些质疑,我想回应一下。

  首先,我认为,讨论中国体育不能脱离毛主席那句对体育的定位,我的理解,既然体育的功能就是增强人民体质,竞技体育就根本不能和这一主旨在同一层面探讨。竞技体育如果不能增强人民体质,就必须要淡化,绝不应该给予突出位置去抓,那是对增强人民体质的侵犯。

  毛主席没有提到竞技体育,奥运战略是伍绍祖同志主管国家体委时期于90年代中提出的,认为将体育分成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我不同意这种划分,容易割裂两者的关系。即便硬性划分,我也认为增强人民体质的全民健身是灵魂,奥运战略为主体的竞技体育最多只能算张脸。没有健康,肯定回归东亚病夫;失去金牌,中国人该怎么活照怎么活。金牌和大众没什么直接关系,把金牌和爱国划等号,以前可以,现在时代不同了。这是我最最主要的观点,希望大家质疑我这个观点,不要在其他枝接上争辩。

  下面回答一些具体质疑,我了解到,国家体育总局是国务院下属的事业单位,查阅它的职能范围,可以发现,它主管着中国体育的所有事物,属于资源高度垄断的部门,它不但负责着全国竞技体育工作,同时也负责着群众体育工作,学校体育是群众体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开展不好,它自然要负责任。政府从体育彩票中每年拨出经费给国家体育总局和地方体育局,用于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这部分款项不许挪用。我在网上查阅到了一份某体育局的资料,里面分明标出体育彩票2007年拨出是大约5亿资金中,有1亿多用在了竞技体育上,我不太清楚这算不算挪用?

  对学校体育的投入也是政府直接拨款给国家体育总局,总局再拨款给教育部门,至于学校体育经费每年有多少,占全部拨款比例是多少,我不太清楚。但有件具体事是清楚的。从去年起,中央领导批示要抓好青少年足球,开展校园足球,国家体育总局从体育彩票中每年拨出4000万作为专款专用。据悉,去年和今年的款项已经到位。今年夏天,新华社决定做组青少年足球调查的系列稿,我们采访了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中学生体协也是同一班人马)的某负责人,了解校园足球落实开展情况。据他透露,北京几乎所有中小学都没有接到开展校园足球的经费,有些学校得到了一些足球和球衣,仅此而已。校园足球开展的效果并不乐观。可以看到,政策虽然很好,但一到执行层面就会打折扣。

  大体协的人抱怨说,中国的体育和教育“两层皮”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学校得不到政府经费,我国中小学体育老师的配置仅有36%,体育老师穷得要死。大体协和中体协是教育部下属的自负盈亏的协会,开展学校体育的经费、举办大学生篮球联赛、中学生足球联赛等竞技赛事的费用,都由他们从市场上自筹,据悉,还发生过体育部门克扣专门赞助大学生赛事经费的事。前几年,高校试点在高校中培养高水平竞技选手之路,国家跳水队教练于芬在清华大学另起炉灶,和国家队教练周继红形成竞争态势,后来,由于出国比赛大权掌握在体育总局手中,于教练的队员成绩再好,也受到封杀,最终,两人闹成冤家。

  用魏纪中的话是“国家体育总局对待竞技体育是管办不分,对待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是只管不办。”他提出一个解决方案:体育总局既然办不好学校体育,政府就应该把体育彩票拨出的钱直接划给教育部门,但是,这牵涉到利益分配和资源流失,国家体育总局肯不肯把学校体育这块肥肉松嘴,还是问题。

  我那篇文章中引起最大争议的是如下这句话:

  “为了改变亚洲一家独大的失衡局面,是否可以从下届亚运开始,淡化金牌,从大学或体协中选拔真正的业余选手参赛,少用国家专业队和职业选手,加大非奥项目比例,这样就可以和多数亚洲国家选手处于同一选拔背景,在相近的水平上,实现真正的公平参赛。”

  我承认,这个提议比较偏激。有人批评为“荒谬”、“反对中国选手夺金牌”、用业余选手参赛,一是对对手的不尊重,二是降低亚运会观赏力;三是国手们百养了等等,由此衍生出反对为国争光,反对举国体制、是汉奸言论等批评。

  虽然这句话根本不是我文中主要观点,但为了澄清某些误解,我还想再做点解释。为何有这个建议,我的理由如下:

  1、   以专业选手冒充业余,去和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业余选手竞争胜之不武,且自欺欺人,由于是新华社稿,不便明说,所以用“同一选拔背景”影射。(注:不含职业选手,如果都用职业选手参赛我不反对,那说明中国竞技体育真正走上了市场化和职业化)。

  2、    奥运会上争金牌总数第一沿用精兵战略可以理解(这个问题单独再议),但在亚运会上绝对垄断金牌没有意义,也证明不了什么;

  3、    淡化亚运金牌,少用国家专业队和职业选手,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我们已经这样做了,虽然不能随便再拿金牌总数第一了,但对推动大学生体育活动开展取得很好成效,丢了几块金牌,换来的会是群众体育的促进,我认为很划算,是体育回归本质的正确选择;

  4、    举办亚运会的目的何在?为什么亚运会不象全运会那样以奥运会为标杆设项,反而增加了那么多非奥项目?这说明亚运会定位很独特,强调的是“重在参与”。魏纪中老先生也承认:亚运会目的主要是推动亚洲国家和地区体育运动的发展,希望上奖牌榜和金牌榜的国家和地区越多越好。他虽然没有明确反对中国金牌高度垄断,但也鼓励弱小国家和地区有机会多拿奖牌。

  5、    亚运会的观赏力到底有多高?最好能够搞个网上调查,看看国内老百姓到底有多少人关注了亚运会,关注了亚运会金牌?真正引起关注的恐怕依然是落后的三大球,足球居首。赛前,我写过一篇专栏,认为亚运会上比不了奥运会,下比不了全运会,夹在中间,位置很尴尬。全民争睹亚运是在20年前的北京亚运会,当时,亚运金牌的确极大地提升了国民自信心、凝聚了国人自豪感,20年后的今天,中国强大了,生活富裕了,国民心态变了,唯金牌论已经不得人心了。在4年前的多哈亚运会的第二天,我也在新华社的“杨明视点”中发过一篇观点类似的专栏文章,题目是《一枝独秀》,当时就呼吁过增加业余选手参赛的提法,不同的是,那时悄声无息,这次引起广泛争议,这种现象的背后应该蕴涵着丰富的可挖掘的东西,说明北京奥运会后,的确到了讨论中国体育从金牌大国到体育强国转变的时候了。

  6、    我是用“是否可以”的商榷态度,探讨增加一些业余选手的可能性,我没有说全派业余选手参赛,请注意我原文原话,避免以讹传讹。如果大家认为今后选派一些业余选手参加亚运会的建议是荒谬的,那我只能留下一句话:让历史去检验吧!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2010年广州亚运会专题 

更多关于 杨明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