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新华网:乒乓球群众体育遭遇“普及瓶颈”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5月05日21:51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5月5日电新华社记者杨金志 朱峰

  在前世界冠军张德英开设的乒乓球馆里,年近60岁的刘可先生拿起拍子就打了3个小时。他的两位搭档分别是30年前在南京军区队打球的林芝亚女士和公务员严祖强先生。他们“以球会友”有20年了。这个球友圈子有二十多人,隔一、两天就相约打球,每周总要打个两、三场。刘可还参加了上海市老年乒乓球协会,每年出去打几场全国比赛,作为主力获得
过全国亚军。

  不远处的几张台子上,一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正在酣战,挥汗如雨。刘可却一眼看出来他们是“菜鸟”:“握拍和跑动的姿势都不对。”刘可还断言,他们以前肯定不经常打球,今后也不会常来打,因为形成不了相持局面,老是捡球就没意思了。刘可的断言一点不错。一位名叫马骏的28岁“白领”告诉记者,他跟其他4位同事是打完羽毛球后顺便来练练。他们平时还是比较注意健身的,经常打羽毛球、游泳,但是很少打乒乓球。

  球馆里还有一位名叫蒋一诺的10岁小学生,跟着父母一起来玩,不过只会“炒鸡蛋”。她以前从来没玩过乒乓球,因为老师不教低年级的学生。她的表姐沈丽佼也在球馆玩球,这位高二学生告诉记者,同学们玩篮球、羽毛球蛮多的,打乒乓的就少多了。

  几十年前,乒乓球运动在中国兴起,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客观条件要求不高,随时随处就能玩起来。而现在,因为多方面的原因,乒乓球运动的继续普及却遭遇到“瓶颈”。

  刘可告诉记者,在比较普及的100多项体育运动中,乒乓球的技术含量排名第八。也就是说,要打好乒乓球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要是有半年的训练,他们可以成为很好的业余选手,”他指着那群年轻人说。其实,要学好乒乓球,最好是在学校里。但是,一位体育教师告诉记者,现在大多数中小学都不教乒乓球;大城市的孩子似乎也不爱打乒乓球了,他家附近有一所乒乓球特色小学,苗子还是到外地去挑的。上海有一些久负盛名的乒乓球特色学校,现在却形成这样一种现象:特色学校才教乒乓,一般学校就不教了。

  刘可说:“乒乓球本来是群众运动,现在快变成贵族运动了。”他回忆说,在上世纪70年代,大家都去公共体育馆免费打球,工厂、机关、学校里的球台也很多,还经常组织比赛。即使是70年代出生的人,在他们童年的回忆里,乒乓球还是占据了重要一角。马骏说,小时候在弄堂里支起桌子就打球,教室后面的空地摆上四张课桌就可以过瘾。而现在,一个乒乓球馆每小时的收费是二、三十元,工薪阶层不大承受得起。即使这样,老板还抱怨收不回成本。刘可到“张德英乒乓世界”打球,开车就得三刻钟到一个小时。除非是真的喜欢,否则谁也坚持不了。

  上海已经很久没有出现打乒乓球的“城市英雄”了。曾几何时,徐寅生、李富荣、曹燕华、张德英这些名字在上海是响当当的,现在,年轻人的偶像是姚明、刘翔。作为世乒赛主赛场的上海体育馆外,数十个篮球架林立,可是从来没有空闲过。这几年,姚明对推动上海青少年的篮球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现在的上海,网球、赛车等体育项目的国际顶级赛事都全了,人们可玩、可看的更多。而提起乒乓球,人们首先会想到“为国争光”、“吃苦流汗”。这样的形象虽然崇高,但是会让孩子们敬而远之。这其实是给乒乓球运动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兴趣爱好多元化了,乒乓球运动怎样做好“老树开新花”?

  在中国,乒乓球是少有的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一起“开花”的项目。但是,作为传统群众体育项目,乒乓球不能永远吃“老本”,否则就会不进则退。如果失去了群众体育的支撑,竞技体育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评论】【乒羽世界】【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另类AJ II


hTm Court Force


New Balance 576


Converse One


第三届高中篮球联赛


报名北京网友足球赛


组建属于自己的团队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