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阎小娴
今天一大早,上海好望角饭店总经理王晓明,就将一个硕大的生日蛋糕送到了梁戈亮——这位曾6次获得世乒赛冠军的手中。围坐在周围的老朋友们,为他唱响了生日之歌。
岁月沧桑,不变的是朋友真情。“55岁的这个生日,是我度过的最难忘的生日,”面对几十年的好朋友,“寿星”梁戈亮感慨万千。
这是一段历经了近半个世纪的友情。
回眸走过的人生路:15年国手生涯、20年海外漂泊、如今又成为北大医学部的一名教授,梁戈亮称自己很幸运,“这一生中,我不曾离开过乒乓球,又因为这小小银球,我的身边始终洋溢着浓浓的友情。”
闯荡京城 最不放心妈妈
直到今天,在国家队那段难忘的岁月里,梁戈亮最留恋的,还是队友之间的那种纯真友谊。
回忆当初走上乒乓之路,梁戈亮称纯粹出于偶然。他所在的广西玉林小学,曾孕育出前乒乓国手曾传强。1964年,曾传强回家乡参加运动会,凑巧与梁戈亮配对打双打,结果获得该地区第二名。这个不善言辞的广西男孩,从此一举成名。同年,梁戈亮入选广西青年队,开始接受正规训练。第二年,他就被国家青年队选中,到了北京。
离开家乡,独自闯荡京城。梁戈亮最不放心的,就是耳朵失聪的母亲陈雅琴。而就在一年前,妈妈刚被查出患有直肠癌,命在旦夕。出身贫寒的梁戈亮,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原本梁戈亮有个哥哥,但在10岁那年得伤寒去世。母亲靠当裁缝维生,抚养儿子。入选国家队,让梁戈亮左右为难,他担心母亲没人照料。母亲却竭力支持儿子去外面闯事业。“其实我这辈子,受母亲影响很大。”母亲虽是残疾人,但生活中却极顽强,从她身上,梁戈亮学会了要当“生活的强者”。
或许感觉自己将不久于人世,陈雅琴还曾特意赶到北京去探望儿子。看到儿子在国家队得到了领导、队友很好的照顾,母亲放心了,“其实那次,我知道她老人家是准备来跟儿子告别的。”当时,陈雅琴的身体已非常虚弱。乒乓队的领导破例腾出一间大房间,让母子俩同住;队医关俨、女队员胡玉兰等怕影响梁戈亮训练,抽空帮他照顾生病的母亲;队中的“老大哥”庄则栋,利用休息时间还四处陪他在北京寻找抗癌“秘方”……
真情感动了上苍。在服用了当时名为“6941”的一种新药后,他母亲的病开始好转,后来老人家竟奇迹般地活到了81岁!
国手生涯 感激两位队友
进入国家队后,与原来心中的偶像庄则栋、李富荣等人成了队友,刚开始梁戈亮有种“人在梦境”的感觉,但很快他就开始像海绵吸水一样,努力吸取着每位老队员打法中的优点。回顾自己的成长之路,直到现在,梁戈亮对两个人心存感激:庄则栋与王志良。前者在周恩来总理面前直接推荐了梁戈亮,后者则建议他改打长胶,这让正手好、反应快的梁戈亮获得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1971年,梁戈亮第一次出国参加比赛,就在第31届世乒赛上帮助男队获得了团体冠军。决赛中,梁戈亮爆冷击败上届世乒赛男单冠军、日本选手伊藤繁雄,立下了赫赫战功。
今年5月1日,世界冠军团夜游浦江,梁戈亮高兴得又唱又跳,回来后,他悄悄告诉记者,“在我心中,5月1日一直是个特殊的纪念日。因为1971年5月1日,我们乒乓球队拿了世乒赛冠军回北京,就在那天,毛主席接见了我们,周总理还请我们吃了饭……”34年前的情景,在梁戈亮的记忆中,依旧鲜活而生动。
海外游子 拒绝更换国籍
1980年,梁戈亮退役后,去德国吕贝克俱乐部打了一年多的球。
“退下来后,觉得自己仍离不开乒乓球,还想走出去看看世界。”回忆起那段海外游子的生活,梁戈亮对记者如此说。
改革开放之后,梁戈亮成了中国第一批出国打球的运动员。之后,他还到意大利、朝鲜等国家担任过国家队的教练。1985年,他自费出国,再次赴德国。
选择德国,梁戈亮有一份独特的理由。“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年轻的时候,也在德国留学,所以挑来挑去,最终我去了德国。”
在国外漂泊的那段日子里,梁戈亮一直感到很不习惯,“虽然在国外呆了20年,我从未想过要永远留在国外,所以也一直拒绝更换国籍。是中国培养了我,不管到什么时候,我都是一个中国人!”
1997年,突如其来的一场车祸,成了梁戈亮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那是复活节前夜,大雪纷飞,梁戈亮被一辆轮胎打滑的汽车横腰撞上,手、腿以及头部严重受伤,“大腿骨折,脑颅整个肿了起来,上下两排牙齿也被撞错了位……”
死里逃生,让47岁的梁戈亮陷入了沉思。他感悟到:生命太脆弱、太短暂了,“既然内心一直都牵挂着祖国,为什么不尽早回国?”凑巧的是,车祸发生后一个月,梁戈亮就接到了中国乒协的一份通知:邀请他去美国参加中美乒乓外交25周年纪念活动。“当时,我还躺在病床上,但我马上答应参加,即便是自费购买往返机票,我也要去美国参加活动!”不顾大夫的劝说,梁戈亮提早下了地,并着手训练。3个月后,在妻子的搀扶下,梁戈亮愣是在美国打了一场友谊比赛,而且获得了比赛的胜利。
现在回想起来,要不是那场车祸,要不是遇到了中美乒乓外交的纪念活动,或许梁戈亮还不会那么早就回到祖国,“当时我们在慕尼黑刚开了一个体育用品商店,生意做了还不到一个月……”
有时,生命中充满了奇怪的变数。但梁戈亮确信,在1997年的那个冬夜,他作出了一个正确的人生选择:回到日思夜想的祖国!
大学教授 一生难舍银球
在国外生活的几年内,梁戈亮从未离开过乒乓球,“那是我一生的痴恋。”
40岁那年,梁戈亮开始自掏腰包,参加两年一届的世界中老年乒乓球大赛。15年来,他赢得了十几个单打和双打冠军。
元老比赛的冠军,并没有奖金,梁戈亮却毫不在意,“我根本不是冲着钱去的,而是出于对乒乓球的喜爱。”
在周游世界、以球会友的日子里,梁戈亮在国内外的乒乓圈内,结识了很多朋友。他与世界乒联主席沙拉拉是很好的朋友,有人曾问过沙拉拉主席,在中国选手中最欣赏哪位运动员?主席先生连想都没想就说出了梁戈亮的名字,“他球姿漂亮,而且技术相当全面。”
34年前在世乒赛上意外负于梁戈亮的日本人伊藤,去年还特意赶到宁波,与这位老朋友进行了一场元老对抗表演赛。
如今,55岁的梁戈亮依旧坚持训练,参加各类元老乒乓球比赛。就在几年前,他还自己创新发明了一种4个孔的“怪”球拍,那是他经过多年总结之后的发明,目前已通过了国家专利发明的审批。“这种拳握式球拍优点很多,近台、中台进攻容易发力,而且球速极快。”对自己的发明,梁戈亮颇为得意。
两年前,梁戈亮受聘成为了北大医学部的教授,每周讲两堂课,传授乒乓球知识。令梁戈亮感到欣慰的是,如今在学校,上至领导、教授,下至学生,出现了一股乒乓球热。“在我周围,乒乓球成为了人们的一种健身方式,更多的人开始关心乒乓球、喜爱乒乓球。能为进一步普及推广乒乓球运动,为普通百姓的全民健身出一份力,我感到很高兴。”
为什么选择在北大医学部当教授?梁戈亮透露说,那是为了圆母亲的一个梦想,“她一直希望我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陈雅琴于去年年初去世,享年81岁,临终前,老人家自愿将遗体捐献给了医学院。梁戈亮说,“我很欣慰,妈妈看到我当上了未来医生们的老师。我不能在手术台前救死扶伤,但却通过乒乓球帮助人们练就一个健康的体魄。”
“相信我,只要还能走,还能站,我会永远打下去。”梁戈亮深知,自己此生注定与乒乓有缘。
【梁戈亮简历】
1950年5月5日出生于广西
1965年入选国家队
1971年获第31届世乒赛男子团体冠军
1973年与李莉一起获第32届世乒赛混双冠军
1975年获第33届世乒赛男子团体冠军
1977年获第34届世乒赛男团与男双冠军
1979年与葛新爱一起获第35届世乒赛混双冠军
现任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并创建梁戈亮乒乓球俱乐部
上午,梁戈亮切开了生日蛋糕 本版摄影彭幼龙
梁戈亮发明了4个孔的“怪”球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