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顶级越野跑者:白银越野赛有很强的官方背书

对话顶级越野跑者:白银越野赛有很强的官方背书
2021年06月10日 17:03 新浪体育

  当我们讨论白银越野赛的悲剧时,每个人都可以发出声音,但圈内人士的视角是重要的。杨建国是越野圈内的名将——征战过多项国内外著名赛事,曾获得“八百流沙”的亚军;他熟悉长距离越野赛的组织运作,曾负责过“新乡100”“浦江100”等比赛的落地执行工作;他也是白银逝者的朋友——他与梁晶曾是探路者飞越队的队友。在他看来,对于白银越野的一些信息,公众的解读方式是错误的。在讨论的起点上,一些人就完全站错了位置。

  白银越野赛并非不知名、低难度的比赛。在杨建国看来,但凡在高海拔地区举行的比赛,就不能归为简单,而这个赛事的业界位置也并非外界理解那般低端,因为它同时有田协和市政府背书,放在全国赛事坐标系里,都是极高配置。

  而到目前为止,舆论的矛头主要指向赛事承办公司,对赛事予以背书的两个责任主体,没有太多的讨论。

  在已披露信息中,关于白银越野的赛事总监信息仍是模糊的。杨建国指出,赛事总监作为一场赛事的最高指挥官,具有喊停赛事与指挥救援的责任。这个职位的资质目前并无行业标准,但如果没有越野的经历,会埋下安全隐患的伏笔。而站点之间没有信息通联,更是个不可原谅的错误。

  以下为经编辑的对话。

  杨建国在一次越野跑赛中。受访者供图

  称梁晶“赏金猎人”不公平,没有理解越野运动的意义与价值

  每日人物:白银越野赛之后,公共舆论场出现了很多声音,从圈内人士的角度来看,你的感受与普通公众的感受会有什么不同吗?

  杨建国:其实不同点还是有很多的,我们更多的是对行业的反思,未来怎么更好的良性发展。外面可能杂七杂八的声音都有,有的指责选手没保护好自己,过于信任组委会,或者赏金猎人为了奖金去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还有把越野赛妖魔化的,怎么能跑100公里,这么没有人性。这些反馈我直接过滤掉,他们可能感受只是表面,因为他没参与过这个运动,不会体会这项运动的意义和价值。对我而言,越野的吸引力在于,通过自己的能力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体会人和自然的交流。有一些比赛,你平时根本没有办法去进入的地方,比如神农架(的深处)。在那种环境中,你会有更多的共鸣、启发、碰撞、自我对话。

  每日人物:让我们试图厘清一些概念,事件之后很多人会把梁晶他们称为赏金猎人,以前你们会这样称呼他们吗?这是一个公平的称呼吗?

  杨建国:我觉得不太公平,我不喜欢这名称。这个词在我们圈里其实是没有的,这一次才听到。我们可能会叫奖金型选手,他就是为了站(领奖)台去的。这个行业是没有职业选手一说的,只不过是有些选手他跑得比较好,他又没有另外的专职工作。梁晶他算是以跑步为生,工作当然要赚钱养家了,这是他的能力和他的资本,也就谈不上是不是赏金猎人。

  每日人物:还有哪些行业内外对这个事件认知的不同呢?

  杨建国:首先概念就有问题,为什么大家会说白银的赛道简单呢?我始终不太认同。任何一个在高海拔的百公里比赛,就没有赛道简单。一定要区分高海拔地区和平原地区。我在海拔4000米的地方100公里累积爬升,(哪怕只有)500米,你还认为这个100公里不难吗?即便说我们在低海拔地区,你到了2000米的地方,那个2000米的地方有自己小气候的,何况白银整个赛道都在这个海拔里面。

  每日人物:白银举办越野赛已经是第四届了。在全国每年四百多场越野赛事中,它属于一个什么样的影响力?它是一个不知名的小比赛吗?

  杨建国:它的影响力具体我不太了解,但是至少它的各方面背书,在目前越野赛里面已经算是很齐全的。田协颁过奖,市政府主办,这两个都是非常硬性的标准和条件。所以这个比赛从正规性上来看,给人的信任感还是非常高的。

  现在大家知道北京“TNF100”,在圈内做得最好的吧,它办不办跟北京市政府什么关系都没有。像“崇礼100”,崇礼属于张家口市,也就是县级别的旅游口或体育口的人来。现在很多越野赛都是自己办,政府那边不一定支持,更别说田协了。全国这么多比赛能得到田协支持的,占多少比例?10%到不了。

  每日人物:白银越野赛中,完赛选手会得到1600元的奖金,这是常见赛事的安排吗?

  杨建国:这还是比较少见的,在行业内的占比应该不会超过5%。

  每日人物:如果赛事主办方因天气原因终止比赛,奖金按惯例是不是也是要给选手?

  杨建国:正常情况下应该是要给的,另一种方式就是退报名费。

  每日人物:那么是否存在主办方迟迟故意不宣布比赛中止的可能性,让选手主动退赛?

  杨建国:一般比赛不会刻意不让选手完赛,因为一个赛事的完赛率对下一届的(选手)招收也好,对它难度系数体现也好,是一个参考数值。像UTMB 168公里组的完赛率每年基本在80%。

  为越野赛制定标准时,应该区分极限与非极限

  每日人物:如果说越野跑是极限运动和马拉松的结合,那么对生理极限的挑战,或者某种意义的危险性、刺激性,这是不是它与一般长途跑步或者登山的分水岭?

  杨建国:其实“极限”这个词,并不是所有的越野跑都用到。我们到香山去跑个十公里,那也是越野跑。但它不极限啊,它是很轻松、很成熟的赛道。它首先有一个维度,我认为100公里以下的都谈不上极限,低海拔的也谈不上极限。高海拔的或者100公里以上用极限这个词,可能会更贴切一些。

  “珠峰135”和“八百流沙”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典型极限越野赛。选手本身就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你在报名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八百流沙”的保险里面会有尸体遣送费,现在你说哪个(一般)100公里的比赛保险里面包括了尸体遣送费?没有的。

  每日人物:抛开这个事件不谈,如果越野赛要求零风险,作为极限运动的审美价值、想象力,以及对人类勇气的嘉奖,是不是也失去了?

  杨建国:我们说到严格,应该体现于在赛事救援保障当中,而不是(否定)赛事本身。

  其实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是一种精神。但探索领域不一样,这种探索精神是需要顶尖的一批人,去实现、去牺牲,不断往前滚动。这是为什么有人去徒步南北极,去攀登珠峰。如果人类缺失探索未知、探索极限的精神,社会会止步不前。这是一个精神层面的事情。这是那些小富即安或者没有接触到这些层面的人,理解不了。

  每日人物:现在大家都在探讨越野赛事里的安全标准,你认为这个标准应该是什么?

  杨建国:在这个标准里(应该)有一个上下可调整的维度。根据不同的赛道、不同的路线,比如说区别为高海拔的和低海拔的——按起步的海拔1500米或2千米以上应该算高海拔——给它总结和分类出来,进行不同标准的制定,有不同的安排和计划。因个体自身原因导致的比如猝死,就没有必要去影响整个赛事的推进。

  每日人物:你可否具体说说,你参与的那些基本只对精英选手开放的难度极高的比赛,保障措施是怎样的?

  杨建国给:“八百流沙”的距离比较长,赛道相对来说也比较复杂,有一半以上赛道都是能够开车进行巡视的。“八百流沙”举办了6年,没有出现一例安全事故。有一年,我们在那么炎热的戈壁,竟然遇到了暴风雪,一个非常突发的极端天气。组委会知道这消息,立马告知各站点巡检人员,截停选手停赛两个小时,没有让选手暴露在暴风雪下。

  当然,比赛过程里,想拿名次的选手可能睡得很少。根据各自的身体情况以及实际能力,选择在于选手个人。沿途会有医生,如果觉得你的状态不对,会让你强制休息。某届比赛里面有个外籍选手,好像是因为腹泻,在站点被组委会强制休息了两个小时。

  “八百流沙”越野跑设置的打卡点,也为选手提供补给。

  “珠峰135”在比较危险的三个垭口,海拔在5400米左右。只要你是下午4点以后过这个垭口,就会有一名当地的夏尔巴人陪同,那一段要陪走上七八个小时。

  每日人物:这次事件报道中,我看到有幸存者说,他以前跑越野跑经验就是说逢雨必退。但野外遇上下雨也是常见现象,他的这种做法是否适用于精英跑者?

  杨建国:每个选手对跑越野跑的目的都不一样。我个人认为,(说这个话的)这个选手属于那种完赛型选手,或者说享受型选手。他来这比赛是为了享受生活,为了感受大自然的。如果高海拔地区的冻雨,又没有相应抵抗装备,精英选手也会退赛。

  赛事总监的资质没有行业标准,可能为安全埋下伏笔

  每日人物:一般来说,越野赛中,谁是可以喊停赛事的人?

  杨建国:我们叫赛事总监,他针对整个赛道、补给、救援全盘考虑,对整个赛事全盘掌控。正规的越野跑比赛,一般由这个人来喊停的。近期又出现了一个职位叫赛道总监,还有传播媒体总监等等,但这些总监都应该是赛事总监之下。

  小规模的赛事对于赛事总监的要求并不高,但是大规模的赛事对于赛事总监整体的统筹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赛事总监最关键的是,要对赛道的路况、每一个站点和站点之间的距离、存在的风险了然于胸,他能调动基本的救援。所有的救援队、站点志愿者、补给的、打卡的人员,包括后期上去救援的人,都在赛事总监的掌控当中。

  对于一个合格的赛事总监而言,这条赛道就是他规划出来的,他是走过无数遍的。赛道是一条线,赛事总监你应该了解的是整个环境。我们去规划一条100公里的赛道,不可能你走100公里就出来了。至少你要走200公里、甚至300公里路线,才能串联出来一个100公里的赛道。不然出现各种问题,你怎么支持、调度和指挥这些人。

  每日人物:完全没有越野跑的经历,也可以做赛事总监的工作吗?

  杨建国:一个合格的赛事总监肯定是一个合格的越野跑选手,才能对越野跑选手有什么诉求,以及赛道上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给予相应的救援和指导方案。如果说这个赛事总监没有上过赛道,就会为赛事的风险埋下伏笔。

  每日人物:越野赛不是一个标准化赛事,赛事总监到底该是一个什么人担任,有没有具体的官方指导方案,或者说行业规范?

  杨建国:连行业规范都没有。不出问题的时候,所有的赛事总监都是好的。有人会说赛事总监不好吗?没有。现在赛事总监这个职位,很多时候就靠着良心去做事,大家意识不到它的风险,没有出问题那是侥幸。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是致命的问题。

  每日人物:一个100公里的越野赛应该设多少个打卡点,业界的基本认知是什么?

  杨建国:10个打卡点,基本上是8到12公里左右一个打卡计时点,上下偏差不了多少。像“八百流沙”这种超长距离比赛,40到50公里一个大站,之间会有四到五个小站,也做到了平均8到12公里一个配给点的要求。只不过是小站只能补水,大站可以休息。

  每日人物:救援人员的配置呢?

  杨建国:要根据赛道的情况,救援保障、救援点安置也是不一样的,没有统一的定论。在高海拔来说,你的救援保障点肯定要多一点。不是说我整条赛道都布满救援人员,这样越野赛成本太高了。但至少这些救援人员能同时保障两个配给点或三个配给点的人,(选手)过了第一个配给点以后,这一部分人再转到后面(的配给点),这样的流转率就看赛事总监怎么来调配了。

  每日人物:场地千变万化,既然这是一个非标准的比赛,人员如何配置完全来自于赛事总监自己的判断?

  杨建国:其实你说的也没错,但实际上是他对于天气的预判、对于赛道上突发情况的预判,这些加起来把这个风险降到最低的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比如白银越野赛起跑前有大风,或之前有天气预报说这个县有强对流天气,这个时候你要加大投入。

  每日人物:之前你参加的某个比赛,强制装备里的头灯坏了,面对雨雾天气有危险,其他选手借了备用头灯给你两小时,导致你和她都被取消了成绩。至少这场比赛而言,从组委会层面似乎释放了一个信号,险情出现时,选手之间的互助是不被鼓励的?

  杨建国:我们也去各种发声了。强制装备是用来干嘛的?是用来救人或者自救的。越野赛事和其他赛事的不同点就是说组委会的救援,即使用直升机,到达也需要有一个时间差的。选手不一样,在你身边的。在保证自己安全的情况下去救助别人这是一种共识,也是一种美德。所以这个组委会在判定取消成绩这方面,只能说对越野跑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透彻吧。反正后来这个比赛就没有了。

  每日人物:这也说明了组委会的一种乱象吧,如果有一个统一规范,这件事情不应该出现。

  杨建国:缺少资金也好,和地方政府缺少这种关系也好,有很多圈内的人苦于没有资源去办这个事情,而圈外的人有一些人脉、资金,按照自己的意愿,但他对赛事举办流程、规则、业内的共同认知又没有那么熟悉,弄得乱七八糟。

  每日人物:如果选手对于组委会的处罚不服,该怎么办?

  杨建国:主要还是向组委会申诉,申诉不过的话,可以打官司嘛。

  每日人物:没有一个上级机构去申诉?越野跑现在是没有一个统一的主管部门,比如说登山协会还是田径协会?

  杨建国:都是没有的。也就是说,没有田协和登山协会的参与,也是可以办越野赛的。

  站点之间没有信息通联,是不可原谅的错误

  每日人物:越野比赛中,如果出现险情,救援是如何启动的?

  杨建国:每一个站点的站长都有责任去救援,也有专门的救援队人员,所以救援不存在由某人决定启动或不启动,有突发的情况救援随时进行。如果发现问题,再反馈给某个人,某个人再下达救援的命令,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不管是在站点的人员还是说在道上的救援团队,他们都有可能发起救援,这是局部救援。如果说大范围救援的话,肯定是赛事总监或者更高级别的人来发话。

  每日人物:从2009年你接触越野跑,参加了那么多比赛,听说过选手因为失温而去世的吗?

  杨建国:越野跑好像没有。但是对于失温导致死亡,在知识层面或者认知层面还是有的。

  每日人物:对于冲着名次而去的精英选手来讲,他基本上只会按组委会强制装备的要求去做,不会超出这个范围,是这样吗?

  杨建国:一般来讲是这样。我按照你的要求做了,就能保证选手的安全,绕了一圈又回到组委会的这个层面上来。就我自己而言,我可能不会带冲锋衣,因为冲锋衣比较重,但我可能会带一次性雨衣,比较轻薄,关键的时候它能防雨也能保温。

  每日人物:此次白银越野赛事故,最大的问题出在哪里?其实梁晶也穿了冲锋衣,文境穿着长衣长裤,所以组委会对强制装备要求的疏漏,对最后的结局来说,是不是并非那么关键?

  杨建国:这是一个叠加的效应。第一是天气的不确定性。下雨把选手随身的衣物都给浇湿了,还有他裸露的皮肤,加上大风会迅速带走人的体温。第二,在关键的、最难的赛道上,救援力量不够。第三,从现在的信息来看,站点和站点之间似乎没有信息上的通联,指挥部对于各个站点没有建立自己的通信频道。甭管是手机、对讲机,或者卫星电话也好,都没有,导致它不能及时做出任何的决策。这是非常致命的,相当于带兵打仗,将军是个瞎子。

  杨建国根据多年的越野跑经验判断,站点之间缺少信息通联,这非常致命。受访者供图

  每日人物:没有做到信息通联,在其他的越野赛会出现吗?还是说这是一个极其不可原谅的错误?

  杨建国:我觉得这是一个极其不可原谅的错误。山里的这种小气候是非常难辨别的,气象预报都不能非常准确及时的报道,只有站点人员的信息是最重要、最准确的。我办的或者参与的赛事中,各个站点必须要和组委会通联。通联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说架基站、通信车,最次的是卫星电话。

  每日人物:如果架一个基站的话,这个赛事的投标才150万元,费用是不是无法覆盖到?

  杨建国:我说的是手台基站。架设的话,成本的话也就一万左右吧,我个人用过。我觉得非常有必要架在一个制高点上,中间架中继,这个辐射面大概有个30公里到50公里。

  每日人物:当时这些选手的GPS信号那么长时间没动了,但是赛事方没有一个应急措施,是不是这也是一个致命的失误?

  杨建国:主办方有没有人去跟踪选手GPS定位,现在是存疑的。如果他们有预案,GPS在同一个点不动15分钟以上,就可以启动救援。作为第一集团的选手可能这个时间还要更短,因为他们都是拼速度的。赛事总监应该去联系选手,联系不到会让救援队去现场。

  每日人物:一般主办方有几个人来看这个GPS信号呢?

  杨建国:正常情况下一到两个人吧。他们的位置在指挥中心,这个信息会同时给赛事总监。选手如果把GPS定位链接发给亲朋好友,其他人也可以在手机端或电脑端看到。我参加一些超长距离的比赛,都会把我的定位(链接)发给我的家人。但只有组委会能看到全局。

  每日人物:15分钟GPS不动,组委会就要启动救援,这是一个行业强制标准,还只是一个共识?

  杨建国:这基本上算是一个共识吧。即便家属实时盯着,有没有相应的反馈渠道,联系谁负责这个事情,这也是个未知数。

  每日人物:如果一个选手3个小时GPS没动,主办方也没有启动救援,但这个人刚好没出事,是不是赛事方不会被问责,违规处罚也不会启动?一切是以出事和没出事来衡量的,对吗?

  杨建国:现在目前来说,谁对赛事总监问责呢?整个活动当中,赛事总监算是一个总指挥的位置,所以说也谈不上问责,只有在复盘的时候可能会总结一些注意事项。如果不酿成事故,我们也不可能知道他有没有对选手进行监控和管理。

  赛事总监应对gps15分钟不动的选手要启动救援。

  每日人物:你也与政府给合作过一些百公里越野赛事,作为安全负责人,你也要盯着GPS轨迹看?

  杨建国:对,北斗定位。那个屏幕,不仅仅摆在我的面前,领导们也关心啊。当时我们做浦江100和新县100的时候,副县长和县长秘书都通宵盯着我,他们怕出问题啊。哎呀,这个人为什么跑偏了?第一名跑到哪儿,最后一名到哪了?人家问,我得解答。你放心,他慢没事,到下一个配给点他就可以关门了,我们周围的人陪着他呢。这才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和负责任的赛事执行方。

  每日人物:现在全国范围内越野赛事都停办了,你怎么看?

  杨建国:有一个冷静期也是蛮好的。但不应该太长,希望相关部门能尽快出台制度,让有资质做越野赛的机构先动起来,不要因噎废食。一刀切对整个行业是毁灭性的打击。

  (来源:每日人物)

马拉松越野官方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榜

体育视频

精彩图集

秒拍精选

新浪扶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