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 首页 | 滚动 | 图片 | 球迷俱乐部 | 体育沙龙 | 国内足坛 | 评论 | 国际足坛 | 综合 | 足协 | 排协 | 篮球 |
  新浪首页 > 竞技风暴 > 评  论 > 足球报 > 新闻报道
 
足球报

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

http://sports.sina.com.cn 1999年4月22日 18:07 足球报

    本报从上期开始连载的《霍顿带来了什么》一文,是
近年来体育报刊中少见的好文章之一,笔者阅后的感觉是:
喜欢足球本身魅力而不只是看“热闹”的球迷,肯定会被
占小兵先生(笔名)迷住,本报近几期将连续刊载该文,
敬请读者留意(见本期第十三版)。

一
  该文作者占小兵先生是熟悉国家队国奥队情况的足球
圈内专业人士,也是足球圈中的“新生代”人物。这篇文
章纯粹从足球专业的角度,非常精辟而到位地评述了霍顿
与中国教练的不同执教原则与要求,读来令人极有启发。

  该文有很多观点对中国足球圈的习惯思路具有冲击般
的影响,如“国家队不应练ABC”的观点, 如大赛前如何
训练保存体能的原则,都与中国教练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以前,从年维泗到王俊生,从徐根宝到戚务生,中国足球
圈的权威人士,无一不是将国家队败因归结为“技不如人”
,无一不认为国家队应狠抓基本技术的练习,无一不认为
大赛前应该“先跑圈后调整”(极端的典型就是亚洲杯和
十强赛前的“万米跑”),而霍顿则以另一种思路,对以
前国家队的这种带兵方法进行了几乎是“全盘”的否定。

  有趣的是,无论是年维泗还是徐根宝教练,他们在谈
到外籍教练时的态度极其相似。年维泗教练在其回忆录《
欣慰与悲怆》中谈到当年带队看意大利国际米兰队的训练
并与其教练交流时,认为国际米兰队的训练方法与我们相
差不大,关键是人家要求比我们严格;徐根宝今年在谈到
外籍教练时,主要观点也是“洋教练那套所谓先进的东西
我们也知道”----这几乎也是中国教练对外籍教练的共同
看法,总的来说,没人愿意承认我们在具体执教水平上存
在什么差距,差距只在于外籍教练要求严、而我们的环境
没法做到严格要求队员。   

二

  对细节的忽略,对具体操作办法的轻视,是足球圈很
多教练包括不少足球评论的一个特点。足球在中国万众“
热炒”之下,似乎也面临一个“异化”的问题:场外的黑
哨假球、教练之“上课下课”,吸引了太多的视线和关注,
而品味比赛本身趣味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了。

  其实,即使是一般的球迷,都懂得赢球的关键在于攻
守平衡、在于扬长避短等等,但是,如何“攻守平衡”?
如何“扬长避短”?如何训练队员在场上贯彻自己的原则?
大师与工匠的区别,其实正在于一个个具体细节的处理上!
谁到亚洲执教都会埋怨亚洲球员“临门一脚差”,但能拿
得出具体训练方法治好这种“病”的,才是真正的“能人”
。以前施拉普纳在中国的执教所以不被认同,根本的问题
也是他与很多中国教练一样,只能发现问题而没有解决具
体问题的办法,像“你不知道球往哪踢就往对方大门里踢”
、防守时“贴着对方,要闻得到对方身上的狐臭味”这种
语言,很有文学价值,但无法使队伍的整体能力有何变化,
这也许正是占小兵先生指出的球队“Manager ”(类似“
领队”或“经理”)与“Coach”(真正意义上的“教练”
)的不同,施拉普纳在德国俱乐部中是“Manager ”而不
是“Coach”。

三

  笔者的书柜中几乎收齐了所有国内出版的足球书籍,
如果认真比较霍顿在国内报刊连载《如何踢足球》一文和
国内教练专家所写的足球教材,可以发现,霍顿的表述极
其清晰易于“操作”,而中国教练在自己的著作谈到技战
术时,共同的特点是过于“粗放笼统”,表述不够具体简
洁,队员只能意会其要求,难以马上具体执行。无论是年
维泗在《欣慰与悲怆》、高丰文的《我这四年》、徐根宝
的《国奥春秋》到马克坚、杨一民编写审定的国内通用《
足球》教材,他们对比赛的“要求”与霍顿等外籍教练并
没什么大的冲突,但在具体如何贯彻上就差别很大了。
  例如,同样以“前场队员的及时就地防守”为例,无
论是中国教练还是霍顿,他们都会提出这个符合现代足球
的战术要求,但是,以中国教练的表述,他们都强调了球
员的就地抢截意识、充沛的体力、应该保持层次有抢有围
有接应等原则,队员一般可以理解其要求,但具体在哪个
区域时如何保持抢截层次?自己的跑动或抢截在整个防守
体系中的意义何在?国内的足球战术书籍,这方面内容几
乎是“忽略不提”的。

  而霍顿则具体得多了,他分析对方从场上哪个区域发
起进攻时(具体到哪一侧),本队离球近的前锋该做什么?
为什么要这么做?当前锋上去干扰对方持球队员时,应不
让对方踢出什么线路的球?最有利的断球时机可能出现在
哪一瞬间?与他相邻的前锋应干什么?他身后的前卫应该
封堵哪个区域防守哪些球员?等等,不知不觉间,一个场
上的“整体”就形成了。原则之具体明确,表述之清晰简
洁,在我这个外行看来,似乎好懂得多。

四 

  不禁想起一位在日本留学十年的同学回国时所说的日
本足球,他谈及日本联赛一个有趣的现象:日本国脚中山
雅史曾在前年联赛中连续多场演出帽子戏法(单场进球3
个),当中山雅史进球时,日本电视屏幕上马上就会打出
以前单场进球数超过3个以上的种种纪录, 这还不令人称
奇,奇怪的是,日本人连“历史上有多少次半场前10分钟
内就进球超过3个”这种奇怪的纪录都有! 不知对此是该
鄙夷日本人的“小家子气”呢?还是该佩服日本人的认真?
中国足坛是太多这类的“小家子气”?还是太缺乏这类“
小家子气”?

  再看看世界职业体育强国美国的NBA。NBA代表着世界
篮球的最高水平,他们有一套自成一统又一脉相承的训练
体系,据说NBA 的每个动作每套战术都已经搞出详细的“
分解动作”,极为详细极为复杂,这基本就是NBA 的百科
全书,每个NBA球员从他们在中学接受训练时, 就开始对
这套“分解动作”、“分解战术”进行练习,一个NBA 球
员的成熟过程,基本也就是对这套经典战术动作的完全理
解贯通过程,正因为有如此之细的战术与动作规范,正因
为每个球员都如此“教条主义”,人人都是一上场就“全
局在胸”,NBA 篮球比赛中才可能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战术
配合。如果仅仅是诸如中国教练用惯的“快抢前”之类的
战术要求,我们的所谓职业足球,注定难以提高到真正“
职业”的高度。

  欧洲搞了这么多年的职业足球,他们的教练方法我们
也许的确都“知道”,但人家肯定有很多我们尚未知道的
东西,在笼而统之地评论对方之前,我们不妨先真正花点
时间听听霍顿的声音,多做点笨功夫,把足球场内的东西
先尽量弄清楚。

  某种程度上,这近似于当年胡适先生“多研究问题,
少谈些主义”的论调:在人人均有资格评论“中国足球”、
人们的目光都放到足球场外时,不妨让我们静下心来,多
像霍顿一样,研究研究“442如何打352”这种问题。

  这也许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足球回家了”。


 
  新浪首页 > 竞技风暴 > 评  论 > 足球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