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 首页 | 滚动 | 图片 | 球迷俱乐部 | 体育沙龙 | 国内足坛 | 评论 | 国际足坛 | 综合 | 足协 | 排协 | 篮球 |
  新浪首页 > 竞技风暴 > 评  论 > 足球报 > 新闻报道
 
足球报

占小兵:国家队和国奥队练什么

http://sports.sina.com.cn 1999年4月19日 20:11 足球报

    编者按霍顿从去年2月上任以来, 身兼国家队和国奥
队主教练二职,至今已一年有余。其间,他率领两支国字
号球队征战南北,其足球思想和言论也不断见诸报端。霍
顿即将率队迎接“中考”----奥运会预选赛,当我们还不
会被“中考”的胜败冲昏头脑的时候,总结一下霍顿到底
为中国足球带来了一些什么、他的哪些东西将对我们国家
级队伍今后的建设产生影响是合时宜的。因此,本报特邀
权威人士占小兵先生从本期开始设“霍顿带来了什么?”
专栏,探讨霍顿的足球思想和国家队建设的若干基本问题。

    为何会“技不如人”?

    霍顿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足球四要素——技术、体能
、战术、心理,他更旗帜鲜明地指出,国家级队伍的训练
重点应放在战术和心理上。这种观点在国内足坛多少引起
了一些争论。

    一些老一代的足球工作者指出,技术是足球的根本,
所以国家队应苦练ABC。还有人认为,我们在亚洲的优势
就在于技术,国家队不练技术显然是不弘扬中国特色。其
实,这些说法确有一定道理,但是,他们忽略了国家级球
队集训的特殊性。首先,国家级队伍网罗了全国足球的精
英,这种精英无非是指选拔到国家队的国脚都具备了较高
的技术水平,换句话说,“活儿”“糙”点儿的球员国家
队也不会要。其次,国家级队伍的集训多是两至三周的短
期集训,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主教练要提高一名队员的技
术水平和一支球队的整体技术能力是根本不可能的。第三,
技术基本功应是青少年足球训练的重点,球员到了国家队
和国奥队时,其技术早已定型,早已丧失了雕琢成器的机
会。当我们慨叹国家队队员“技不如人”时,我们应清醒
地认识到,这正是我们青少年足球训练缺少科学性,拔苗
助长,扼杀青少年球员创造力和自由而产生的恶果。这个
“技不如人”的黑锅是不该由国家队主教练来背的。因此
霍顿明确指出,国家队不练ABC,国家队练的技术是整体
战术要求下的技术,是激烈对抗下的技术运用,而这个问
题的解决,是要通过接近实战的战术训练来完成的。

    “跑圈”不科学

    再说体能,国奥队赴越南参加登喜路杯比赛之前,国
内某报发表文章,担心国奥队不练体能,造成队员力量水
平下降,从而造成大量伤号。国奥队从越南归来后,由于
两负韩国,身体上显得吃亏,很多人再次呼吁国奥队注意
中国球员的身体特色,加强力量练习。国奥队3 月上海集
训时,曾安排北京希尔顿饭店的健身老师为队员制订身体
训练计划,《足球》报因此认为,霍顿要补上体能这一课。
那么,霍顿是不是耳濡目染了中国特色后而改变了“不练
体能”的初衷呢?事实上,这里的体能包含两个意思:一
是体力,二是身体力量。

    许多人都还清楚地记得,上届国家队在金州2∶4输给
伊朗一战中,多达五六名队员抽筋,体力问题成为我们一
块心病。当时连队内有关人士都认为是不是有些营养补剂
吃错了造成的副作用。去年亚运会归来后,老帅金志扬盛
赞霍顿解决了中国球员的体力问题。亚运会半个月打7 场
比赛,国家队无一人抽筋。金指导说,霍顿在比赛期间训
练不上量,我和桑指导都根据中国教练的经验,建议霍顿
提高训练强度,但他坚持己见,坚持小运动量调整,事实
证明,他对了,我们错了。

    据熟悉内情的人士透露,霍顿对体能测试也是颇有微
辞的。他认为,足球运动员在足球场上的跑动类型多是短
距离冲刺跑,因此,折返跑才是测试球员奔跑能力的好办
法。另外,不同位置球员在一场比赛中奔跑的距离差异很
大,中后卫跟中前卫比起来,显然不需要那么好的“体能”。
一刀切的12分钟跑缺少细致的量化分析,即使很多外国著
名球员也未必能逾越此关。此外,霍顿坚持反对枯燥的“
跑圈”,他认为一名教练应靠掌握训练强度,在长期高速
度、高对抗的训练基础上维持和刺激球员体力的发展,依
靠有张有弛的训练周期诱发球员的状态。霍顿在训练中不
跑圈,不用心率表等科学仪器,但对队员的体力却胸有成
竹,以一名老师傅的经验来判断训练的火候。国家队、国
奥队的很多队员都反映,霍顿的训练课时间短、强度大、
不枯燥、累中有乐。霍顿曾向一名记者透露了这样一种观
点。他说,英国的球队周训练时数并不长,这些俱乐部队
一般周六比赛,周日上午的训练大约是20分钟慢跑,且球
员可来可不来,周日下午和周一全天休息,周二上午两小
时主课,周三上下午各两小时主课,周四上午1 小时定位
球训练,周五上午1小时队形训练,周五下午乘车到赛地。
整个一周,英格兰大多数俱乐部训练时数不超过9个小时。
但为什么英格兰球员始终能在比赛中保持充沛的体能呢?
这很大程度上与其训练强度大有关系。范志毅和孙继海都
表示过英国的训练更有助于提高其个人水平。但这么短的
训练时间与中国球队的一天两练或三练,一周只休息半天
或两个半天相比较,显得有些不够“敬业”了。然而,范
孙认为,英国俱乐部的训练对抗激烈,攻防转换快,接近
实战,练之有物,每次训练都像打了场比赛似的,因此时
间短,收获大。而中国的训练时间长、训练内容单一、节
奏慢、强度低,队员反而觉得疲劳,兴奋不起来,完成不
了对队员体力的刺激。因此,霍顿是在走一条有英国特色
的科学训练之路。

    但是,如何在比赛中达到体力的高峰呢?在霍顿看来,
这似乎也十分简单,那就是在赛前保存体力。我国宪法规
定,公民有休息的权利。但在我们的足球圈内,不尊重球
员休息的权利,只用人不养人却蔚然成风。记得去年东亚
四强赛之前,霍顿与中央电视台记者的第一次交锋就显得
不那么愉快。据说,霍顿曾在赴日本参赛之前的周日没安
排训练,让队员休息放松,央视记者问霍顿为什么让球员
大赛前休息,并错用Holiday一词(意为假日,应用rest)
,责问霍顿是不是不重视东亚四强赛。霍顿当时大为不悦,
称赛前调整十分正常,并无松懈之意。可见,在我们的足
球氛围下,作为调整训练的手段之一——休息,竟被人认
为十分反常。

    对于身体力量训练,霍顿一直不把其列为训练重点。
他曾说,身体力量训练需要队员在科学指导下,有规律地
坚持练习,日积月累,几年才能见效。队员在国家队集训
最多不过三周,只靠一周两到三次的力量课是无法见效的。
他因此请来健身老师,为每名球员制订身体各个位置肌群
的系统训练计划,要求每名球员在训练之余自觉锻炼。霍
顿在越南登喜路杯期间曾见到我国家队参加第一届比赛夺
冠时的全家福照片。当时的张效瑞身体单薄瘦小,真是一
只“小瘦天鹅”。两年过去了,张效瑞一直在坚持力量训
练,如今他都成了“小牛犊子”了。两相对照,霍顿都认
不出当年的张效瑞了。他因此号召队员们向张效瑞学习,
力量训练绝不是可在国家队一蹴而就的几日之功,而是靠
自觉坚持的几年大计。为什么在国奥队训练伤号较多呢?
笔者认为,这并不是因为力量训练少,而是因为国奥队训
练中的对抗激烈了,强度上来了。大家不会忘记,杨晨刚
到德国时,曾在训练中几次受伤;今年谢晖也在训练中受
伤,提前结束了赴德留学之梦。杨晨在亚运会期间对记者
说,在德国训练对抗真刀真枪,比比赛还玩命。中国球员
早已习惯了在训练中花拳绣腿,有所保留。我初来乍到还
真不习惯,受伤也就不奇怪了。说到此处,范、孙竟也有
同感。现今国奥队人才济济,各个位置竞争激烈,霍顿又
倡导接近实战的训练,对抗日趋激烈。很多队员训练后都
感叹“大家真玩命呀,就得这么练!”从这种意义上说,
伤号增多可能并不是件坏事。

    练的就是整体战术

    那么,国家队和国奥队到底练什么呢? 霍顿自上任执
教以来,已不厌其烦地讲过很多遍,并且是天天讲——“
我们练的就是整体战术”。练战术,对很多中国教练员来
说竟是个陌生的概念。练战术就是练整体,就是在明确每
名队员位置职责的基础上,在系统的战术思想指导下,通
过细致的攻防训练,把十一名个体捏合统一为一个整体。
很多外籍教练在观看完中国式的训练之后,都感叹“中国
没有Coach”。因为Coach从来不练技术,也从来不跑圈,
而是站在整块足球场上和两套阵容之间,协调全队的攻守
战术。去年东亚四强赛之后,王俊生曾在聘请国奥队教练
的问题上征求过霍顿的意见。霍顿当时说,您可千万要请
个Coach,可别把Manager请来。Coach和Manager都可理解
为教练,但在英国, Manager主管球队的方方面面,其更
侧重于管理和决策方向性问题;而真正捋胳膊挽袖子和球
员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的不是Manager,而是Coach。因此,
Manager是务虚的,Coach才是务实的;Manager 是领导,
而Coach才是具体搞业务的。十强赛失利后,很多国脚和
队内人士都称当时的顾问鲍克斯顿没有真才实学。其实,
鲍克斯顿正是类似于Manager的教练,要让他把战术上的
东西讲得细之又细,确实有些勉为其难了。

    霍顿刚接手国家队时,曾经与每名国脚交谈,他就问
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十强赛中国队为什么失利? ”当
时,多数队员都认为,与沙特、韩国、伊朗和日本等亚洲
强队相比较,我们在个人技术、体能和速度等方面并不输
给对手,我们差就差在整体上。整体差要从训练中找原因,
因为我们教练员在训练中不给队员讲战术,更多地是对球
员的技术失误加以指责,而没有解决具体队员在场上“应
该怎样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问题。因此,场上的
职责不清造成分工不明确,从而导致十一名球员各自为战,
球打到哪儿算哪儿,三条线连不起来。如果没有统一的战
术思想,没有完整的攻防理论,没有细致清晰的位置职责,
没有日积月累的富有针对性的战术训练,那么一支球队的
“默契”是十年八年也建立不起来的。健力宝模式的失败
正好证明了这一点。健力宝队巴西学成归来,给人的感觉
就像一盘散沙,不像是在一起“磨合”了五年的队伍。一
些队员的话道破了谜底:“我们在巴西就练技术,像霍顿
这样的整体战术训练根本就没有!”所以, 一支球队的默
契并不是靠时间来堆砌的,而是靠高质量的战术训练来形
成的。霍顿刚接手国奥队时,很多人担心那些原健力宝队
员将无法适应霍顿的所谓英式打法。其实,这种担心是没
有必要的。健力宝队与其说是学了巴西风格,不如说是学
了巴西技术;而霍顿与其说是代表英式打法,不如说是代
表追求整体攻防战术的现代足球。健力宝小伙子们缺的战
术课,正好在霍顿这里给补上了。


 
  新浪首页 > 竞技风暴 > 评  论 > 足球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