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讲述女排古树 能成为体育电影的范本吗?

《夺冠》讲述女排古树 能成为体育电影的范本吗?
2020年09月18日 15:32 财新网

  文|杨旺

  财新文化专栏作家

  由陈可辛执导,巩俐、黄渤、吴刚、彭昱畅、白浪、中国女子排球队领衔主演的电影《夺冠》终于宣布了档期——2020年9月25日。

  毫无疑问,在新冠疫情肆虐、东京奥运会延期一年的沉闷背景下,在历经改名、争议、删减、撤档(仅此一项就更改了5版)等诸多波折之后,姗姗来迟的《夺冠》无疑投射了体育人太多的期待和想象。有人将其称之为中国版《摔跤吧,爸爸》,有人认为它将打破受众年龄壁垒,让女排不再停留在上一代的记忆中,有人认为体育电影从此将在电影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让文体融合来得猛烈些吧。

  还有人认为,这将是融合各方优质资源的扛鼎之作:

  它动用了体育系统的核心资源。立项之初,主管部门国家体育总局全程介入,从训练基地的体验,到随队的观摩,再到与女排队员教练的零距离接触,中国体育人期待能通过这种方式,在多年之后再次发掘出震撼人心、促进思考的马家军调查,女排姑娘之类的重磅作品。

  它云集了娱乐圈的优质资源。从演员作品看,无论是国际影星演员巩俐,还是老戏骨黄渤、吴刚等,其表演大多走心,接地气。相对而言,导演陈可辛和编剧张冀这对黄金组合的加盟更具有想象力。张冀的叙事流畅,饱满,充满技巧,且直指人心。至于陈可辛,用同为导演的黄建新的话说就是,“他是极少数真正赢得内地认可的香港导演。”确实,从《中国合伙人》《亲爱的》再到即将上映的《夺冠》与《一点就到家》,陈可辛都在诠释内地的故事。而此前票房的成功,也证明他确实摸到了中国内地市场的命门。

  它处于一个良好的时间节点。中国女排的特殊之处,是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四十年同步,是唯一被定义为精神的团队。应运而生的《夺冠》,既有向改革开放致敬,也有预祝中国女排拿下第十个世界冠军的象征意义,比较容易打动女排球迷这样一个群体的心弦。群体精神+个性魅力+公众符号,《夺冠》具备了成为爆款的可能性。

  但或许这些组合过于耀眼,或许此前一波波的轰炸过于商业化(从片场花絮、海报,到一波波的宣传引领),又或许是中国体育人太期待这样的作品提振士气,总之之前试映的《夺冠》,尽管惊喜不断,但远远无法产生化学效应。叙事主题的置换和游移,真实与想象,集体与个体之间的拉扯,使得电影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矛盾的状态。

  作为2020年上半年国产电影中关注度极高、颇具话题性的影片之一,呈现女排精神、讲述女排情怀,是《夺冠》一以贯之的主题(从当初定位为《中国女排》就可以看出)。在社会遭遇各种变数,人们的精神空虚,不确定性与日俱增的当下,始终游走于时代前列的女排精神,成为人们心目中绝佳的解药。但在票房保证的同时,也给电影创作者提供了难度:如何在耳熟能详的故事中,提取出变量,讲出新意,并从新的角度诠释这一特殊群体,还原体育规律?

  导演和编剧的解决路径是:通过运动时期(前半部分,白浪饰)和教练时代(后半部分,巩俐饰)的心路历程去挖掘、整理属于中国女排的线索,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投射出当代中国的轨迹。应该说,无论是郎平身体单薄、体能不达标而迟迟不被批准加入队伍的正常训练,袁伟民笃信大运动量训练,排斥科学、现代化的体育管理,到后期郎平历经波折之后卷入争议旋涡,大胆改革,都较好地完成了这一命题。但与此同时,在真实记录还是艺术创作这一问题上,矛盾却更加凸显。既然人物故事真实可寻,叙事基调、时间节点都确定,我们凭什么去观看这部“纪录片式”的电影?

  这一疑问也贯穿于人物塑造方面。由于主题和框架的固化,女排形象深入人心,导致人物个性无法在短短的篇幅中得到充分展现。这一点,从陈忠和前后的态度反差可见端倪——作为女排的见证人,体育系统中练而优则仕的典型代表,电影主角之一的陈忠和在前期竭尽所能地在训练基地,访谈中予以配合,且期待这部传世之作问世。但在宣传片中频繁看到抢鸡腿、被暴扣、被砸晕等情节后,陈忠和感觉到个人形象被“丑化”,并因此向体育总局发出谴责信。他的维权举动,在体育圈也得到最热烈的反响。这至少说明:创作者眼中的体育,和实际的体育有着很大的区别。

  《夺冠》最大的价值,就是一个在国庆这个时间节点释放泪点的商业片,通过贩卖情怀,来赚取票房(比如邀请朱婷、张常宁、惠若琪等中国女排的一众球员到剧组,同样被邀约的甚至包括巴西女排球员们。最新预告片主打还原了老女排队员从训练到夺冠的画面。)它让你弄清楚了一个事情——理解和驾驭体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摔跤吧,爸爸》的成功,并不在于主题多么宏大,镜头多么华丽,主角多大光环,而在于认真扎实地讲述了一个体育类的故事。体育,就是最好的电影。影片对训练和比赛场景的高度还原,队员和教练的关系的深刻拿捏,以及体育精神的自然呈现,比如体育伴随着社会、人生的变迁所导致的迷茫、喜悦、激情、碰撞,有人性,有情怀,有精神的升华,熠熠生辉。

  我们期待真正遵循体育规律,阐述体育价值观的电影,比如《女帅男兵》讲述女性教练在男权世界的左冲右突,《羞羞的铁拳》直面地下打黑拳假拳这样晦涩的话题。而女排的真正价值,在于其超越人性的坚持,在于它连接起了上世纪集体主义的凝聚力向民族国家的想象性转移,在于个体和集体在多重维度下的左冲右突。具体体现在电影中的一个场景——郎平问:“你为什么要打排球?”朱婷在几经曲折终于依靠一次暴扣找到答案:成为你自己!

  是的,集体的缺失和失语,已经当下公众性的难题,我们凸显个性,动辄将团队挂在嘴边,有多少人能发自肺腑地口吻:为了集体,我愿意牺牲个人,愿意激发自身潜能?像朱婷那简单直接的:成为你自己?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榜

体育视频

精彩图集

秒拍精选

新浪扶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