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是民营企业困局 清理整顿正在断送多年成果

高尔夫是民营企业困局 清理整顿正在断送多年成果
2018年11月23日 23:33 新浪体育
国家近年连续出台政策对高尔夫球场进行清理和整治 国家近年连续出台政策对高尔夫球场进行清理和整治

  众所周知,多年来高尔夫运动一直处于曲解与排斥中,尤其是高尔夫球场清理整治,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虽说2017年1月国务院12部委已经公布了整改结果,但事实上清理整顿至今仍在继续。许多人不甚了解的是,在这场清理整顿风暴中,民营企业作为高尔夫球产业的主体,正在承受着巨大压力,面临着存亡转折。

  2004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暂停新建高尔夫球场的通知》,主要目的是遏制高尔夫球场的盲目投资建造的势头。2011年4月,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国务院12部位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高尔夫球场综合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开始对高尔夫球场进行排查、整顿;2014年,国务院又正式下发文件,按照取缔、退出、撤销、整改四种方式,对违章建造的球场进行处理。

  全国原有高尔夫球场683座,经过长达6年的整顿,111座球场被取缔,18个球场被责令退出,47个球场撤销,11个球场由地方政府和开发商主动关闭,496座球场被要求整改。同时改建、在建、拟建的球场也全部停止,许多项目遭到废除。2017年1月,清理整顿工作结束,12部委公布了496个通过整治的球场名单,国务院发言人在回答媒体提问时宣布,“经过各地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目前,各项清理整治高尔夫球场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全国清理整顿高尔夫球场的工作基本结束。”

  应该说这次清理整顿对于规范高尔夫球场的盲目兴建,起到了遏制、匡正作用,特别是保护了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但随后开始的“回头看”,则有可能因噎废食,正在扼杀高尔夫产业了。

  “回头看”主要以各个部委专项督查为主,比如环保、林业、国土、监察等部门,罔顾12部委正式公布的整顿工作结果,对已经通过整改的496座球场进行了“二次清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80多家球场被勒令关闭,30多家被责成“二次整改”。在有的旅游大省,高尔夫球场已经成为重灾区,大多球场已经全部暂停营业。也就是说,原来683家高尔夫球场,目前只剩下300家左右还在勉强营运,几近腰斩。高尔夫行业34年积累的产业成果正在摧毁,整个行业处于寒蝉效应之中。

  据2017年的调查数据,所有国内高尔夫球场中,国有企业投资经营的数量只有18%,随着政策导向加强,一些国有企业正在逐步退出高尔夫市场,这个占比还会更小,也就是说,清理整顿“回头看”针对的82%以上的高尔夫球场属于非国有企业,受到冲击的主要是民营企业。

  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一样,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提出,“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2018年11月,国家领导人在与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再次指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

  在这个背景下提出保护民营企业权益,尤为高尔夫行业迫切关注。

  民营企业蒙受沉重代价

  在清理整顿的高尔夫球场中,大多数是合法合规投资经营的,历经了立项、规划、审批、环评、林业等相关法律手续。除了一些民营企业打擦边球违规开发之外,绝大多数高尔夫球场起码都是依据地方政府需求投资兴建的,譬如:

  ——经济特区、开发区的配套项目,有些还是地方政府重点项目;

  ——旅游度假区、度假村开发项目;

  ——国内、国际大赛的高尔夫主场地,包括亚运会、全运会球场;

  ——城镇化经济中的旅游小镇、体育小镇项目;

  ——房地产社区配套休闲项目。

  在投资商的概念里,地方政府同样是一级政府,其承诺是算数的,具有约束力的。一座标准18洞的球场,投资少则千万,多则上亿,加上酒店、地产等项目,这个数字显然更大。不顾历史背景和实际情况,“一刀切”式地关停球场,不仅伤害了地方经济与行业经济,而且使得一大批民营企业蒙受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1,高尔夫球场的开发商与地方政府签署的合作协议、土地租购协议,都经过了地方政府主导的审批,具有法律约束力。这些合作主要属于政府行为而不单纯是企业行为。如果说球场违反了国家相关法规,如占用耕地、林地,那是地方政府的失职、失察甚至违规,要承担法律责任的不应该是民营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也不应由民营企业独自承担。但目前纠纷的司法途径已经不通,高尔夫球场的投资企业申诉无门。

  2,被关停的200多家球场拥有会员大约3万至4万人,其中也包括部分外籍会员。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这两年已经开始参与了多起维护自身权益活动,但于事无补。这些都极大地玷污了地方政府、民营企业的公信力。

  3,自2012年开始清理整顿高尔夫球场,尤其是2017年初12部委公布治理整顿结果前后,得以保留的496个球场项目,多数缴纳了罚款,少则几百万,多则上千万;同时多数球场在按照商业用地的土地使用增值税,每年缴纳了上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税费,一纸政令就关停项目,在给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失的同时,也严重挫伤了民营企业的营商热情。至今这些球场开发商没有得到任何形式的经济补偿。

  4,在清理整顿中,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的球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但损失最大的则是民营企业项目。国有企业可以转让球场项目,可以改变土地用途,但民营企业很难转身,只能承受损失。这是另一种不公。

  高尔夫是改革开放必然

  没有40年前的改革开放,就没有非公有经济,同样没有以民营企业为产业主体的高尔夫运动。在中国,高尔夫是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一直伴随着国家的复兴步伐。

  1979年邓小平访问美国,当时的吉米·卡特总统把高尔夫推荐给了中国,建议在中国兴建高尔夫球场,还亲自推荐了高尔夫球场设计师。邓小平睿智地选址上海,后来亲自督促了上海国际乡村球会的设计建造。当时的日本政要也积极向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倡议在中国推广这项运动,北京的朝阳广济堂球场就是日本商人投资兴建的,并且得到了田中角荣、大平正芳、中曾根康弘几代日本首相的支持和游说。1984年,由香港爱国商人霍英东在广东中山投资兴建的温泉球场开业,这是新中国第一座高尔夫球场,开启了高尔夫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历程。

  邓小平那一代领导人以敏锐的洞察和宽阔的胸怀,参与并推动了这一体育项目的兴起,回顾起来可谓福泽久远。

  高尔夫运动的基础在于球场,早期国家鼓励建造高尔夫球场,目的主要的改善环境,吸引外来投资。事实验证了这确实是一条捷径,事半功倍。最初的高尔夫球场主要有外资企业建造经营,这些外资来自日本、美国、泰国,以及香港、澳门、台湾,随后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也积极参与其中。接着,少数国有企业开始投资建造高尔夫球场,以中信、保利、光大等央企为主,但这部分球场所占比重一直不大。在2000年前后,尤其是在2003年非典之后,国内民营企业开始参与投资高尔夫球场,并很快成为主力。这些高尔夫球场大多是各级地方政府招商项目,近年城镇化和房地产市场升温,高尔夫球场与房地产联手开发成为趋势,占全部高尔夫球场数量的约75%以上。

  回顾高尔夫的短暂历史就会发现,高尔夫在改善环境,提升国民生活品质,活跃市场经济,都起到了特殊作用。其中,民营企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1,高尔夫激发了投资,带动了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在这方面广东、北京、上海、江浙堪称典范,高尔夫运动越是活跃,区域经济就越是强劲有力。深圳方面曾经会同专家和媒体进行过一次调查,发现全国各省市GDP与其高尔夫球场数量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关联,球场越多越好,地方GDP就越高;球场越少越差,GDP就越小越弱。多年来广东的国民生产总值都高居国内各省第一,他们的球场数量也最多,拥有90座高尔夫球场,宜居宜商,仅仅是高尔夫装备用品的产量,就占据着全球86%的份额。高尔夫是一种催化剂,以独有的方式为活跃地方经济助力。

  2,高尔夫增加了就业。据不完全统计,高尔夫的从业人数约为150万人,相关就业人口约在1000万以上,每年的产值在500亿上下。大多数高尔夫球场地处农村或者偏远地区,它们不仅推动农业人口快速转入现代服务业,而且加快了城市人口与乡村的互动,大大增加了农村人口的收入。譬如说国内目前大约有高尔夫球童5万人,除了工资,他们每年的小费收入总数,就在20亿以上。在云南、海南等地偏远地区,有一些球童月收入甚至可以养活一家三代人,而一家球场就能够使周边乡镇获得经济支撑。

  3,高尔夫拉动了国内消费。国内高尔夫核心人口大约有30万人-40万人,属于富裕阶层。在高尔夫的兴盛期,他们每年的高尔夫消费在300亿上下,加上相关的高尔夫投资置业,总消费也在1000亿以上。如果关闭了高尔夫这扇大门,他们势必把目光投向国外,造成资源流失。这些年日益增多的出国旅游打球,出国投资置业,到周边国家乃至北美、澳洲投资建造、收购球场,与国内高尔夫环境的恶化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

  4,高尔夫是旅游业的中坚力量。在国际上,凡是将旅游业当做支柱产业的国家和地区,高尔夫都备受重视,比如泰国,再比如夏威夷。国内也同样,海南、云南、山东等地早就意识到了高尔夫的高附加值,多年来一直在不懈地推动高尔夫旅游度假的发展。那里的高品质球场不仅吸引着日本、韩国、东南亚的总统、首相、总理前来打球,也招来了大批国外高尔夫游客。韩国就开通了直航或包机,直通中国几个省市,其球手多年都占山东、云南高尔夫客流的60%以上,在海南,最高时这一数字甚至能达到90%,对当地旅游业起到了提振和拉动作用。

  5,高尔夫显示了市场经济的能量。与绝大多数体育项目不同,高尔夫从发轫之日起,就没有依赖政府资金、政策扶持,而是完全靠着市场供需发展起来,其中的主角首推民营企业。在这一发展历程中,高尔夫产业基本遵循了市场逻辑,开拓出了一片崭新天地。

  几十年的历史表明,凡是中国经济劲头强劲时,高尔夫总会相映成趣得以发展,反之亦然,高尔夫总是验证着经济的枯荣,民生的沉浮。

  高尔夫是绿色事业

  在高尔夫市场,这些年民营经济饱受双重掣肘,一方面民营企业位卑言轻,负重前行,各种权益很难保障;另一方面社会对高尔夫缺乏了解,加之仇富心理作祟,左倾意识形态积弊,高尔夫一直处于一种尴尬、孤立的位置,打高尔夫甚至被当做贪污腐败的罪证,媒体和百姓往往充满敌意,连新华社这样的权威媒体机构,都会列举高尔夫的“九宗罪”。这些造成了高尔夫球场投资开发和经营步履维艰。

  社会舆论对于高尔夫运动的曲解和声讨,主要集中于几个方面,加以梳理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1,高尔夫是滋生腐败的温床。高尔夫确实是一种消费较高的体育项目,但并不是消费最高的,低于滑雪、马术等项目。由于高尔夫是一种阳光下的运动,能够缓解压力,强身健体,在中国一直受到著名跨国企业的追捧,而且在腾讯、华为、平安这样的中国知名企业,员工打高尔夫也是受到鼓励的。在一些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有些地方政府同样认同高尔夫的价值,比如深圳,多年以前就制定过几项原则,一是自费打球,不得接受请客;二是工作以外时间打球;三是不可收受有价会籍。这一公允的原则是务实的,得到了不少地方政府的效法。高尔夫与贪腐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如果腐败,那么根本不需要任何介质。

  2,高尔夫侵占耕地林地。在清理整顿中,一些被取缔的球场确实存在占用耕地、林地、水源地的现象,不过更多的球场利用的则是荒废土地、矿坑、荒地、滩涂、垃圾填埋地,而且都经过了官方环评。高尔夫球场讲究自然与变化,更宜于荒地、废地、滩涂,据北京农业大学的调查,这样的高尔夫球场用地占到80%以上,而耕地和山林并非适合选择。目前运营的300家球场中,至少有30家是在原废弃矿坑、垃圾填埋地上建造的。清理整顿要求侵占土地的球场恢复原貌,实际上有些是必须的,有些则是十分是荒谬的,山西的舆论就曾质疑:难道要恢复成原来垃圾场和废弃矿坑吗?道理不言自明,“一刀切”只会贻害更深。

  3,高尔夫造成环境污染。这是人们对高尔夫的典型误解。中国林业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对高尔夫球场的水土、土地效益等十几个项目,进行过十余年的跟踪研究分析,结论是:球场农药、化肥对水土的负面影响,低于蔬菜和果园用地。这里不排除一些球场为降低成本而使用劣质农药的事实,但高尔夫球场本身并不造成环境污染。随着生物农药、有机化肥的普及推广,高尔夫球场对水土、空气的负面影响已经进一步消除。在浙江的一些球场,池塘里的鱼是上到会所餐桌的,但每逢大雨污水倒灌,池塘的鱼则经常大量死亡。这说明球场的水土质量优于周边环境。在环境监测方面,日本有着严苛的标准,但东京周边却有着500家以上的球场;新加坡同样严格,弹丸之地却拥有16家高尔夫球场。事实上,高尔夫球场由草地、林木、池塘组成,不仅不会破坏环境,而且能够改善环境,这包括防风固沙,吸纳噪音,减少烟尘,有效滋养水土。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高尔夫完美无瑕,占地满级偏大,水资源需求量较大,就是其中弊端。一座标准球场一般占地800至1200亩,每年用水在30万吨左右,在土地紧缺、水资源匮乏地区,确实不宜放任发展。但瑕不掩瑜,只要科学规划布局,合理引导,高尔夫完全可以造福一方。

  保护496家球场

  高尔夫球场的清理整顿,尤其是一年多来的“回头看”,已经引发了高尔夫行业的恐慌和萧条。这也引起了国际机构和舆论的关注和不安。

  高尔夫是一项体育项目,也是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项目,总体而言涉足高尔夫的民营企业从事的是一种新型的绿色事业,不但保护了绿水青山,而且创造了经济活力。近来国家领导人屡次三番强调保护民营企业,保障民营资产,激发民营企业活力,在高尔夫行业落到实处是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我们建议如下——

  1,保护现有的496家高尔夫球场。这些球场可以说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体育、在旅游领域的成果,对于丰富国民闲暇生活,对于促进就业与税收,带动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改善自然与人居环境,都起着特殊的作用。在海南、云南、广东、上海等地,有的球场还被国际组织评选为世界最佳球场,是闻名天下的度假旅游目的地,如果受到清理整顿的冲击,损失难以用高尔夫球场的标准估量。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年高尔夫市场萎靡,一些球场经营难以为继,已经自行关闭、停业,现存球场不足300家,保护其免受灭顶之灾,可以说是当务之急。

  2,建立明确的高尔夫球场审批制度与渠道。多年来高尔夫球场建造所以无序、混乱,与项目审批不明、渠道不畅密切相关。2004年之前开业的球场都是征得地方政府许可,按照土地招拍挂的程序,加上环保、林业手续,就开工建造了,实际上地方政府与民营企业至今仍然不清楚什么是正规报批制度和方式,或者说至今也不存在这种合法程序。

  3,科学有序地规划发展高尔夫产业。国家体育部门、旅游部门都曾经提出过这一发展计划,提出在多种条件允许的省市推动高尔夫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但在这些年的清理是整顿中,这种愿望被淹没、遏制了。正如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的那样,减少政府干预,让市场需求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同样适用于高尔夫运动。政令不应该取代法治。

  我们坚信,以中国之博大,足以容纳高尔夫。

  (文:高尔夫媒体联盟)

  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推荐阅读

阅读排行榜

体育视频

精彩图集

秒拍精选

新浪扶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