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 首页 | 滚动 | 图片 | 球迷俱乐部 | 体育沙龙 | 国内足坛 | 评论 | 国际足坛 | 综合 | 足协 | 排协 | 篮球 |
  新浪首页 > 竞技风暴 > 国内足坛 > 足球报 > 新闻报道
 
足球报

洋帅来打工有啥想不通-向苏永舜先生请教

http://sports.sina.com.cn 1999年6月8日 13:40 足球报

    苏永舜先生为中国足球殚精竭虑,丛文辉先生也为中
国足球摇“笔”呐喊,两人都对当前足坛的一些热点话题
有自己的见解,且有一吐为快之感。本报一直欢迎各界球
迷对足坛某一现象进行探讨。编者

    苏永舜先生在《是谁狭隘短视……》一文(载6月3 日
《足球》报) 中写道:“我从来没有认为‘外国教练在中
国就是玩不转’,更从未曾有过像东北‘老汉’说的‘似
乎不把洋帅赶出国门,不足以慰平生爱国之志’的狭隘短
视的目光。”文中“东北老汉”指的就是我,我应该向苏
指导和《足球》报的读者有个交待。

    不久前我在《球报》上发表一篇向陈亦明先生请教几
个问题的文章,这是由陈先生的“劝世说”引起的。文章
挂连了苏永舜,因为在我看来主张向洋帅挑战的本国教练
中苏先生当列首席。早在今年2月即新赛季鸣锣之前,他
就以《切莫不战而退》这篇著名文章号召本国教练大战洋
帅,拼出个高下。与洋帅展开竞争、较量一番本无可非议,
但苏先生的观点明显有排外倾向,他对“1999年外国教练
把除万达实德队之外的几支较有实力的球队都抓过去了”
极为不满,深感遗憾。我认为这种情绪一是狭隘的、非职
业化的,不利于中国足球的发展。我在文章中批评苏指导
对洋帅持有偏见,说了一句过头话:“似乎不把洋帅赶出
国门,不足以慰平生爱国之志。”这句话显然有扣帽子之
嫌,我的本意也是以帽还帽,盖苏先生送人以“崇洋”帽
在先,我在这里回敬“爱国”帽于后,礼尚往来而已矣。
然而飞帽毕竟不是好文风,打盆论盆,打碗论碗,说这些
没用的干啥?因此我在这里诚恳地向苏指导表示歉意!同时
借此机会继续向苏指导请教。

    一、对洋帅开战有必要吗

    洋帅来华执教是来向中国教练挑战的么?我认为不是。
他们是来打工的,与俱乐部签约,履约,仅此而已。“与
中国教练比高下”,这是我们教练的猜想,人家根本没有
这份心思。目前在甲A执教的6位洋帅都是“师”级,有世
界级大师,也有洲级小师,这些“师”级教练假使有兴趣
找人打擂台,决一雌雄,恐怕找不到中国教练头上。好比
说苏永舜如果要找人比试一下带兵之道,无论如何也找不
到我老汉头上,原因是我不够级。假使有一天我宣布苏永
舜要与我这个老球迷比技战术水平,听众不说我是疯子,
也得说我自作多情。目前某些中国教练就是自作多情。他
们以为洋帅来了是来与他比高低的,于是拉开架势要与洋
帅决一死战,甚至作出设想,联合土帅共同对“敌”,你
说可笑不可笑?

    苏永舜的《切莫不战而退》一文(载2月25日《足球》
报)也是“自作多情”。他对迟尚斌、戚务生、李应发三
位名帅在今年到甲B执教十分不理解,文章写道:“他们
三人不约而同地聚汇到甲B去互相‘残杀’,回避与洋帅
继续交锋、拼出个高下的做法却叫我感到遗憾与惋惜。”
这些话表明苏指导对职业联赛还不够了解。其一,职业联
赛中任何教练都是俱乐部的“打工仔”,说通俗一些,到
甲A还是到甲B都是谋“饭碗”;其二,在职业联赛中名帅
到甲B同样可以体现自身价值,而自身价值的体现并不以
是否与洋帅拼出个高下为构成要素。

    苏指导又进一步阐述:“迟、戚、李三位教练的回避,
让’98赛季帅位‘危危乎’的几位外国教练不战而胜,让
洋帅在中国足坛轻而易举地占去了一大片阵地……”在这
里苏指导把洋帅当作“侵略者”,对他们“占去了一大片
阵地”十分沉痛,爱国之心昭然。可惜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洋帅不过也是“打工仔”而已,用不用他决定权在俱乐部
手里,与迟、戚、李三帅的“回避”有何干系? 职业联赛
聘请外籍教练是很简单的事,几年前日本请巴西教练一请
就请一群(16支球队有15支由巴西教练执教),但能骂日本
的足球俱乐部“卖国”? 我们有过国土沦丧的耻辱岁月,
但今日洋教练来华执教不能与之同日而语。“阵地”仍然
是我们的。随着足球改革深入,俱乐部还可能中外合资甚
至洋人独资经营,有什么可怕的?

    需要指出的是,球队比赛也是主帅之间的较量。怎样
看待有洋帅带队的甲A大战呢?窃以为,14支甲A 球队中的
每一支都要把其他13支球队视作对手,不必分对方主帅是
土是洋。也就是说,你是洋帅带的球队,我要真刀真枪;
你是土帅带的球队,我也要真刀真枪。总之不能( 实际也
不可能)土帅联合向洋帅开战。

    二、讨论洋、土教练孰高孰低有意义吗

    苏永舜先生一直认为“中国足球教练的能力不比一般
的外国教练水平低”,我认为时至今日讨论这个问题毫无
意义。但我可以提供识别教练水平高低的方法,即不要听
教练自己说,而要去请教中国的广大球迷,此其一;其二,
去请教俱乐部,尤其要聆听花重金请洋帅的俱乐部的解答;
其三,去请教正在接受洋帅指教的中国球员。

    为什么不要听教练自己说呢? 因为大多数中国教练的
“自知力”太差。就说吃了败仗主教练要负什么责任这个
问题吧,试问哪个主教练能说清楚,“我负什么责任? 由
组织决定!”妙不妙哉!“母鸡再好,鸡蛋不行也是孵不出
小鸡来的!”更妙,所以你不能听教练自己来评价中、外
教练孰高孰低。等到教练员普遍有了“自知力”时咱们再
讨论中、外教练高低短长,现在不行,现在你问谁都会应
之以“洋教练那一套我们都知道的”,你只能退避三舍。

    三、洋、土教练“待遇”不一样吗

    这里所说的待遇是指足球环境,而不是指物质待遇。
在物质待遇方面,洋、土教练当然不一样,但这是由签约
双方协议决定的,别人不好置喙。好比说拉扎罗尼年薪6
8万美元,在我们看来简直是天文数字,我算了一下,合
一天挣1.5万元人民币,吓死人也!但申花俱乐部愿意给,
你有啥法,至于值不值,这恐怕也得问俱乐部,申花方面
并不觉得亏,外人说啥也没有用。所以在物质待遇上洋帅
远远高于土帅这一既定事实我们不予论列。要谈的是足球
环境方面的待遇中外教练是否也有差别呢? 苏永舜先生认
为有差别,并为之不平。他说:“外国教练从俱乐部得到
的信任度、权力与支持比中国教练所得到的要多。”又说:
“我们的足球舆论也创造了非常浓厚的崇拜外国教练、轻
视本土教练的氛围,并已初步形成了‘容不得本土教练犯
一些差错,却要求人们对外国教练的错误都要宽容’的不
合理现象。”

    我认为苏永舜所说不是事实。自职业联赛以来俱乐部
炒外籍教练的鱿鱼司空见惯,其比率与炒土帅鱿鱼的比率
基本相当,不妨拿出“下课”洋帅的花名册算一算,这种
“待遇”其实是一致的。须知俱乐部的经营是以球队的成
绩为基础的,一个洋帅老吃败仗,影响俱乐部的经济效益,
俱乐部不会因“崇洋”而坐视亏本。至于舆论环境也不像
苏指导所说的那样宽洋而严土。洋教练执教和指挥作战出
纰漏照样受批评,从老纳到霍顿,我们的舆论对他们宽容
了吗?没有。尤其霍顿近一时期舆论对他的执教水平提出
质疑,以致霍顿先生一再抱怨舆论苛刻。怎么能说中外教
练“待遇”不同呢?依我之见,倒是对中国的名教练宽容
得多,譬如对徐根宝在“下课”过程中的出尔反尔的表现,
舆论基本没有过多批评,原因是媒体体谅他的难处下不得
手。在他“下课”后又正面报道他的一些情况,没有一家
媒体幸灾乐祸。如此宽容表明舆论的公正和仁厚。

    那么苏永舜先生为何如此为中国教练争口气呢? 恕我
直言,我猜想是他向中国教练买好,来维护自己的“中方
教练代言人”的形象。这种买好突出地表现在他对张引教
练的非理性的捧场。辽宁健力宝队九轮比赛下来排名首位,
但辽沈舆论界依然对张引的执教能力提出意见,这种“不
以成败论英雄”的作法表明舆论的成熟。辽沈舆论一向面
对事实说话,对本地区的球队从不无原则地吹捧,对辽宁
队也是如此。至于球迷在报上发表请张引“下课”的意见,
作为一种反映也是很正常的。张引教练十分豁达,并不耿
耿于怀,但想不到苏永舜在《是谁狭隘短视……》一文中
抨击辽宁足球舆论,为张引争面子,让人不能理解。依苏
指导的资历和观察比赛的能力,不会看不到辽宁队技战术
缺陷的要害之处,实际上他已经在文章中指出“教练要把
队员从简单、浮躁中引领到具有更清晰的战术配合意念、
更成熟精确的领域中去”,既然这样,辽沈舆论对张引执
教能力的剖析不是很精当的么?

    张引是我国杰出的足球幼儿教育家,是实践“足球从
娃娃抓起”最有成效者。他二十年如一日,不图名不图利,
呕心沥血把一批可爱的孩子培养成今日中国足球的栋梁,
他的功绩在中国足球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然而这一切并不
能保证他能够带好成年队,这是两个领域。有人指出优秀
的小学教师未必能上好大学课,反之本事奇大的大学教授
未必能上好小学课,这话难道错了么? 苏指导认为称张引
为“小学教师”是对张引的藐视,在我看来像张引这样的
“小学教师”平凡而伟大,在中国足坛不是太少了么? 辽
沈舆论界对张引执教辽宁队的能力评价是实事求是的,是
就事论事的,毫无诋毁之意,就连张引本人也并无反感,
苏指导帮这个忙啥作用也不起,只能添乱。

    苏永舜是中国足球老先辈,他崇尚技术足球,主张战
术配合,他的足球理念是当今中国足球向前迈进的指示灯。
我曾经说过中国足球走技术回归之路当以苏永舜马首是瞻。
苏先生1996年在辽宁队执教,虽然过早“下课”,但他的
敬业精神和崇高的人格给辽沈球迷留下深刻印象,现在大
家还常常念叨着他。我自己对苏指导一向敬重,曾在《体
育天地报》发表长文《苏永舜在辽宁》客观、公正地记述
了苏指导在辽宁的日日夜夜。然而“我爱吾师,我更爱真
理”,我不能不讲出我的观点,尽管它有可能让苏指导不
悦。我们都是年逾花甲的人啦,“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有话就说吧,不然就没有时间了,希望再次得到苏指导指
教。


 
  新浪首页 > 竞技风暴 > 国内足坛 > 足球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