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国际专家为男篮08夺牌指路:把莫科孙悦送到欧洲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8月21日18:02 新浪体育

  新浪体育讯 中国篮球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以下为亚洲篮球网资深撰稿人亚瑟-沃尔伯特为新浪网撰写的一篇分析,原题是《中国篮球如何才能在2008夺牌》——

  阿根廷队在

斯坦科维奇杯上获得了亚军,在这之前,他们获得的荣誉还有雅典奥运会冠军和2002年世锦赛亚军。阿根廷队主帅赫尔南德斯在战胜波多黎各队后说:“最近10年来,阿根廷篮球以极快的速度发展,在这点上,阿根廷非常特别突出。我们绝大多数球员在
欧洲的俱乐部打球,另外也有球员在NBA中效力。与中国球员相比,我们有更多的机会打高水平的比赛。我们有更多的比赛经验,所以,我们的发展速度非常快。”

  莫科应该到欧洲的球队打球,最好球队中已经有不错的中锋,这样莫科就可以真正学会如何作一名大前锋。在2008年之后,中国队不应该把年龄低于22岁的球员输送到外国打球。但是,易建联现在就应该输送到欧洲俱乐部中,在那里他可以学会打中锋和大前锋两个位置。刘炜和孙悦也应当输送到欧洲,学习如何成为合格的控球后卫,即使他们第一年要在板凳上度过。也许,把他们两个与高个球员捆绑在一起输送出去,会更加容易打动欧洲俱乐部。唐正东同样也需要到国外去,学习在这样级别的比赛中,如何打中锋。

  朱芳雨需要改进的是如何应对压迫式防守,这在中国国内的联赛中他很少遭遇到。所以,他需要到国外去经受锻炼。也许,CBA联赛管理部门可以协助那些输送球员出国的俱乐部引进外援,以弥补位置上的空缺。这样,联赛的水平不会下降,甚至还有可能提高。当然,这可能在短时间内削弱CBA的影响力和受欢迎度。但是,付出这些,中国就会在2008年奥运会上获得奖牌。从长期来看,那将对CBA产生长久有益的效果。

  陈江华应该送到美国的高中学习,那些学校不像NCAA一样,有着比较宽松的要求。在2008年,陈不可能成为中国队的组织后卫,但是他可以替补出场,在进攻方面展示才能。没有别的中国球员具有这样的能力,也只有陈江华通过赴美学习能承担这个角色。

  另外,在21岁以下的球员中,胡克和谷立业应该送到欧洲学习打大前锋。一支篮球队大约要12人,而中国队输送出去的球员要多于这个数目。要知道总会有意外发生的,也许有人会恰巧在2008年奥运会赛前受伤,也有人难以达到之前的期望,那时候我们就可以从多输送出去的球员当中找到惊喜。

  在1990年及之后出生的球员,2008年体质上尚不成熟,不可能为中国2008年夺牌出力。因此,没有必要把他们送到国外去。2008年之后,中国篮球可以根据

北京奥运会的表现再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另外,CBA联赛还应该采取一些措施以提高

中国男篮在2008奥运会上夺牌的可能。

  首先,CBA联赛应当严格按照国际篮联的规定进行比赛。2008年奥运会采用的规则是国际篮联的规则,而不是NBA的规则。比赛的时间是40分钟,而不是48分钟。另外,场地长宽以及三分线等各种规定都要按照国际篮联的规定。另外,CBA还应该从欧洲聘请国际篮联的裁判。聘请来的外籍裁判除了吹罚重要比赛,还要对中国的裁判进行培训,使中国裁判能够正确地吹罚比赛。

  美国篮球队在2002年世锦赛和2004年奥运会表现不佳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不熟悉国际篮联的规则以及裁判的判罚。中国篮球不能犯同样的错误。

  另外,在中国的低级联赛中,同样要有跟CBA一样的身体对抗。这一原则适用于在1990年之前出生的各级优秀球员联赛。

  此外,优秀的球员还应当接受最先进的训练方式。也许姚明的私人训练师可以对此进行指导,或者对具有相关能力的人提供建议。力量训练是中国比较欠缺的一个方面。如果中国篮球想要在2008年取得一枚奖牌,就必须尽快把这一欠缺弥补好。通过输送顶尖球员到国外打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家队的不足,但是,国内的年轻球员也必须要得到正确的训练。在2008年的中国国家队中,至少会有两三名球员下赛季不会送到国外打球。因此,提高国内的训练水平是必不可少的。

  另外,还要说服北京奥神俱乐部的所有者,为中国篮球夺牌一同努力。除了孙悦,奥神的另外三名球员--黄海贝、霍楠和张松涛都有着不错的外线投篮能力,也有可能成为2008年中国国家队的球员。奥神俱乐部的所有者应当允许这些球员成为中国篮球夺牌计划的一部分。(翻译/第久)

国际专家为男篮08夺牌指路:把莫科孙悦送到欧洲 亚瑟-沃尔伯特(ARTHUR VOLBERT),生于美国纽约,亚洲篮球网(www.asia-basket.com)撰稿人,是少数长期关注中国篮球的外国记者。

  爱问(iAsk.com)
  中国男篮 相关网页约45,900篇。


 

评论】【篮球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