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现代围棋史14 业余围棋制度的确立和棋士认同
韩国现代围棋史14 业余围棋制度的确立和棋士认同

  3、业余围棋制度的确立和棋士认同的关系 棋士认同性的进一步提高,得益于业余级别制度的创立和发展,而且受益的程度很大。业余和职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业余的认同越明确,职业的认同越会彰显,反之亦然。 在70年代中期以后,很多业余比赛得到创办,以下看这篇《如星火燎原的业余棋界》的报道。(《围棋》 1978.5月刊) “前年末韩国分裂的棋界得到合并后(译注:“棋士哗变”后创立的“大韩棋院”与韩国棋院重新合并),业余棋界开始散发出活力,以去年首届业余十杰战为契机,多项业余棋战如雨后春笋得到创办或者复活。即韩国棋坛刮起了业余棋战之风潮。(中略)现在,韩国棋坛可以经得起任何风浪。业余棋界的隆盛发展开启了韩国棋界的无限的可能性。” 业余比赛为什么如此重要呢?因为这些比赛会赋予业余棋手认同的意义。业余棋手参与围棋活动,会扩散“围棋是什么”这一本质属性的认同,相应提高围棋的社会认识水准。可以说业余是职业的镜子,反之职业是代表围棋的本相。没有镜子的鉴照,就不会有自我意识。 70年代中期以后全国性的业余比赛蔚然成风的根基在于,之前已确立了业余棋手的级别制度。以下表2、表3可以证明韩国业余级别制度的发展过程。 表2 业余段位发证数 表3 月刊《围棋》级别认证考试制度发放的业余段级数 看表3,会有这样的疑问,80年代中期以后韩国围棋界的发展是否进入了停滞期,或者开始暴露潜藏的危机?而且还可以推论,韩国围棋人口的增长,在80年代中期达到了其最大值。 而这个表格还可以说明职业棋士身份认同的不安感。90年代中期以后,“段位无用论”逐渐抬头,且没过多久就废除了升段大赛。但是,棋士的身份认同和职业段位的价值,始终存在着齿轮咬合的关系,段位制度的空转,也会带来棋士认同的动摇。从表4可以看出,从90年代中期开始,段位的权威正在被削弱。作为参考,1982年日本的职业棋士人数为386名,其中九段有63名。 表4 职业棋手总数和九段总数 大抵从1988年起,韩国三段、四段的战绩开始超越九段,而90年代初随着九段人数的增加,其整体的价值和意义也在褪色。职业段位价值的下跌,相应也拉低了业余段位的价值。表3、表4所表明的80年代中期业余级别证书发放量的下跌趋势,和职业段位价值的降低基本吻合。 国内棋战数尚未增加的状况下,忽然刮起世界大赛之风,这种趋势其实并没有改善大部分棋手的经济条件。 4、总结韩国棋士确立身份认同的过程及面临的危机 在韩国围棋不被看做赌博类娱乐,而是视为健全游戏的根源之一就是职业棋士制度的建立和革新。这也是韩国现代围棋的开拓者赵南哲先生不朽的功勋所在。事实上,围棋职业观的确立和社会认知的提高是相互支撑着走到了现在。 棋士的职业认同尚不明确的60~70年代,建立职业观并付诸实践对棋士们来说是相当艰难的一个历程,但恰恰是在那个时期,韩国棋士们在逆境中确立了身份认同,并成为了韩国围棋成长的根本的推动力。首先,围棋在韩国一直难以摆脱朝鲜时代末期的国手们耽于安乐的那种印象,但是棋士身份认同确立的过程中,消除掉了“射幸”类赌技的的社会消极的认识。 第二是职业棋士制度的确立,使之正确的围棋观得以树立,成为了形成“围棋是什么”的社会认识并迅速扩散的要因。实际上,社会对围棋的肯定的认识,即等于是对围棋职业人的肯定。 如果总结职业棋士身份认同确立的时期,其时间点是“棋士哗变”之后。而职业认同的提高是得益于80年代社会经济的景气和增长,以及天才棋手们的活跃所带来的围棋形象和社会好感度的提高。而决不能忽略的是日本围棋以及赵治勋在日本的活跃,对韩国棋士身份认同的确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因赵治勋的活跃,韩国国民对围棋的关注大幅提高,在此过程中日本对围棋的认识被介绍到韩国,而这些信息又积极改变了韩国社会对围棋的认识。 而韩国棋士职业认同的提高,80年代中期达到了顶点。同时,韩国围棋的发展也就在80年代中期步入了停滞期。业余级别体系不再有价值,职业棋手增多,但是经济待遇无法提供相应的支持,棋战数失衡,而且不再增加。 还有一点就是,棋士的身份认同,不能单纯只靠职业自豪感,这实际是和收入和社会认识密切相关,而且基础是业余围棋的制度化水准。业余围棋制度的完善意味着职业和业余的连带性进一步提高,这相应会提高职业棋士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 韩国业余棋迷对待职业棋士的态度不如日本,导致韩国职业棋士的身份认同相对稍显不稳,这虽然遗憾,但现实终归是现实。 原著:文容直  蓝烈编译[详情]

新浪体育讯 | 2016年08月02日 09:07
命运之星闪耀的黎明 曹薰铉悄悄策马应氏杯战场
命运之星闪耀的黎明 曹薰铉悄悄策马应氏杯战场

  1986年曹薰铉三次荣登全冠王,是曹薰铉国内棋战生涯的最后一个颠峰。从1988年起,一批新锐棋士比肩涌出,曹薰铉有些力不从心,疲于应付了。这并不等于说曹薰铉正在走下坡路,而是辛勤劳作十六年的田野开始灌浆,一望无际的金色麦浪正在蔚起。1988年,富士通杯和应氏杯相继出台,全面拉开了“世界棋战”的序幕。韩国棋手在富士通杯的第一轮比赛中全部落马,刀法尚不纯熟。也许韩国围棋就需要一个英雄主义的壮举,大斧凿出豁然洞开的泻口,让韩民族满溢的才情洪水般肆荡围棋的宇宙。富士通杯全面失利以后,曹薰铉单独担起了英雄的职责,在命运之星闪耀的黎明悄悄策马应氏杯战场。 也许是富士通杯的失利起了消极的作用,韩国被应氏杯主办方面安排在“下席”,只得到区区两个参赛名额。其中一个名额分摊给韩国国籍的赵治勋,事实上只有曹薰铉一人代表韩国围棋参赛。在应氏杯战场,曹薰铉将与阔别十六年的木谷门高手们较一较锋芒。1972年曹薰铉不得不放弃日本的棋业时,木谷道场的一批与他同时代的棋手得到稳步成长。加藤正夫、石田芳夫、武宫正树、小林光一、赵治勋等人一统日本棋坛,树立了木谷门超一流的风范。曹薰铉在富士通杯的第一轮比赛中,执白输给小林光一五目半。小林光一比曹薰铉早一年出生,但比曹薰铉晚一年入段,在日本入段十六年后小林光一在棋盘上与曹薰铉对垒时,俨然是集棋圣、名人于一身的日本围棋第一人。曹薰铉自然不会轻易向小林光一低头,应氏杯为曹薰铉提供了报富士通杯一箭之仇的机会。在应氏杯第三轮,前两轮轻取两位台湾棋手的曹薰铉再次与小林光一对垒,这一回命运女神坚决站在曹薰铉这一边,身负使命的曹薰铉终于闯进了应氏杯四强战。曹薰铉的半决赛对手是“二枚腰”林海峰九段。曹薰铉与林海峰颇有渊缘,1968年二段的曹薰铉曾在清峰会成立开幕式上与林海峰本因坊下过纪念快棋。执白的林海峰礼让曹薰铉四目,曹薰铉就赢了这礼让的四目。二十年后曹薰铉再遇林海峰,是以两盘胜局报答了当年的提携。这样曹薰铉终于在华山之颠亮剑,且看何方高手与之交锋了。 首届应氏杯决赛 在另一个战阵上,中国的聂卫平棋圣同样担负起振兴中国围棋的使命。围棋发源于中国,是中国的哲学态度自然推衍出围棋的原则。随着中国封建社会土气的式微,盛唐已经遥不可及,中国围棋的命运如同中国玉器的命运;中国玉器唐以后虽然刻缕纷繁,越雕越精,但已经很难再写前三千年中国古玉的精神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棋手以赶超日本为目标倾注了几十年的心血。1964年陈祖德首次战胜日本九段棋手,继而聂卫平在日本刮起了强劲的聂旋风。从1984年起,聂卫平通过三届擂台赛的拼搏,连克日本超一流阵营,大大鼓舞了中国围棋的士气。 到了1988年,至少聂棋圣可以做到赶超日本超一流棋士。在第一届富士通杯比赛上,聂棋圣闯入半决赛可惜败给林海峰九段屈居季军。应氏杯的筹办主要就为了给中国围棋加油,为聂棋圣加油。聂棋圣如果拿下应氏杯,就可以为中国围棋赶超日本的努力塑下一个胜利的丰碑,同时聂棋圣可以步入辉煌的不朽。可是,中国围棋一味注重日本,忽略另一个一衣带水的国度同样在做着一番努力。当1989年4月聂棋圣与曹薰铉在应氏杯决赛场对垒时,善于隐忍的中国棋迷很可能立刻感到某种不妙。棋局反复到1989年9月,聂棋圣第144手一记痛撼的“昏招”付诸东流卅年期盼时,中国棋迷大概只能靠苦笑来排解郁闷的心情。 1989年韩国围棋开镰收割的年景。沿着曹薰铉十六年的耕耘应氏杯结束,我们必然能对曹薰铉以及韩国围棋产生充分的感性认识。第1届应氏杯以后的韩国围棋景象棋迷们有目共睹。骤然崛起的韩国围棋板块开启一幕英雄史诗。讫今为止的三届应氏杯皆由韩国人所得,韩国棋坛的四大天王甚至是世界棋坛的四大天王。在日本,韩国人赵治勋再次捧得三大冠。 一种缘法,现在可以理解曹薰铉应召回国的意义了。使命与缘份相融合,不仅曹薰铉个人取得成就,同时也使韩国围棋走到了今天的辉煌。 (蓝烈)[详情]

新浪体育讯 | 2016年07月28日 08:49
曹薰铉和徐奉洙刀耕火种十六年 赵治勋在日本崛起
曹薰铉和徐奉洙刀耕火种十六年 赵治勋在日本崛起

  曹薰铉回国后不久, 84岁高龄的濑越宪作自杀了。曹薰铉的突然折返,多少对濑越老人造成了挫折。濑越老人75岁敢于收弟子,这里必然包含着濑越宪作对棋的信念的倾注。老龄的濑越宪作其实并不能具体教会曹薰铉什么。如果曹薰铉得以进木谷道场,那么曹薰铉的棋力将增进得更快。濑越宪作肯定从曹薰铉身上看到了当年他从吴清源身上看到的东西。这在于吴清源是中国的围棋精神与传统;在于曹薰铉是韩国围棋精神与传统。濑越宪作很自信他能启发这种精神与传统,同时将日本民族几百年来冶炼围棋的“道”的执着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悄悄传授给两位外族弟子。 濑越宪作很可能认为曹薰铉只有在日本才能完成他本应该完成的棋业。濑越宪作的自杀多少表明了这个态度。濑越宪作虽然明达,但他看不到曹薰铉身上更深远的“业力”,曹薰铉注定要被一种缘法载回祖国,与韩民族具体的围棋融合在一起。濑越宪作事实上也未能看到,他的弟子被韩国土生土长的徐奉洙杀得大败。 第6期名人战的失利后,曹薰铉经历了痛苦的脱胎换骨的过程。无论曹薰铉怎么矫饰,他一直是作为“外来人”下棋的。曹薰铉做不到与韩国棋手融到一块儿,用日本的眼光审视和挑剔韩国围棋,败给徐奉洙意味着曹薰铉心目中的日本神话坍塌了。曹薰铉虽然比徐奉洙晚生一个多月,但是他的棋龄远比徐奉洙长。而且,曹薰铉在围棋上的种种机遇和所受到的正规训练,徐奉洙根本无法与之相比。曹薰铉不相信他的天资不如徐奉洙。那么,徐奉洙是靠什么样的一种方法,将自己的棋艺提高到这个地步的?也许靠的是自悟? 曹薰铉试图自我辩解,至少曹薰铉不能带着败迹和耻辱半途逃回日本。曹薰铉必须证明留学日本的意义高于在本国下棋。曹薰铉留了下来。在他的眼前,不曾犁翻过的韩国围棋丰厚的土壤开始展现无穷的魅力,这是曹薰铉不曾深谙的、充满原创气息的新天地。围棋原本可以这么下:翩然游刃于若明若晦的消息盈虚间,自由感受模糊混沌之中抱残守缺的秩序。曹薰铉埋头垦植韩国围棋的莽原,他与徐奉洙一道刀耕火种,寂寞经营十六年后才能指望的粮食,从1977年开始,曹薰铉个人的收成满囤满仓,1980年便第一次荣登全冠王。也许这时候的曹薰铉完全站在了徐奉洙的上风,但徐奉洙始终在颗粒无收的年景里顽强地熬过了冬天。每复春风一度,掠过荒火的田野里,炭黑与土黄间乡愁般隐隐染绿的必然是枯荣不死的“野生草”徐奉洙。抛开曹薰铉与徐奉洙的个人思想,在超越胜负的领域里,曹徐两人以他们的孤独演绎韩国围棋。整整十六年韩国棋坛保持了曹徐体制。这倒像是酣睡的十六年,曹徐两人相互印证中碰撞出的火花渐渐烧出了曙色。 曹薰铉与赵治勋 对于曹薰铉,这十六年的锻造也带来了十六年的煎熬。1975年底,从日本传来赵治勋获得专业十杰战冠军的消息。1962年、1963年赵治勋和曹薰铉先后渡日。赵治勋的年龄小曹薰铉三岁。就这三年的差别给赵治勋带来了截然不同的缘法。赵治勋到了适役年龄,被韩国政府的一张特惠令解脱了。此后赵治勋更是步步辉煌,1976年王座、1979年“小棋圣”、1980年名人、1981年本因坊、1982年十段、1983年棋圣,集四大冠于一身赫赫然是日本乃至世界第一人。1980年赵治勋夺取“名人”后凯旋,成了韩国民族英雄。衣锦还乡的赵治勋以日本第一人的身份,与韩国第一人曹薰铉下了两局纪念棋。曹薰铉“理所当然”输掉了这两局败局。尽管赵治勋是韩国人,但赵治勋代表日本围棋下赢了韩国围棋。后来曹薰铉整整等了十年才得以在韩日之间的一场快棋赛赢回了一局。这一次韩国舆论宣扬曹薰铉的胜利,如同1973年宣扬徐奉洙的胜利一般。 人生最难是断惑。赵治勋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对曹薰铉构成挫折。在挫折的代偿情绪里,曹薰铉一定是将赵治勋的成就当做了自己的成就。假如能得以继续留在日本……,可是没有比较的基点,人生并不能进行彩排,去选择最中意的一种。人只是在不断的丧失中获取唯一属于他的东西。而丧失掉的或然性并不就此罢休,而是化作虚幻的曹薰铉在日本棋坛驰骋——棋圣、名人、本因坊……如何断惑?1980年末,曹薰铉离不惑之年尚有十余年,曹薰铉必须在难以判定价值的内心动荡中黑沉沉地苦熬下去。不过,此时的曹薰铉已经与韩国围棋紧密结合,他的崛起之日,必将是韩国围棋成就之时。 第四章 1980年5月4日,曹薰铉在而立之年升入九段。这是韩国现代围棋经营22年之后终于达到“入神”之境。赵治勋在日本比曹薰铉早一年成为九段,年龄只有25岁。赵治勋不仅是日本棋坛年龄最小的九段,同时创下了升至九段时间最短的纪录。1982年7月7日升为九段的曹薰铉在第16期王位战上以4比3艰难战胜徐奉洙,第二次荣登全冠王。此时赵治勋在日本卫冕名人、本因坊成功,进一步将“十段”赚到手,同时扫荡第7期棋圣战的循环圈。第二年春,赵治勋在日本棋坛上演了棋圣战挑战棋三连败后四连胜的大逆转“世纪之战”。 1983年曹薰铉以第1期MBC帝王战快棋战的盟主身份默默出现在韩、日之间的电视快棋对抗战上,对方是日本“快棋”冠军石田芳夫九段。到1986年止,曹薰铉在韩日之间最早展开的这项交流战上一共取得了三胜。曹薰铉分别击败了石田芳夫九段、加藤正夫九段、武宫正树九段。日本棋界倒是爽快地接受了这个事实。但日本人说曹薰铉的厉害并不等于韩国围棋厉害;对曹薰铉的棋,藤泽秀行等老一辈棋士早已推崇备至,而且曹薰铉属濑越门的辈份,在日本棋界没有人敢小觑。徐奉洙两次作为韩国的代表出战韩日快棋赛,但两回都碰上片罔聪九段输掉了比赛。这样,日本人很有理由将曹薰铉视为“自己人”加以赞誉,而韩国围棋并不能入以正统自居的日本人的“法眼”。 整体的韩国围棋悄悄蓄积内力,1985年曹薰铉将九岁的李昌镐召入门下。此时,一度离开围棋的“业余”棋手刘昌赫终于下决心加入职业棋士的行列。刘昌赫的启蒙老师是只有十级棋力的父亲,而他的“导师”是对围棋一无所知的母亲——这位可敬的母亲从报纸上剪下棋谱叫儿子背熟。刘昌赫小学时夺下了全国业余围棋冠军,一举轰动了韩国。到了高中,刘昌赫参加第6届世界业余锦标赛名列榜眼。1986年刘昌赫在被让先的情况下三比零大胜曹薰铉,1988年又从曹薰铉手中夺走了大王衔。刘昌赫是继徐奉洙以后又一个以业余身份闯进高手行列的棋士。(未完待续) (蓝烈)[详情]

新浪体育讯 | 2016年07月28日 08:12
曹薰铉本应入门木谷道场 濑越宪作抢先一步截胡
曹薰铉本应入门木谷道场 濑越宪作抢先一步截胡

  第三章 曹薰铉回国后经历了短暂的“沉沦”,他变得少言寡语,棋也下得很糟。最令曹薰铉难堪的,莫过于对本民族语言的生疏。另外他的日本段位也带来了不少麻 烦。曹薰铉渡日当年,他的韩国棋院二段身份被日本定为四级,对这一笔旧帐韩国方面九年后依然有些耿耿于怀。1972年,韩国棋坛最高段位只有赵南哲一人是 八段,就是五段棋手也只有三位。曹薰铉若想在韩国棋坛成为五段高手,必须下出相应的五段实力。可是曹薰铉短期内不仅下不出什么好棋,而且他的“沉沦”态度 多少叫韩国棋界猜忌。经过长达两个月的甄别考核,曹薰铉的段位勉强被认可了。狼狈过关的曹薰铉及时收束心猿,次第展开他在空军蓝时期的调整生活。 调整的意义在于新发现,曹薰铉必须发现新的价值,去替代刚刚失去的、日本对他的意义。重整生活,重建理想,这对于乍入军营的曹薰铉还是十分艰难的。一开 始,曹薰铉打的是复员后重回日本的念头。在军营里,曹薰铉认识了叫做车敏洙的初段棋士。车敏洙复员后到美国发展,1985年在他的安排下曹薰铉得以与中国 的聂卫平九段对局。这一场在美国进行的私人性质的比赛,曹薰铉和聂卫平打成一比一。谁都说不清楚这场比赛对于1989年的应氏杯产生了什么影响。从结果 看,受益的一方显然是曹薰铉。也许曹薰铉认识车敏洙亦可算是缘法吧。诚如曹薰铉回国服兵役就是为了认识车敏洙。在军营,曹薰铉和车敏洙对局时往往有五、六 十人围得水泄不通。当时是1973年,这一年曹薰铉将获得人生第一个棋衔——最高位战。 回顾1973年的韩国棋坛,整整经营24年的韩 国现代围棋,基本上是由留学日本的棋士树立其骨格。韩国现代围棋之父,赵南哲八段早在四十年代入木谷道场修习,获得了日本棋院的初段。1948年出生的河 灿锡国手1963年与曹薰铉一道渡日,入了木谷门下。1970年他回国服兵役时,是日本棋院的四段棋士。此外金寅最高位、尹奇铉七段等棋士都曾短期留学日 本。在留日的棋士群中,曹薰铉获得的段位最高,因此曹薰铉内心中的自负感始终屹立不倒。 1973年,曹薰铉经过将近两年的调整期,不仅 重新学会了母语,而且棋也下得得心应手。尚未脱下蓝色空军装的曹薰铉未必打消了回日本的念头,他想漂漂亮亮赢下几个冠军再回去。1973年春,曹薰铉出道 伊始便得“最高位”,在韩国棋坛引起了轰动。在兵营里整整沉闷了一年之后,曹薰铉始得军队方面的默契,可以单独驾机在棋坛上磨炼轰炸本领了。“焦土”最高 位之后,曹薰铉继而夺下了名人战的挑战权。“名人”这个称号在韩国围棋是权威与荣耀的象征。曾在日本棋坛浸淫九年,而且内心里眷眷思归的曹薰铉,很想在这 个棋战上得到小小的慰藉。1973年在韩国围棋的“金寅”时代力克金寅七段夺取最高位的曹薰铉,并没有把眼下的“名人”徐奉洙放在眼里。徐奉洙和曹薰铉都 是1953年生,但徐奉洙比曹薰铉早生38天。可是,1970年曹薰铉在日本获得《棋道》新人奖时,徐奉洙刚刚在韩国入段成功。1972年曹薰铉以日本的 五段身份回国,时值徐奉洙仅仅跻身韩国棋院的二段行列。韩国的二段,曹薰铉九年前业已获得,回国后被段位问题困扰的曹薰铉,是不是也将把徐奉洙的二段,视 之为四级?可是,就这个“四级”的徐奉洙,1971年二段时便已获得“名人”,使得曹薰铉阔别祖国九年后,被二段“名人”的韩国围棋景象所纳罕。奉日本围 棋为道统的曹薰铉,自然看不惯有失纲常的韩国围棋;而“绿林”出身的徐奉洙“啸聚”名人城,不啻为大逆的“瓦岗”之举。 挟“最高位”之威,“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曹薰铉替天行道,大举围攻名人城。可是曹薰铉败了,是在韩国棋界饶有兴趣的众目睽睽之下,被徐奉洙杀得人仰马翻。 曹薰铉和“辨庆” 就是多年以后,曹薰铉想起这场惨败仍会心有余悸。第6期名人战挑战五番棋的1比3失利,构成了曹薰铉棋士生涯的最重大的失败。这场失败甚至给曹薰铉的人生打下了深 深的烙印,其印迹之深,曹薰铉后来的何辉煌都无法掩盖。1973年,韩国舆论大肆宣传徐奉洙的胜利。韩国培养出的棋士,打败了日本围棋界的宠儿。的确,曹熏铉是日本围棋界的“宠儿”。在日本,出身濑越名门的曹薰铉俨然是日本围棋界的“皇太子”。无论木谷道场多么红火,但木谷道场曾被日本文坛巨匠,川端康诚 指谪为“失之棋道”,是合理主义规制下模造“训练有素”的高手,使之“艺道的风雅渐灭”。与此相比,濑越门承接棋统,位极尊崇;虽然香火并不鼎盛,但门中 桥本宇太郎、吴清源等皆是一代宗师。濑越宪作对曹薰铉青眼有加,誉为“吴清源第二”的棋才,不等木谷实收罗走抢先招之为关门弟子。濑越宪作这一打破常规的 举措惊动了日本棋界;韩国留学生进木谷道场已经成为不成文的定例。从赵南哲、河灿锡到赵治勋无一例外都进木谷道场学习。听到曹薰铉渡日的消息,木谷实做好 了迎接的准备。可是非常“意外”,隐退已久的濑越宪作热情高涨将曹薰铉截走了。以后曹薰铉常到木谷道场串门,木谷实每每用奇怪的眼神打量他。木谷实过世后 木谷夫人透露“内幕”,说木谷实生前常常为曹薰铉未能进木谷道场叹息。如果不是濑越宪作而是别的什么人,木谷实很可能到日本棋院告状了。(未完待续) (蓝烈)[详情]

新浪体育讯 | 2016年07月27日 16:02
曹薰铉旅日历尽磨难 日本棋院不承认其入段纪录
曹薰铉旅日历尽磨难 日本棋院不承认其入段纪录

  第一章 曹薰铉,1953年3月10日生于韩国全罗南道木浦市。1962年入段(9岁),1963年渡日入濑越宪作门下。1966年重获日本棋院的段 位,1970年获日本棋院《棋道》新人奖。1971年升入五段,1972年回国服兵役。1973年获第14期最高位战冠军头衔。1980年第一次荣登全冠 王(九冠王)。1984年收内弟子李昌镐。1986年第三次全冠王(十冠王)。1989年获第1届应氏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冠军,继赵治勋夺取日本“名 人”之后在韩国再次掀起围棋热。1990年被弟子李昌镐夺走最高位衔,从此在国内棋战进入全面防守时期。1993年率领韩国棋士夺取第1届真露杯三国擂台 赛冠军。1994年相继获取第5届东洋证券杯、第7届富士通杯冠军,成为世界棋坛第一位大满贯冠军。同年弟子李昌镐夺走其最后一个国内头衔大王战,从此韩 国棋坛结束长达19年的曹薰铉时代。1995年再次率领韩国棋士夺取第3届“真露杯”。同年完成对局一千胜记录。1996年第三次挂帅夺取第4届“真露 杯”。1997年获第8届东洋证券杯冠军。 曹薰铉别号“燕子”,喜欢“无心”、“玄玄”等字句。棋风凌厉快捷,攻击性极强。 以上是韩国围棋皇帝曹薰铉的基本简历。对于曹薰铉,中国棋迷始终持有强烈的第一印象:曹薰铉是作为皂衣玄骑的“超级黑马”闯进棋坛的。1989年9月在 新加坡开枰的第1届应氏杯决战第五局,执黑的曹薰铉第145手一步小尖,将聂棋圣中盘紧要的五粒白子悉数鲸吞,就这五粒白子的陨落演绎了一场人生浮沉乃至 大地的起降。中国的聂棋圣亢龙有悔,黯然伏潜;而中国围棋要赶超日本的定音锤尚未敲响之际,不得不匆匆改铉易辙去应付围棋世界忽然隆起的韩国这个新脊背。 曾几何时,中国忘记了善弈的这个韩国? 商纣覆没,箕子明夷分封朝鲜(历史的一说),跟随而去的几千能人中必有善棋者。若是,这可是元气沛然的古制围棋。不过箕子之说玄之又玄,汉四郡时期倒是 韩国围棋可作为信史的发端。《三国志·魏书》云:“汉桓、灵之末,韩濊强盛,郡县不能制,民多流入韩国”。韩在朝鲜半岛南端,秦亡时多有中国人移民此地, 继而汉人一杂然,免不了一番新的围棋景象。后来韩地起来百济国,《南北朝史》云:“百济之国,俗重骑射,兼爱墳史,而秀异者颇能属文……尤尚弈棋”。到了 唐朝,新罗国善弈之事朝野有闻。开元二十五年,唐玄宗有意派围棋能手杨季膺随同主使出访新罗,唐末德宗时期,新罗棋士朴球在唐朝宫廷出任棋待召。朴回国 时,诗人张乔写了一首《送棋待召朴球归新罗》,诗云:“海东谁敌手,归去道应孤。阙下传新诗,船中复旧图。穷荒迥日月,积水载寰区。故国多年别,桑田复在 无?” 可以与这首诗做和的,是关于高丽时期的歌谣“礼成江曲”的凄绝故事。高丽史乐志记载,中国北宋商人贺头纲在高丽国行商时,靠赌棋夺走了礼成江畔的一位美妇。美妇的丈夫后悔莫及,在礼成江边哀歌一首便是“礼成江曲”。 以上是韩国围棋的历史履历。 曹薰铉履历和韩国围棋的历史加在一起,我们才能细细品味现在“韩国围棋”这个新概念。韩国并不是横练十三太保的围棋暴发户,韩国围棋自有其源远流长的传 统。这是一种民族性使然的,内蕴于传统文化之中的围棋精神。这种精神自有她天演的方式,在历史的长河中时隐时显,融入国运的兴衰偶露峥嵘。二十世纪八十年 代,韩国人在东亚一隅创出“汉江奇迹”。经济迅速腾飞,棋运亦随着国运的强盛飙速崛起。曹薰铉是开一代风气的执领人。 我们要关注曹薰铉首先要关注他的人。曹薰铉唯一真实兑现的是他个人的一生。如果我们因循曹薰铉患得患失、跌宕迷复的人生道路殷勤走一遭,必然能得到丰厚的感性认识。这将有助于我们真实地了解曹薰铉乃至韩国围棋的里面世界。 第二章 曹薰铉9岁入段的新闻图片 人生流传,靠的是缘法。 1972年3月,19岁的曹薰铉不得不放下日本的棋业回国。当时曹薰铉情绪低迷,他看不到一种使命化作缘 法悄悄推转他的人生,他只是单独焦虑他个人的前程。对曹薰铉来说这是一次不协调的仄返动作,是人的命运剧里悬念的突变转折。国家机器的召唤具有神喻的不可 抗力,此刻的曹薰铉更像是被高空气流卷走的幼燕。爱好和平的棋士与训练有素的空军轰炸手之间有什么必然关连?曹薰铉困惑莫明。 1968 年,曹薰铉只差两局棋便可进入名人战循环圈,1970年获得了日本棋院《棋道》新人奖。这一奖木谷道场的石田芳夫早他一年获得,越治勋晚他一年获得。到了 1971年,升入五段的曹薰铉闯入了本因坊战第三次预选战,只因败给变幻大师山部俊郎九段失去了驰骋本因坊循环圈的机会。弱冠的曹薰铉虽然冲击名人、本因 坊未果,但日本棋届普遍认定这只是迟早的问题。可是,回国服兵役这一条海外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曹薰铉不能回避。金寅、尹奇铉、河灿锡等韩国棋士业已回 国,曹薰铉就要步其后尘。果然,到了1972年韩国政府的“班师令”如期颁下,曹薰铉不得不收拾行囊返回玄海滩。 大约九年前,正值国立 小学四年级的曹薰铉在秋气飒爽的十月天被送往日本。当时曹薰铉已经是韩国棋院的二段棋士,保持着颇有争议的世界最早入段纪录。六十年代,韩国围棋尚不具备 真正的职业实力及规模,取消了“巡将”排子的韩国现代围棋正处于普及阶段。大约从中古时期,朝鲜半岛流行独特的“巡将”围棋,对局时预先摆上黑白错落相间 的十六粒排子。“巡将”围棋与其说是文人冶情的逸品,不如看做是有关武将演兵的盘戏。每当中国北方骑马民族雄起,朝鲜半岛亦不免兵燹,每隔二、三百年必须 跟外族恶斗一场的韩民族自然而然在围棋上体现了力战的风格。到了近代,“巡将”围棋严重禁锢了布局的思考,相对于自由完整的现代围棋,“巡将”围棋的排子 之弊更甚于中国的座子。1937年,当时棋界的柳镇河、蔡极文等人达成了废止“巡将”围棋的决议。1945年11月,曾经在木谷道场修习过棋艺的赵南哲创 立了汉城棋院,这就是韩国现代围棋的开端。1950年,韩国正式举办入段大会,首批产生了赵南哲三段和另外13名初段,共14名职业棋士。 1962 年曹薰铉以9岁年纪在第16届入段大会上成为初段,此时韩国棋坛的最高段位是赵南哲七段。日本棋院不承认曹薰铉的入段纪录,日本坚持的“世界第一”是赵治 勋11岁入日本棋院的初段。不过赵治勋也是韩国人,总之尚处于启蒙时期的韩国现代围棋,六十年代便推出了两位超世奇才。 9岁入段的曹薰铉未必有足够的职业意识,也不可能成熟地思考关于围棋的种种“使命”。使命始终是大人们强加于有天份的儿童身上的。曹薰铉4岁显示出惊人 棋才时,他的父亲及时发现了一种“使命”。而曹薰铉在童年懵懂中“顺理成章”成为“职业棋手”时,他的才名又被远在日本的超级伯乐濑越宪作嗅到了。曹薰铉 10岁渡日,有多少是自己肯愿的呢?需要家庭呵护的孩子被“哄骗”到日本,在陌生的环境处处感到不适应。后来曹薰铉抱怨说:“说句难听的话,等于是把我扔 在那儿了。” 曹薰铉接受濑越宪作指导 被“扔”在日本的曹薰铉开始了“学徒”的生活。在濑越家门每天擦洗走廊,清扫庭院,一条可以直立的猎狗陪着他出早操。一开始,曹薰铉被日本棋院定为 四级,四年后才得以入日本棋院的初段。在日本修业的几年时光里,曹薰铉几乎忘掉了母语。他按照日本人的方式理解和参悟围棋,并随着年龄的增加,段位的提 高,一步一步融进日本围棋的道统世界里。这时候的曹薰铉一定不会怀疑日本围棋的正统地位,也不会考虑日本以外的围棋世界。 对一个人真正 构成挫折的,必然是理想的挫折。谁能说曹薰铉在这成长的九年岁月里,并没有建立以“名人”、“本因坊”为目标的人生理想呢?年少的曹薰铉视九段棋士为“富 士山上的云”,被自己将来会成为九段的遐想所颤栗,等到曹薰铉18岁那一年终于可以打败九段棋手,并且有望进入名人、本因坊等大赛的循环圈时,他所企冀的 一定是在日本棋坛加冕登顶了。1970年曹薰铉获得《棋道》新人奖,1971年升入五段,1972年突然被召回国,一切希望旋即化为泡影。 九年一轮回,曹薰铉操着脱口而出的日语茫然出现在祖国街头,油然而生被掏空的幻灭感。可是打击接踵而来,曹薰铉回国后的第127天,他的恩师濑越宪作自 杀谢世。又过了两个月,一直陪伴他度过九年在日生活的叫做“辩庆”的猎狗也死掉了。这条狗是恩师濑越宪作在曹薰铉渡日之初给他买的——这时候曹薰铉泪如泉 涌。一直坚强的曹薰铉,内心深处的一个暖点融解崩堤了。 曹薰铉的人生在这里定格,泪流满面的曹薰铉是不是被一种冥冥的力量所左右呢?一个人最致命的痛苦,莫过于在迷途中奋斗。19岁的曹薰铉为了成为将来的“曹薰铉”还要付出多少代价呢? 注:此篇是1999年出版的《四大天王-曹薰铉对局集》的序。 (蓝烈)[详情]

新浪体育讯 | 2016年07月27日 15:31
韩国现代围棋史13 围棋的认同最终转向体育
韩国现代围棋史13 围棋的认同最终转向体育

  2、70年代确立棋士身份的认同 1974年,韩国棋坛发生了所谓“棋士哗变”事件,起因是韩国棋院的行政部门侵吞对局费,棋士们为此群起而哗变,另组了“大韩棋院”。这一事件一直闹到1976年12月才得以解决,韩国棋院接受了棋士们的要求,“大韩棋院”与韩国棋院合并。从这时候起,韩国棋院从制度上保障了棋士们参与到行政事务的权利,即事务理事制度。 通过这次“哗变”事件,棋士们对自己的职业逐渐确立了身份认同。而且“棋士哗变”事件受到社会的关注,还起到了积极宣传围棋的效果。事件风停波止后忽如涌出多项业余比赛,就是其明证。而且“事件”还提高了应予棋士经济待遇的社会认识。 因为棋士也是人,所以权利欲、性欲、食欲等自我实现、自我满足的欲求同样也很大。所以,棋士的身份认同始终有进步和反省的余地。即使过渡到80年代,棋士身份认同的现实环境和棋士本身自我意识的态度,仍有所欠缺。 “随着KBS电视台创办新的比赛,目前棋战数已经达到了十个。相比我刚展开棋士生涯时堪堪两个棋战,现在的舞台真是宽阔了许多。但我亦需要自省自戒,因为棋士不能只单纯做‘棋谱生产者’。因为围棋和其他竞技不同,其根本在于艺道。”(金寅。《围棋》月刊 1980.2) 3、80年代棋士身份认同的觉悟得到提高 进入80年代,随着棋战扩大预算规模,棋士们的经济条件大幅得到了改善。适时大宇集团总裁金宇中任韩国棋院总裁,徐廷觉任韩国棋院理事会理事长,致力于改善棋士们的经济待遇。其主要举措是在业余棋界办“会员制”以期增加棋迷厚度,同时推进棋士的企业就职。遗憾的是这两个制度都未能坚持很长时间(“业余会员制”只办了几年,企业就职则部分持续到了1997年金融危机前)。不过,这两个制度在社会上都起到了积极的效果,人们比以往更加肯定地看待职业棋士了。 1985年韩国棋院引进院生制度时,报名的学棋少年达到了25名,其中就有李昌镐,这就是社会认知转变为积极的证明。总之,社会认识的转变和经济条件的改善,提高了棋士的身份认同,进而带来了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充足的后备力量。 4、2000年代,围棋的认同向体育转变 棋士们的职业认同,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相对处于稳定。但是1997年的金融危机,对围棋的发展也带了消极的影响,尤其棋士们的活动领域,未能进一步扩展到棋战之外。 (表1)棋士数和棋战数的对比(按年代区分) 相比1984年,2001年棋士数虽然增加了两倍,但棋战数相差不多。如果除去新锐棋战,基本仿佛。如果以棋战数做标准,棋士的供给显然过盈。 90年代初,围棋道场和围棋教室成为了职业棋士涉足的新领域,但扩散有限。尤其面对广阔的社会阶层,无论是世代间、还是职业间的交流仍显欠缺。80年代中期以后,韩国职业棋士的整体实力急遽提高,这固然提高了棋士们的职业自豪感,但相应的经济上的报酬仍不到位,所以无法进一步充实职业认同。 2000年代初,促进围棋体育化的背景就是经济上的不稳定导致的职业认同的不稳定。随着围棋道场、学校的活跃,更多的少年志向于围棋,围棋界希望通过体育化给予他们学业上的支持(体育特长项目),这亦成为了围棋体育化的主要原因之一。2002年围棋被认可为体育团体、2007年围棋成为全运会示范项目,韩国围棋的体育化基本获得了成功。 但是,棋士们的身份认同再次被动摇,是因为围棋的本质并不符合体育。体育化无视围棋“艺”的层面,个性泯灭于团体。这又导致了快棋的泛滥,同时不同年龄段的棋士们适应“体育化”的程度也不同,进而带来了认同的混乱。 原著:文容直  蓝烈编译[详情]

新浪体育讯 | 2016年07月15日 08:07
韩国现代围棋史12 棋士身份认同的确立过程
韩国现代围棋史12 棋士身份认同的确立过程

  2、棋士身份认同的确立过程 那么,韩国职业棋士的身份认同大致是什么时候确立的呢?应该是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间。1981年,韩国棋界因适用围棋的法律从“演出法”转换到“文化艺术振兴法”(相关艺术创作活动)而开怀,主管部门也从文公部(文化公报部)演出课改换到了文化课。 当时,韩国棋界已知晓中国把棋类组织划归体育部门管理,而韩国是尚无意把围棋看做是体育。以下考察韩国不同时代的重要现象。 二十世纪60年代-划分职业和业余,确立职业棋士制度 1964年规范职业制度的过程中,部分职业棋手转向了业余,大抵这些棋手无意把围棋视作这辈子营生的手段。洪钟贤当时转向了业余(译注:五年后重新参加定段赛,再次成为职业棋手),段位从大写的四段改为4段。1965年《棋苑》杂志5月刊登载的棋谱,姜哲民二段和洪钟贤4段的对局洪钟贤执黑先行,但黑棋依然贴5目。 图2(业余先行,贴5目) 事实上,当时先有“业余”的称呼,后来才给棋手加上“职业”二字。尽管“职业”,但“身份认同”远未建立起来。(1965年《棋苑》主办业余职业对抗赛 黑 洪钟贤4段 白 姜哲民二段) 黑1是好手。如果走a位,白棋走b位,黑棋右边会变窄。 图2-1(黑3以后的次序) 图3(顶尖“业余”的实力) “白1、3是最为贤明的下法。”令人吃惊的是,当时的棋谱解说居然没有黑2是恶手的理解。现在,即使是业余棋手也不会轻易走黑2,是因为黑2后白棋如果打入右上角,白1、黑2的交换黑棋明显亏,这个道理现在基本成为了常识。仅看这个棋谱,就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真实实力和棋理的理解水平。黑2应走A或B位。(1967年《围棋世界》 职业新锐和业余对抗赛第3局 黑 廉赞洙初段) 后来的时代,其见识和眼光总会比过去的时代要高,在这一点上无论哪个时代、哪个领域都不会有例外。即使用60年代的眼光来看,赵南哲先生说:朝鲜时代末期的国手们其水平不过是业余。 60年代到70年代初,职业棋士们的“职业认同”还很脆弱。这一点首先从态度上被体现出来。第3届韩日职业棋士交流战结束后,名人战观战记者留下了如下的文字。(《围棋》1972.2月刊) “日本棋士来到韩国后的临战姿态、日常作为,韩国棋士们与之相较一概是散漫的个人主义,或者是游玩的态度。而比赛的状况,不必个别针砭,一言以蔽之全员缺乏斗志,韧劲不足。而坐姿本身,就显得被不安笼罩着,很危险。” 韩日职业交流战的成绩,1969年2胜7负、1970年1胜8负、1971年1胜8负,韩国棋士无法与之匹敌,所以谈不上姿态,意气也是消沉。对于当时的状态,诸如此类的分析和批判有很多,而问题不仅仅是出在态度上。当时,赵南哲先生呼吁“职业棋士”也是职业人士(《围棋》1972.5月刊)。 “那些爱好围棋的社会人士,似乎并不把职业棋士当做是职业人。接受指导后,也就是请一顿饭了事。” 作为职业棋士的自豪感,只有经济上有保障时才能得到维持。60年代初“职业棋士”作为新的职业业种迈出第一步时,可以想象很难避免经济上的困窘。下面不妨欣赏赵南哲先生的一局棋,此局如实投影着赵南哲先生对待围棋的态度和作为职业棋士的自豪感。 图4(毕一生所学的对局,久违二十年的大胜负) (1963年日本棋院 白 藤泽秀行名人 先 赵南哲七段) “我手摸棋子已有四十四载,心中思绪万端。其一,此局是测试我真实实力的绝好机会。其二是我全力投入围棋普及,借此局可以判断我所传授是否正道?其三是可以为国内棋迷解惑,韩国棋士的段位是否弱于日本棋手? 序盘我采用二连星布局,是为了强调‘我是韩国人’的主体意识,所以下了星位的布局。”(《围棋》 1975.2月刊) 对白1,黑2脱先右下立柱很大,之后黑6镇也痛快。 图4-1 接图4的实战进行,终局黑盘面4目胜。 (未完待续) 原著:文容直   蓝烈编译  [详情]

新浪体育讯 | 2016年07月05日 01:37
韩国围棋现代史11 棋士的身份认同是发展基础
韩国围棋现代史11 棋士的身份认同是发展基础

  韩国现代围棋史-棋士的身份认同 围棋发展的基础 1、棋士的身份认同,并非是个人的问题 新领域的开拓者,大体上命运多舛。好在他们的人生,会以多种方式留存下来。或作为历史意识,或作为一种梦想,围棋亦然。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认同”(身份认同,identity)的问题。韩国现代围棋初创期的棋士们,是如何对待围棋的?这即关乎棋士们的自我认同,也关乎对围棋的认同。当这些“认同”被社会所认识时,围棋的价值方能形成。 围棋被赋予了价值,棋士们的“自我认同”才可以形成。反过来说,棋士们只有认同了自我身份,才能向社会索取相应的价值。至于这种索取能不能被接受,是其次的问题。 1964年,韩国围棋职业和业余正式划清界限时,棋士们是如何认同自我的身份的呢?亦或2010年代的今天,棋士们是如何定义自己的“认同性”的?“棋士认同”的变迁过程,和社会价值的变迁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必须究问“认同”的问题。 在60年代,韩国围棋自我标榜是“技艺”,但是2000年初韩国围棋的“认同”转向了体育,但十多年过去,围棋亦然在“技艺”和“体育”的认同间摇摆不定。这种现实很容易让棋士们产生混乱,或者混乱的现实中棋手如果无法定位自己,就很容易迷失方向。 身份的“认同”,可以告诉一个人“我是谁”。没有象征意义的自我,人名和“我”如何能成为一个呢?其实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不是只会带来存在的荒谬感。适当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身份的认同,是人生所必须。尤其职业身份的认同,会提供健全人生的力量。 身份的认同是重要的衡量标准。首先“身份认同”本身是自我存在的确证,同时也能说明一个人的职业和人生的健全性。回顾起来,在60年代职业棋手们因“身份认同”的问题有过很多的苦恼。不妨看看郑昌铉六段是苦恼过什么。(《围棋》杂志 1972.9月刊) 问:我觉得棋手们过分依赖新闻棋战。如论是职业活动,还是收入方面。 郑昌铉:的确如此。日本棋士们,他们作为“职业”的身份已经得到确立,所以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经济地位都相对很高。 问:对此你有什么特别的想法或者计划吗? 郑昌铉:我首先痛彻地感到,社会上立不起职业棋士的姿态。 立不起“姿态”?也就是现实的环境诸多条件不成熟,无法确立“作为棋士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这种足以让棋士自豪的“身份认同”。棋士确立“身份认同”的过程中,社会的道德准则会起关键的作用。不妨听一听当时徐能旭七段的陈述。(《围棋》杂志 1984.1月刊) “当时我还小,还很难明辨是非,就有人提议我去‘下盘棋’。这个所谓的‘棋’,就是赌棋。赌棋界知道我生活困难,就派人打探我了。当时我苦无收入,很想试一试。但是作为职业棋士该不该下赌棋,我内心很是彷徨,我就一天两天的,一直推延,定夺不下来。 这时,通过下棋认识的任常植兄从釜山上京了,当时他是业余强1级(业六)水准。他听了我的苦衷,叮咛我千万不要下赌棋,然后经济上给了我很多帮助。” 徐能旭的确有过一段艰难的时节。他在生活遇困的时期,1972年秋定段,成为了职业棋士。一旦社会意义的制度形成,即职业棋士制度,就会被要求符合其制度的道德准则和态度。以下欣赏“盘上孙悟空”徐能旭的才能。(译注,徐能旭在韩国棋院下练习棋,一度把全盛期的李昌镐打压至让四子。徐能旭的才能,相当于日本山部俊郎,棋才足以傲世,但天生不是胜负师。) 图1(大闹天宫,搅浑寰宇) 1984年第19期王位战循环圈 白 金寅九段 黑 徐能旭七段 徐能旭的棋,实在很难讲解。他的棋感卓然超群,算路又超快,所以很难跟紧他的思路。实战黑棋1深深打入,接着黑3拆得过宽,下一步黑5又紧紧贴住。 图1-1(黑5以下次序) (未完待续) (原著文容直 蓝烈编译)[详情]

新浪体育讯 | 2016年07月02日 10:37
韩国围棋现代史10:报纸和期刊令围棋人口爆发
韩国围棋现代史10:报纸和期刊令围棋人口爆发

  韩国现代围棋史-大众围棋观的转变和提高 1945年解放后,韩国围棋人口不过两三千人。为什么如此少呢?围棋本来是有闲阶级和知识分子的专享之物,韩国围棋人口从这个底子出发,70年代达到100万,80年代末已估算为500万,增长速度实在让人惊异。围棋人口的爆炸性增长,有其客观上的要因,而主观上也不是一蹴而就,即仅靠一时的努力不可能促了现在的这个成就。 游戏的“无用之用”,即内在于围棋本质的,技和艺相调和,对人格修养有助益的“有用性”如果不符合20世纪现代社会,围棋不可能得到扩散和增长。 但是,归根结底,还需要一代一代人为此作出努力。赵南哲先生及他的同仁棋士们,是如何把大众对围棋的偏见扳回来的呢?即不再把围棋视作不入流的“杂技”类,而是看做“有用”的游戏? 1967年《棋界》杂志10月刊,赵南哲先生撰写了标题为《未来新的夙愿》的刊首语。赵南哲先生文中说:“8.15解放至今的二十余年时间里,围棋人口爆炸性增长三百倍,达到今天的百万数,形成为一个大集团。(中略)关于进一步普及的问题,我们暂且交给自然的发展(中略)。。。首先我们务必要培养出名副其实的围棋‘名人’。其次,普通棋迷的围棋观,或如对围棋的再认识,总之有必要树立精神层面的新气象。” 即赵南哲先生把改变大众围棋观的重要性,等同于培养“名人”。赵南哲先生深刻地,如果不改变大众对围棋的认识,围棋很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当时传播围棋最大的障碍在于,无法准确向大众说明“围棋是什么”。但是如果没有给出答案的正确的主体和渠道,任何努力都是做无用功。 赵南哲先生首先明确了能给出答案的主体,即职业棋士。1964年,韩国围棋正式划分职业和业余,开启了职业棋士制度。即由职业棋士来规范围棋观、围棋态度,揭示的围棋本质属性。而渠道,选择了报纸。即把棋谱和围棋故事刊登在报纸上。 韩国的报纸,50年代起偶尔刊登围棋,而60年代大部分报纸都开辟了,哪怕是豆腐块大小的围棋栏。围棋作为“技和艺”,从“雅舍”走出刊登在报纸时,方被大众接受为“积极”的。报纸成为了无可比拟的,改变大众围棋认识的最有效的工具。报纸,本身就是被大众认可的,积极的载体。即大众认可报纸为共同体的信息源,具有权威和正当的属性。而围棋登载在报纸,就具有了公共性的价值,进而被认可为是“积极的”。 1967年《棋界》8月刊,登载了“韩国棋坛,前途光明”的座谈会内容。与会者都相当具体地谈到了报纸所具有的力量。 权熙哲(汉文学家,韩名人战观战记者):“大田的《中都日报》也在刊登‘妙手解题’,而寄稿答题的人还喜欢参与别的栏目的话题,使得‘围棋专栏’越来越重要了。” 赵南史(韩著名剧作家):“的确如此,围棋栏给予读者参与报纸内容制作的认识。不是被动读邮递员投来的报纸,而是希望良好互动,交换意见,所以围棋在报纸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了。现在,一天不刊登围棋,总觉得报纸缺了点什么。” 崔相斗(财界人士):“韩国棋手参加日本东京的国际业余比赛获奖归来后,金成洙先生就在宅邸开欢迎会设宴款待,这也说明对围棋的认识正在改变。” 总之,报纸提供了读者和围棋交感的平台。这种“神交”甚至产生了比具体面对棋盘更好的效果。报纸作为公共权威向大众推荐围棋,而读者答以和报纸互动。同时,报纸刊登围棋又提高了职业棋士的身份属性。社会的认识,就是公众、大众对少数群体的积极或否定的认识。“以围棋为业的人”,社会对少数“职业棋士”的认识,其改变的程度恰如受报纸影响的程度。 在报纸影响力的基础上,围棋专业杂志的创刊,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65年创刊的《棋苑》,后更名为《棋界》,现叫做《围棋》的杂志,向大众传播“专业的围棋世界的存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文字传达“天意”,祖先的教导,而上古的口传最终锲刻于岩石,文字的权威性相当于天。报纸和月刊《围棋》,刻画了围棋世界的正统性。而职业棋士们以身作则,向大众示范围棋。60年代末,韩国棋坛的新闻棋战达到了七个,《围棋》杂志的发行量,也增加了两倍。 大众的认识,实际就是“偏见的动员体系”(the mobilization of bias)。大众的意见,始终在变化,只要认识加深了,就会发生变化。70年代中期,赵治勋在日本的活跃当然是通过报纸和杂志被大众家喻户晓。围棋的社会价值,随大众认识的转变而提高,又迅速传播开来。(未完待续) (原著文容直 蓝烈编译)[详情]

新浪体育讯 | 2016年06月24日 06:30
韩国围棋现代史9:围棋的技和艺是否相悖?
韩国围棋现代史9:围棋的技和艺是否相悖?

  新浪棋牌原创内容 谢绝转载 韩国现代围棋史-围棋的技和艺是否相悖? 围棋是什么?渡日留学的曹薰铉暂时回国,和赵南哲八段(当时)登首尔南山眺望。当时赵南哲已把“韩国第一人”之位让给了金寅,不知此刻赵南哲是否意识到曹薰铉将统治棋坛? 1、作为游戏的围棋,有积极的正能量 围棋是什么?古今太多人问过这个问题。既然有问,自然有回答,有肯定和否定,但无人苦于辨正纠错。古往今来的那些名人们,闲暇之时随口一偈,也没有做过深入的研究,只是泛泛类比,不脱常识的理解范围。所谓古今,大体上就是这个意思。 但现在不同,对围棋有了不同于过去的诠释,这不是因为围棋本身出现了什么变化,而是“我们”,或者世界和已往不同了。据2008年盖勒普调查,人们认为围棋比其他游戏优秀的理由在于,对修身养性和头脑开发有益,这在50年前的六十年代几乎是不可想象。当时赵南哲先生被看做是聚众赌博的头目。 认识的变化,是如何产生的呢?如果只论围棋,首先人们的游戏观发生了变化。其次是围棋的先驱们坚持不懈树立正确的围棋观。先说游戏观,过去五十年人们广泛接受游戏的“无用之用”这个观点。如我们下围棋的时候,不会做其他任何事情,只是为下而下。消费时间和精力,不事生产性的活动,围棋就是“隔离现实”的智慧游戏。而焦点就在于此,与现实隔离的的游戏的价值,这也是围棋的价值所在。 如果围棋是现实性的游戏,就无人会投入到围棋中去。即陈腐,有无乐趣。因为通过围棋可以暂时脱离现实,我们才感到愉悦,乐于参与进去。围棋能传承至今的原因,也在于此。 人生的地平线需要不断地拓宽,并加以新的注解。如果人生只被一个价值标准所评价,那么人生还没展开就等于已结束,因为答案预先给定了。历史上也有很多相似的例子,比如意识形态很强的社会,如果国家只设定了一个价值观,那么所有人都会被从属进去。 但游戏否定这种从属。所有游戏的属性就是自由和想象力。游戏让人脱离自己的人生感受到超现实的秩序,在游戏世界里,矛盾和冲突也可以和谐地融合到一起。如运气、实力和才能虽然在游戏里也会带来不平等,但人们乐意接受游戏中的这种不平等,并积极肯定它。正因为是积极的,我们才感到愉悦和平静,可以从压抑和束缚中解脱出来,释放出生命力。即从我们的内在萌生积极的正能量。 韩国围棋景气的一幕。就等裁判长宣布开赛,然后敲棋如冰雹倾泻。 2、围棋是什么?技和艺调和的世界 围棋最终是自己一个人在下,哪怕对面坐着人,所思所想都是自己的。时间流逝过去,你依然沉湎于此。围棋的序盘,强调的是“艺”的层面。不妨想一想秀哉或者吴清源的序盘,或者你的序盘。布局起手,你心里想的是什么具体的招式吗?还是模糊混沌中沉浸于不可名状的思绪之中?这种面对空枰的,哪怕是片刻的混沌感,就是围棋序盘的核心。序盘的模糊性,我们只能意会而无法言说,是一种忘言的境界。 图1(序盘发于肺腑) 白 小林觉九段黑 武宫正树九段(1989年日本第36届NHK杯决赛) 小林觉九段尽可能拓宽棋盘,白1至白5,是职业棋手轻易不会走的手法。或者说,这种走法太过正直。但是,围棋的本性只有和人的个性相结合时才能显现出来。这局棋小林觉九段可能深深吸一口气,尽可能更宽广地拥抱围棋。 面对空枰的片刻的混沌感,然后等待一个感性的东西,以具象从中迸发出来。我们就是以这种方式在序盘写照自我,如艺术家的创作。这就是围棋的艺之所在。而且,我们的肢体语言也会融入到棋局之中。 图2(用肢体语言表达棋局) 19世纪末,日本围棋名人的棋局中出现的一幕,黑1粘犯了大失误。这种失误落子后立刻能察觉到,但悔之晚矣,执黑的一方必然懊悔而扭过头去。因为接下来的变化图,感受如同身体遭受打击。先看棋局上边,白2点入急所,黑▲子是否像膝关节遭击打的跪姿?这种被击打的感觉身体能感受到,而肢体语言表露的是人类最真实的情感。 变化图 继实战白2,变化图至白10黑棋已崩。 如果你扳“二子头”或者被扳“二子头”,首先会产生体感。“二子头必扳”的围棋格言,实际是对肢体语言的描绘,描绘的是痛感。即使是需要用理论阐述之处,我们也会试图用最直观的肢体语言来表达。 如果技和艺达到臻境,东亚的精神史就会解释为人格的完善。庄子的《庖丁篇》,把屠夫久经岁月练就的手艺,定义为精神境界的完善。即人生只能通过陶冶来完善,人生通过实践才能拾阶而上更高的层次和境界。这一点不仅是东亚的智慧,西方的哲学也在追求。 (原著文容直 蓝烈编译)[详情]

新浪体育讯 | 2016年06月17日 08:59
韩国现代围棋史14 业余围棋制度的确立和棋士认同
韩国现代围棋史14 业余围棋制度的确立和棋士认同

  3、业余围棋制度的确立和棋士认同的关系 棋士认同性的进一步提高,得益于业余级别制度的创立和发展,而且受益的程度很大。业余和职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业余的认同越明确,职业的认同越会彰显,反之亦然。 在70年代中期以后,很多业余比赛得到创办,以下看这篇《如星火燎原的业余棋界》的报道。(《围棋》 1978.5月刊) “前年末韩国分裂的棋界得到合并后(译注:“棋士哗变”后创立的“大韩棋院”与韩国棋院重新合并),业余棋界开始散发出活力,以去年首届业余十杰战为契机,多项业余棋战如雨后春笋得到创办或者复活。即韩国棋坛刮起了业余棋战之风潮。(中略)现在,韩国棋坛可以经得起任何风浪。业余棋界的隆盛发展开启了韩国棋界的无限的可能性。” 业余比赛为什么如此重要呢?因为这些比赛会赋予业余棋手认同的意义。业余棋手参与围棋活动,会扩散“围棋是什么”这一本质属性的认同,相应提高围棋的社会认识水准。可以说业余是职业的镜子,反之职业是代表围棋的本相。没有镜子的鉴照,就不会有自我意识。 70年代中期以后全国性的业余比赛蔚然成风的根基在于,之前已确立了业余棋手的级别制度。以下表2、表3可以证明韩国业余级别制度的发展过程。 表2 业余段位发证数 表3 月刊《围棋》级别认证考试制度发放的业余段级数 看表3,会有这样的疑问,80年代中期以后韩国围棋界的发展是否进入了停滞期,或者开始暴露潜藏的危机?而且还可以推论,韩国围棋人口的增长,在80年代中期达到了其最大值。 而这个表格还可以说明职业棋士身份认同的不安感。90年代中期以后,“段位无用论”逐渐抬头,且没过多久就废除了升段大赛。但是,棋士的身份认同和职业段位的价值,始终存在着齿轮咬合的关系,段位制度的空转,也会带来棋士认同的动摇。从表4可以看出,从90年代中期开始,段位的权威正在被削弱。作为参考,1982年日本的职业棋士人数为386名,其中九段有63名。 表4 职业棋手总数和九段总数 大抵从1988年起,韩国三段、四段的战绩开始超越九段,而90年代初随着九段人数的增加,其整体的价值和意义也在褪色。职业段位价值的下跌,相应也拉低了业余段位的价值。表3、表4所表明的80年代中期业余级别证书发放量的下跌趋势,和职业段位价值的降低基本吻合。 国内棋战数尚未增加的状况下,忽然刮起世界大赛之风,这种趋势其实并没有改善大部分棋手的经济条件。 4、总结韩国棋士确立身份认同的过程及面临的危机 在韩国围棋不被看做赌博类娱乐,而是视为健全游戏的根源之一就是职业棋士制度的建立和革新。这也是韩国现代围棋的开拓者赵南哲先生不朽的功勋所在。事实上,围棋职业观的确立和社会认知的提高是相互支撑着走到了现在。 棋士的职业认同尚不明确的60~70年代,建立职业观并付诸实践对棋士们来说是相当艰难的一个历程,但恰恰是在那个时期,韩国棋士们在逆境中确立了身份认同,并成为了韩国围棋成长的根本的推动力。首先,围棋在韩国一直难以摆脱朝鲜时代末期的国手们耽于安乐的那种印象,但是棋士身份认同确立的过程中,消除掉了“射幸”类赌技的的社会消极的认识。 第二是职业棋士制度的确立,使之正确的围棋观得以树立,成为了形成“围棋是什么”的社会认识并迅速扩散的要因。实际上,社会对围棋的肯定的认识,即等于是对围棋职业人的肯定。 如果总结职业棋士身份认同确立的时期,其时间点是“棋士哗变”之后。而职业认同的提高是得益于80年代社会经济的景气和增长,以及天才棋手们的活跃所带来的围棋形象和社会好感度的提高。而决不能忽略的是日本围棋以及赵治勋在日本的活跃,对韩国棋士身份认同的确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因赵治勋的活跃,韩国国民对围棋的关注大幅提高,在此过程中日本对围棋的认识被介绍到韩国,而这些信息又积极改变了韩国社会对围棋的认识。 而韩国棋士职业认同的提高,80年代中期达到了顶点。同时,韩国围棋的发展也就在80年代中期步入了停滞期。业余级别体系不再有价值,职业棋手增多,但是经济待遇无法提供相应的支持,棋战数失衡,而且不再增加。 还有一点就是,棋士的身份认同,不能单纯只靠职业自豪感,这实际是和收入和社会认识密切相关,而且基础是业余围棋的制度化水准。业余围棋制度的完善意味着职业和业余的连带性进一步提高,这相应会提高职业棋士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 韩国业余棋迷对待职业棋士的态度不如日本,导致韩国职业棋士的身份认同相对稍显不稳,这虽然遗憾,但现实终归是现实。 原著:文容直  蓝烈编译[详情]

命运之星闪耀的黎明 曹薰铉悄悄策马应氏杯战场
命运之星闪耀的黎明 曹薰铉悄悄策马应氏杯战场

  1986年曹薰铉三次荣登全冠王,是曹薰铉国内棋战生涯的最后一个颠峰。从1988年起,一批新锐棋士比肩涌出,曹薰铉有些力不从心,疲于应付了。这并不等于说曹薰铉正在走下坡路,而是辛勤劳作十六年的田野开始灌浆,一望无际的金色麦浪正在蔚起。1988年,富士通杯和应氏杯相继出台,全面拉开了“世界棋战”的序幕。韩国棋手在富士通杯的第一轮比赛中全部落马,刀法尚不纯熟。也许韩国围棋就需要一个英雄主义的壮举,大斧凿出豁然洞开的泻口,让韩民族满溢的才情洪水般肆荡围棋的宇宙。富士通杯全面失利以后,曹薰铉单独担起了英雄的职责,在命运之星闪耀的黎明悄悄策马应氏杯战场。 也许是富士通杯的失利起了消极的作用,韩国被应氏杯主办方面安排在“下席”,只得到区区两个参赛名额。其中一个名额分摊给韩国国籍的赵治勋,事实上只有曹薰铉一人代表韩国围棋参赛。在应氏杯战场,曹薰铉将与阔别十六年的木谷门高手们较一较锋芒。1972年曹薰铉不得不放弃日本的棋业时,木谷道场的一批与他同时代的棋手得到稳步成长。加藤正夫、石田芳夫、武宫正树、小林光一、赵治勋等人一统日本棋坛,树立了木谷门超一流的风范。曹薰铉在富士通杯的第一轮比赛中,执白输给小林光一五目半。小林光一比曹薰铉早一年出生,但比曹薰铉晚一年入段,在日本入段十六年后小林光一在棋盘上与曹薰铉对垒时,俨然是集棋圣、名人于一身的日本围棋第一人。曹薰铉自然不会轻易向小林光一低头,应氏杯为曹薰铉提供了报富士通杯一箭之仇的机会。在应氏杯第三轮,前两轮轻取两位台湾棋手的曹薰铉再次与小林光一对垒,这一回命运女神坚决站在曹薰铉这一边,身负使命的曹薰铉终于闯进了应氏杯四强战。曹薰铉的半决赛对手是“二枚腰”林海峰九段。曹薰铉与林海峰颇有渊缘,1968年二段的曹薰铉曾在清峰会成立开幕式上与林海峰本因坊下过纪念快棋。执白的林海峰礼让曹薰铉四目,曹薰铉就赢了这礼让的四目。二十年后曹薰铉再遇林海峰,是以两盘胜局报答了当年的提携。这样曹薰铉终于在华山之颠亮剑,且看何方高手与之交锋了。 首届应氏杯决赛 在另一个战阵上,中国的聂卫平棋圣同样担负起振兴中国围棋的使命。围棋发源于中国,是中国的哲学态度自然推衍出围棋的原则。随着中国封建社会土气的式微,盛唐已经遥不可及,中国围棋的命运如同中国玉器的命运;中国玉器唐以后虽然刻缕纷繁,越雕越精,但已经很难再写前三千年中国古玉的精神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棋手以赶超日本为目标倾注了几十年的心血。1964年陈祖德首次战胜日本九段棋手,继而聂卫平在日本刮起了强劲的聂旋风。从1984年起,聂卫平通过三届擂台赛的拼搏,连克日本超一流阵营,大大鼓舞了中国围棋的士气。 到了1988年,至少聂棋圣可以做到赶超日本超一流棋士。在第一届富士通杯比赛上,聂棋圣闯入半决赛可惜败给林海峰九段屈居季军。应氏杯的筹办主要就为了给中国围棋加油,为聂棋圣加油。聂棋圣如果拿下应氏杯,就可以为中国围棋赶超日本的努力塑下一个胜利的丰碑,同时聂棋圣可以步入辉煌的不朽。可是,中国围棋一味注重日本,忽略另一个一衣带水的国度同样在做着一番努力。当1989年4月聂棋圣与曹薰铉在应氏杯决赛场对垒时,善于隐忍的中国棋迷很可能立刻感到某种不妙。棋局反复到1989年9月,聂棋圣第144手一记痛撼的“昏招”付诸东流卅年期盼时,中国棋迷大概只能靠苦笑来排解郁闷的心情。 1989年韩国围棋开镰收割的年景。沿着曹薰铉十六年的耕耘应氏杯结束,我们必然能对曹薰铉以及韩国围棋产生充分的感性认识。第1届应氏杯以后的韩国围棋景象棋迷们有目共睹。骤然崛起的韩国围棋板块开启一幕英雄史诗。讫今为止的三届应氏杯皆由韩国人所得,韩国棋坛的四大天王甚至是世界棋坛的四大天王。在日本,韩国人赵治勋再次捧得三大冠。 一种缘法,现在可以理解曹薰铉应召回国的意义了。使命与缘份相融合,不仅曹薰铉个人取得成就,同时也使韩国围棋走到了今天的辉煌。 (蓝烈)[详情]

曹薰铉和徐奉洙刀耕火种十六年 赵治勋在日本崛起
曹薰铉和徐奉洙刀耕火种十六年 赵治勋在日本崛起

  曹薰铉回国后不久, 84岁高龄的濑越宪作自杀了。曹薰铉的突然折返,多少对濑越老人造成了挫折。濑越老人75岁敢于收弟子,这里必然包含着濑越宪作对棋的信念的倾注。老龄的濑越宪作其实并不能具体教会曹薰铉什么。如果曹薰铉得以进木谷道场,那么曹薰铉的棋力将增进得更快。濑越宪作肯定从曹薰铉身上看到了当年他从吴清源身上看到的东西。这在于吴清源是中国的围棋精神与传统;在于曹薰铉是韩国围棋精神与传统。濑越宪作很自信他能启发这种精神与传统,同时将日本民族几百年来冶炼围棋的“道”的执着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悄悄传授给两位外族弟子。 濑越宪作很可能认为曹薰铉只有在日本才能完成他本应该完成的棋业。濑越宪作的自杀多少表明了这个态度。濑越宪作虽然明达,但他看不到曹薰铉身上更深远的“业力”,曹薰铉注定要被一种缘法载回祖国,与韩民族具体的围棋融合在一起。濑越宪作事实上也未能看到,他的弟子被韩国土生土长的徐奉洙杀得大败。 第6期名人战的失利后,曹薰铉经历了痛苦的脱胎换骨的过程。无论曹薰铉怎么矫饰,他一直是作为“外来人”下棋的。曹薰铉做不到与韩国棋手融到一块儿,用日本的眼光审视和挑剔韩国围棋,败给徐奉洙意味着曹薰铉心目中的日本神话坍塌了。曹薰铉虽然比徐奉洙晚生一个多月,但是他的棋龄远比徐奉洙长。而且,曹薰铉在围棋上的种种机遇和所受到的正规训练,徐奉洙根本无法与之相比。曹薰铉不相信他的天资不如徐奉洙。那么,徐奉洙是靠什么样的一种方法,将自己的棋艺提高到这个地步的?也许靠的是自悟? 曹薰铉试图自我辩解,至少曹薰铉不能带着败迹和耻辱半途逃回日本。曹薰铉必须证明留学日本的意义高于在本国下棋。曹薰铉留了下来。在他的眼前,不曾犁翻过的韩国围棋丰厚的土壤开始展现无穷的魅力,这是曹薰铉不曾深谙的、充满原创气息的新天地。围棋原本可以这么下:翩然游刃于若明若晦的消息盈虚间,自由感受模糊混沌之中抱残守缺的秩序。曹薰铉埋头垦植韩国围棋的莽原,他与徐奉洙一道刀耕火种,寂寞经营十六年后才能指望的粮食,从1977年开始,曹薰铉个人的收成满囤满仓,1980年便第一次荣登全冠王。也许这时候的曹薰铉完全站在了徐奉洙的上风,但徐奉洙始终在颗粒无收的年景里顽强地熬过了冬天。每复春风一度,掠过荒火的田野里,炭黑与土黄间乡愁般隐隐染绿的必然是枯荣不死的“野生草”徐奉洙。抛开曹薰铉与徐奉洙的个人思想,在超越胜负的领域里,曹徐两人以他们的孤独演绎韩国围棋。整整十六年韩国棋坛保持了曹徐体制。这倒像是酣睡的十六年,曹徐两人相互印证中碰撞出的火花渐渐烧出了曙色。 曹薰铉与赵治勋 对于曹薰铉,这十六年的锻造也带来了十六年的煎熬。1975年底,从日本传来赵治勋获得专业十杰战冠军的消息。1962年、1963年赵治勋和曹薰铉先后渡日。赵治勋的年龄小曹薰铉三岁。就这三年的差别给赵治勋带来了截然不同的缘法。赵治勋到了适役年龄,被韩国政府的一张特惠令解脱了。此后赵治勋更是步步辉煌,1976年王座、1979年“小棋圣”、1980年名人、1981年本因坊、1982年十段、1983年棋圣,集四大冠于一身赫赫然是日本乃至世界第一人。1980年赵治勋夺取“名人”后凯旋,成了韩国民族英雄。衣锦还乡的赵治勋以日本第一人的身份,与韩国第一人曹薰铉下了两局纪念棋。曹薰铉“理所当然”输掉了这两局败局。尽管赵治勋是韩国人,但赵治勋代表日本围棋下赢了韩国围棋。后来曹薰铉整整等了十年才得以在韩日之间的一场快棋赛赢回了一局。这一次韩国舆论宣扬曹薰铉的胜利,如同1973年宣扬徐奉洙的胜利一般。 人生最难是断惑。赵治勋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对曹薰铉构成挫折。在挫折的代偿情绪里,曹薰铉一定是将赵治勋的成就当做了自己的成就。假如能得以继续留在日本……,可是没有比较的基点,人生并不能进行彩排,去选择最中意的一种。人只是在不断的丧失中获取唯一属于他的东西。而丧失掉的或然性并不就此罢休,而是化作虚幻的曹薰铉在日本棋坛驰骋——棋圣、名人、本因坊……如何断惑?1980年末,曹薰铉离不惑之年尚有十余年,曹薰铉必须在难以判定价值的内心动荡中黑沉沉地苦熬下去。不过,此时的曹薰铉已经与韩国围棋紧密结合,他的崛起之日,必将是韩国围棋成就之时。 第四章 1980年5月4日,曹薰铉在而立之年升入九段。这是韩国现代围棋经营22年之后终于达到“入神”之境。赵治勋在日本比曹薰铉早一年成为九段,年龄只有25岁。赵治勋不仅是日本棋坛年龄最小的九段,同时创下了升至九段时间最短的纪录。1982年7月7日升为九段的曹薰铉在第16期王位战上以4比3艰难战胜徐奉洙,第二次荣登全冠王。此时赵治勋在日本卫冕名人、本因坊成功,进一步将“十段”赚到手,同时扫荡第7期棋圣战的循环圈。第二年春,赵治勋在日本棋坛上演了棋圣战挑战棋三连败后四连胜的大逆转“世纪之战”。 1983年曹薰铉以第1期MBC帝王战快棋战的盟主身份默默出现在韩、日之间的电视快棋对抗战上,对方是日本“快棋”冠军石田芳夫九段。到1986年止,曹薰铉在韩日之间最早展开的这项交流战上一共取得了三胜。曹薰铉分别击败了石田芳夫九段、加藤正夫九段、武宫正树九段。日本棋界倒是爽快地接受了这个事实。但日本人说曹薰铉的厉害并不等于韩国围棋厉害;对曹薰铉的棋,藤泽秀行等老一辈棋士早已推崇备至,而且曹薰铉属濑越门的辈份,在日本棋界没有人敢小觑。徐奉洙两次作为韩国的代表出战韩日快棋赛,但两回都碰上片罔聪九段输掉了比赛。这样,日本人很有理由将曹薰铉视为“自己人”加以赞誉,而韩国围棋并不能入以正统自居的日本人的“法眼”。 整体的韩国围棋悄悄蓄积内力,1985年曹薰铉将九岁的李昌镐召入门下。此时,一度离开围棋的“业余”棋手刘昌赫终于下决心加入职业棋士的行列。刘昌赫的启蒙老师是只有十级棋力的父亲,而他的“导师”是对围棋一无所知的母亲——这位可敬的母亲从报纸上剪下棋谱叫儿子背熟。刘昌赫小学时夺下了全国业余围棋冠军,一举轰动了韩国。到了高中,刘昌赫参加第6届世界业余锦标赛名列榜眼。1986年刘昌赫在被让先的情况下三比零大胜曹薰铉,1988年又从曹薰铉手中夺走了大王衔。刘昌赫是继徐奉洙以后又一个以业余身份闯进高手行列的棋士。(未完待续) (蓝烈)[详情]

曹薰铉本应入门木谷道场 濑越宪作抢先一步截胡
曹薰铉本应入门木谷道场 濑越宪作抢先一步截胡

  第三章 曹薰铉回国后经历了短暂的“沉沦”,他变得少言寡语,棋也下得很糟。最令曹薰铉难堪的,莫过于对本民族语言的生疏。另外他的日本段位也带来了不少麻 烦。曹薰铉渡日当年,他的韩国棋院二段身份被日本定为四级,对这一笔旧帐韩国方面九年后依然有些耿耿于怀。1972年,韩国棋坛最高段位只有赵南哲一人是 八段,就是五段棋手也只有三位。曹薰铉若想在韩国棋坛成为五段高手,必须下出相应的五段实力。可是曹薰铉短期内不仅下不出什么好棋,而且他的“沉沦”态度 多少叫韩国棋界猜忌。经过长达两个月的甄别考核,曹薰铉的段位勉强被认可了。狼狈过关的曹薰铉及时收束心猿,次第展开他在空军蓝时期的调整生活。 调整的意义在于新发现,曹薰铉必须发现新的价值,去替代刚刚失去的、日本对他的意义。重整生活,重建理想,这对于乍入军营的曹薰铉还是十分艰难的。一开 始,曹薰铉打的是复员后重回日本的念头。在军营里,曹薰铉认识了叫做车敏洙的初段棋士。车敏洙复员后到美国发展,1985年在他的安排下曹薰铉得以与中国 的聂卫平九段对局。这一场在美国进行的私人性质的比赛,曹薰铉和聂卫平打成一比一。谁都说不清楚这场比赛对于1989年的应氏杯产生了什么影响。从结果 看,受益的一方显然是曹薰铉。也许曹薰铉认识车敏洙亦可算是缘法吧。诚如曹薰铉回国服兵役就是为了认识车敏洙。在军营,曹薰铉和车敏洙对局时往往有五、六 十人围得水泄不通。当时是1973年,这一年曹薰铉将获得人生第一个棋衔——最高位战。 回顾1973年的韩国棋坛,整整经营24年的韩 国现代围棋,基本上是由留学日本的棋士树立其骨格。韩国现代围棋之父,赵南哲八段早在四十年代入木谷道场修习,获得了日本棋院的初段。1948年出生的河 灿锡国手1963年与曹薰铉一道渡日,入了木谷门下。1970年他回国服兵役时,是日本棋院的四段棋士。此外金寅最高位、尹奇铉七段等棋士都曾短期留学日 本。在留日的棋士群中,曹薰铉获得的段位最高,因此曹薰铉内心中的自负感始终屹立不倒。 1973年,曹薰铉经过将近两年的调整期,不仅 重新学会了母语,而且棋也下得得心应手。尚未脱下蓝色空军装的曹薰铉未必打消了回日本的念头,他想漂漂亮亮赢下几个冠军再回去。1973年春,曹薰铉出道 伊始便得“最高位”,在韩国棋坛引起了轰动。在兵营里整整沉闷了一年之后,曹薰铉始得军队方面的默契,可以单独驾机在棋坛上磨炼轰炸本领了。“焦土”最高 位之后,曹薰铉继而夺下了名人战的挑战权。“名人”这个称号在韩国围棋是权威与荣耀的象征。曾在日本棋坛浸淫九年,而且内心里眷眷思归的曹薰铉,很想在这 个棋战上得到小小的慰藉。1973年在韩国围棋的“金寅”时代力克金寅七段夺取最高位的曹薰铉,并没有把眼下的“名人”徐奉洙放在眼里。徐奉洙和曹薰铉都 是1953年生,但徐奉洙比曹薰铉早生38天。可是,1970年曹薰铉在日本获得《棋道》新人奖时,徐奉洙刚刚在韩国入段成功。1972年曹薰铉以日本的 五段身份回国,时值徐奉洙仅仅跻身韩国棋院的二段行列。韩国的二段,曹薰铉九年前业已获得,回国后被段位问题困扰的曹薰铉,是不是也将把徐奉洙的二段,视 之为四级?可是,就这个“四级”的徐奉洙,1971年二段时便已获得“名人”,使得曹薰铉阔别祖国九年后,被二段“名人”的韩国围棋景象所纳罕。奉日本围 棋为道统的曹薰铉,自然看不惯有失纲常的韩国围棋;而“绿林”出身的徐奉洙“啸聚”名人城,不啻为大逆的“瓦岗”之举。 挟“最高位”之威,“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曹薰铉替天行道,大举围攻名人城。可是曹薰铉败了,是在韩国棋界饶有兴趣的众目睽睽之下,被徐奉洙杀得人仰马翻。 曹薰铉和“辨庆” 就是多年以后,曹薰铉想起这场惨败仍会心有余悸。第6期名人战挑战五番棋的1比3失利,构成了曹薰铉棋士生涯的最重大的失败。这场失败甚至给曹薰铉的人生打下了深 深的烙印,其印迹之深,曹薰铉后来的何辉煌都无法掩盖。1973年,韩国舆论大肆宣传徐奉洙的胜利。韩国培养出的棋士,打败了日本围棋界的宠儿。的确,曹熏铉是日本围棋界的“宠儿”。在日本,出身濑越名门的曹薰铉俨然是日本围棋界的“皇太子”。无论木谷道场多么红火,但木谷道场曾被日本文坛巨匠,川端康诚 指谪为“失之棋道”,是合理主义规制下模造“训练有素”的高手,使之“艺道的风雅渐灭”。与此相比,濑越门承接棋统,位极尊崇;虽然香火并不鼎盛,但门中 桥本宇太郎、吴清源等皆是一代宗师。濑越宪作对曹薰铉青眼有加,誉为“吴清源第二”的棋才,不等木谷实收罗走抢先招之为关门弟子。濑越宪作这一打破常规的 举措惊动了日本棋界;韩国留学生进木谷道场已经成为不成文的定例。从赵南哲、河灿锡到赵治勋无一例外都进木谷道场学习。听到曹薰铉渡日的消息,木谷实做好 了迎接的准备。可是非常“意外”,隐退已久的濑越宪作热情高涨将曹薰铉截走了。以后曹薰铉常到木谷道场串门,木谷实每每用奇怪的眼神打量他。木谷实过世后 木谷夫人透露“内幕”,说木谷实生前常常为曹薰铉未能进木谷道场叹息。如果不是濑越宪作而是别的什么人,木谷实很可能到日本棋院告状了。(未完待续) (蓝烈)[详情]

曹薰铉旅日历尽磨难 日本棋院不承认其入段纪录
曹薰铉旅日历尽磨难 日本棋院不承认其入段纪录

  第一章 曹薰铉,1953年3月10日生于韩国全罗南道木浦市。1962年入段(9岁),1963年渡日入濑越宪作门下。1966年重获日本棋院的段 位,1970年获日本棋院《棋道》新人奖。1971年升入五段,1972年回国服兵役。1973年获第14期最高位战冠军头衔。1980年第一次荣登全冠 王(九冠王)。1984年收内弟子李昌镐。1986年第三次全冠王(十冠王)。1989年获第1届应氏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冠军,继赵治勋夺取日本“名 人”之后在韩国再次掀起围棋热。1990年被弟子李昌镐夺走最高位衔,从此在国内棋战进入全面防守时期。1993年率领韩国棋士夺取第1届真露杯三国擂台 赛冠军。1994年相继获取第5届东洋证券杯、第7届富士通杯冠军,成为世界棋坛第一位大满贯冠军。同年弟子李昌镐夺走其最后一个国内头衔大王战,从此韩 国棋坛结束长达19年的曹薰铉时代。1995年再次率领韩国棋士夺取第3届“真露杯”。同年完成对局一千胜记录。1996年第三次挂帅夺取第4届“真露 杯”。1997年获第8届东洋证券杯冠军。 曹薰铉别号“燕子”,喜欢“无心”、“玄玄”等字句。棋风凌厉快捷,攻击性极强。 以上是韩国围棋皇帝曹薰铉的基本简历。对于曹薰铉,中国棋迷始终持有强烈的第一印象:曹薰铉是作为皂衣玄骑的“超级黑马”闯进棋坛的。1989年9月在 新加坡开枰的第1届应氏杯决战第五局,执黑的曹薰铉第145手一步小尖,将聂棋圣中盘紧要的五粒白子悉数鲸吞,就这五粒白子的陨落演绎了一场人生浮沉乃至 大地的起降。中国的聂棋圣亢龙有悔,黯然伏潜;而中国围棋要赶超日本的定音锤尚未敲响之际,不得不匆匆改铉易辙去应付围棋世界忽然隆起的韩国这个新脊背。 曾几何时,中国忘记了善弈的这个韩国? 商纣覆没,箕子明夷分封朝鲜(历史的一说),跟随而去的几千能人中必有善棋者。若是,这可是元气沛然的古制围棋。不过箕子之说玄之又玄,汉四郡时期倒是 韩国围棋可作为信史的发端。《三国志·魏书》云:“汉桓、灵之末,韩濊强盛,郡县不能制,民多流入韩国”。韩在朝鲜半岛南端,秦亡时多有中国人移民此地, 继而汉人一杂然,免不了一番新的围棋景象。后来韩地起来百济国,《南北朝史》云:“百济之国,俗重骑射,兼爱墳史,而秀异者颇能属文……尤尚弈棋”。到了 唐朝,新罗国善弈之事朝野有闻。开元二十五年,唐玄宗有意派围棋能手杨季膺随同主使出访新罗,唐末德宗时期,新罗棋士朴球在唐朝宫廷出任棋待召。朴回国 时,诗人张乔写了一首《送棋待召朴球归新罗》,诗云:“海东谁敌手,归去道应孤。阙下传新诗,船中复旧图。穷荒迥日月,积水载寰区。故国多年别,桑田复在 无?” 可以与这首诗做和的,是关于高丽时期的歌谣“礼成江曲”的凄绝故事。高丽史乐志记载,中国北宋商人贺头纲在高丽国行商时,靠赌棋夺走了礼成江畔的一位美妇。美妇的丈夫后悔莫及,在礼成江边哀歌一首便是“礼成江曲”。 以上是韩国围棋的历史履历。 曹薰铉履历和韩国围棋的历史加在一起,我们才能细细品味现在“韩国围棋”这个新概念。韩国并不是横练十三太保的围棋暴发户,韩国围棋自有其源远流长的传 统。这是一种民族性使然的,内蕴于传统文化之中的围棋精神。这种精神自有她天演的方式,在历史的长河中时隐时显,融入国运的兴衰偶露峥嵘。二十世纪八十年 代,韩国人在东亚一隅创出“汉江奇迹”。经济迅速腾飞,棋运亦随着国运的强盛飙速崛起。曹薰铉是开一代风气的执领人。 我们要关注曹薰铉首先要关注他的人。曹薰铉唯一真实兑现的是他个人的一生。如果我们因循曹薰铉患得患失、跌宕迷复的人生道路殷勤走一遭,必然能得到丰厚的感性认识。这将有助于我们真实地了解曹薰铉乃至韩国围棋的里面世界。 第二章 曹薰铉9岁入段的新闻图片 人生流传,靠的是缘法。 1972年3月,19岁的曹薰铉不得不放下日本的棋业回国。当时曹薰铉情绪低迷,他看不到一种使命化作缘 法悄悄推转他的人生,他只是单独焦虑他个人的前程。对曹薰铉来说这是一次不协调的仄返动作,是人的命运剧里悬念的突变转折。国家机器的召唤具有神喻的不可 抗力,此刻的曹薰铉更像是被高空气流卷走的幼燕。爱好和平的棋士与训练有素的空军轰炸手之间有什么必然关连?曹薰铉困惑莫明。 1968 年,曹薰铉只差两局棋便可进入名人战循环圈,1970年获得了日本棋院《棋道》新人奖。这一奖木谷道场的石田芳夫早他一年获得,越治勋晚他一年获得。到了 1971年,升入五段的曹薰铉闯入了本因坊战第三次预选战,只因败给变幻大师山部俊郎九段失去了驰骋本因坊循环圈的机会。弱冠的曹薰铉虽然冲击名人、本因 坊未果,但日本棋届普遍认定这只是迟早的问题。可是,回国服兵役这一条海外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曹薰铉不能回避。金寅、尹奇铉、河灿锡等韩国棋士业已回 国,曹薰铉就要步其后尘。果然,到了1972年韩国政府的“班师令”如期颁下,曹薰铉不得不收拾行囊返回玄海滩。 大约九年前,正值国立 小学四年级的曹薰铉在秋气飒爽的十月天被送往日本。当时曹薰铉已经是韩国棋院的二段棋士,保持着颇有争议的世界最早入段纪录。六十年代,韩国围棋尚不具备 真正的职业实力及规模,取消了“巡将”排子的韩国现代围棋正处于普及阶段。大约从中古时期,朝鲜半岛流行独特的“巡将”围棋,对局时预先摆上黑白错落相间 的十六粒排子。“巡将”围棋与其说是文人冶情的逸品,不如看做是有关武将演兵的盘戏。每当中国北方骑马民族雄起,朝鲜半岛亦不免兵燹,每隔二、三百年必须 跟外族恶斗一场的韩民族自然而然在围棋上体现了力战的风格。到了近代,“巡将”围棋严重禁锢了布局的思考,相对于自由完整的现代围棋,“巡将”围棋的排子 之弊更甚于中国的座子。1937年,当时棋界的柳镇河、蔡极文等人达成了废止“巡将”围棋的决议。1945年11月,曾经在木谷道场修习过棋艺的赵南哲创 立了汉城棋院,这就是韩国现代围棋的开端。1950年,韩国正式举办入段大会,首批产生了赵南哲三段和另外13名初段,共14名职业棋士。 1962 年曹薰铉以9岁年纪在第16届入段大会上成为初段,此时韩国棋坛的最高段位是赵南哲七段。日本棋院不承认曹薰铉的入段纪录,日本坚持的“世界第一”是赵治 勋11岁入日本棋院的初段。不过赵治勋也是韩国人,总之尚处于启蒙时期的韩国现代围棋,六十年代便推出了两位超世奇才。 9岁入段的曹薰铉未必有足够的职业意识,也不可能成熟地思考关于围棋的种种“使命”。使命始终是大人们强加于有天份的儿童身上的。曹薰铉4岁显示出惊人 棋才时,他的父亲及时发现了一种“使命”。而曹薰铉在童年懵懂中“顺理成章”成为“职业棋手”时,他的才名又被远在日本的超级伯乐濑越宪作嗅到了。曹薰铉 10岁渡日,有多少是自己肯愿的呢?需要家庭呵护的孩子被“哄骗”到日本,在陌生的环境处处感到不适应。后来曹薰铉抱怨说:“说句难听的话,等于是把我扔 在那儿了。” 曹薰铉接受濑越宪作指导 被“扔”在日本的曹薰铉开始了“学徒”的生活。在濑越家门每天擦洗走廊,清扫庭院,一条可以直立的猎狗陪着他出早操。一开始,曹薰铉被日本棋院定为 四级,四年后才得以入日本棋院的初段。在日本修业的几年时光里,曹薰铉几乎忘掉了母语。他按照日本人的方式理解和参悟围棋,并随着年龄的增加,段位的提 高,一步一步融进日本围棋的道统世界里。这时候的曹薰铉一定不会怀疑日本围棋的正统地位,也不会考虑日本以外的围棋世界。 对一个人真正 构成挫折的,必然是理想的挫折。谁能说曹薰铉在这成长的九年岁月里,并没有建立以“名人”、“本因坊”为目标的人生理想呢?年少的曹薰铉视九段棋士为“富 士山上的云”,被自己将来会成为九段的遐想所颤栗,等到曹薰铉18岁那一年终于可以打败九段棋手,并且有望进入名人、本因坊等大赛的循环圈时,他所企冀的 一定是在日本棋坛加冕登顶了。1970年曹薰铉获得《棋道》新人奖,1971年升入五段,1972年突然被召回国,一切希望旋即化为泡影。 九年一轮回,曹薰铉操着脱口而出的日语茫然出现在祖国街头,油然而生被掏空的幻灭感。可是打击接踵而来,曹薰铉回国后的第127天,他的恩师濑越宪作自 杀谢世。又过了两个月,一直陪伴他度过九年在日生活的叫做“辩庆”的猎狗也死掉了。这条狗是恩师濑越宪作在曹薰铉渡日之初给他买的——这时候曹薰铉泪如泉 涌。一直坚强的曹薰铉,内心深处的一个暖点融解崩堤了。 曹薰铉的人生在这里定格,泪流满面的曹薰铉是不是被一种冥冥的力量所左右呢?一个人最致命的痛苦,莫过于在迷途中奋斗。19岁的曹薰铉为了成为将来的“曹薰铉”还要付出多少代价呢? 注:此篇是1999年出版的《四大天王-曹薰铉对局集》的序。 (蓝烈)[详情]

韩国现代围棋史13 围棋的认同最终转向体育
韩国现代围棋史13 围棋的认同最终转向体育

  2、70年代确立棋士身份的认同 1974年,韩国棋坛发生了所谓“棋士哗变”事件,起因是韩国棋院的行政部门侵吞对局费,棋士们为此群起而哗变,另组了“大韩棋院”。这一事件一直闹到1976年12月才得以解决,韩国棋院接受了棋士们的要求,“大韩棋院”与韩国棋院合并。从这时候起,韩国棋院从制度上保障了棋士们参与到行政事务的权利,即事务理事制度。 通过这次“哗变”事件,棋士们对自己的职业逐渐确立了身份认同。而且“棋士哗变”事件受到社会的关注,还起到了积极宣传围棋的效果。事件风停波止后忽如涌出多项业余比赛,就是其明证。而且“事件”还提高了应予棋士经济待遇的社会认识。 因为棋士也是人,所以权利欲、性欲、食欲等自我实现、自我满足的欲求同样也很大。所以,棋士的身份认同始终有进步和反省的余地。即使过渡到80年代,棋士身份认同的现实环境和棋士本身自我意识的态度,仍有所欠缺。 “随着KBS电视台创办新的比赛,目前棋战数已经达到了十个。相比我刚展开棋士生涯时堪堪两个棋战,现在的舞台真是宽阔了许多。但我亦需要自省自戒,因为棋士不能只单纯做‘棋谱生产者’。因为围棋和其他竞技不同,其根本在于艺道。”(金寅。《围棋》月刊 1980.2) 3、80年代棋士身份认同的觉悟得到提高 进入80年代,随着棋战扩大预算规模,棋士们的经济条件大幅得到了改善。适时大宇集团总裁金宇中任韩国棋院总裁,徐廷觉任韩国棋院理事会理事长,致力于改善棋士们的经济待遇。其主要举措是在业余棋界办“会员制”以期增加棋迷厚度,同时推进棋士的企业就职。遗憾的是这两个制度都未能坚持很长时间(“业余会员制”只办了几年,企业就职则部分持续到了1997年金融危机前)。不过,这两个制度在社会上都起到了积极的效果,人们比以往更加肯定地看待职业棋士了。 1985年韩国棋院引进院生制度时,报名的学棋少年达到了25名,其中就有李昌镐,这就是社会认知转变为积极的证明。总之,社会认识的转变和经济条件的改善,提高了棋士的身份认同,进而带来了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充足的后备力量。 4、2000年代,围棋的认同向体育转变 棋士们的职业认同,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相对处于稳定。但是1997年的金融危机,对围棋的发展也带了消极的影响,尤其棋士们的活动领域,未能进一步扩展到棋战之外。 (表1)棋士数和棋战数的对比(按年代区分) 相比1984年,2001年棋士数虽然增加了两倍,但棋战数相差不多。如果除去新锐棋战,基本仿佛。如果以棋战数做标准,棋士的供给显然过盈。 90年代初,围棋道场和围棋教室成为了职业棋士涉足的新领域,但扩散有限。尤其面对广阔的社会阶层,无论是世代间、还是职业间的交流仍显欠缺。80年代中期以后,韩国职业棋士的整体实力急遽提高,这固然提高了棋士们的职业自豪感,但相应的经济上的报酬仍不到位,所以无法进一步充实职业认同。 2000年代初,促进围棋体育化的背景就是经济上的不稳定导致的职业认同的不稳定。随着围棋道场、学校的活跃,更多的少年志向于围棋,围棋界希望通过体育化给予他们学业上的支持(体育特长项目),这亦成为了围棋体育化的主要原因之一。2002年围棋被认可为体育团体、2007年围棋成为全运会示范项目,韩国围棋的体育化基本获得了成功。 但是,棋士们的身份认同再次被动摇,是因为围棋的本质并不符合体育。体育化无视围棋“艺”的层面,个性泯灭于团体。这又导致了快棋的泛滥,同时不同年龄段的棋士们适应“体育化”的程度也不同,进而带来了认同的混乱。 原著:文容直  蓝烈编译[详情]

韩国现代围棋史12 棋士身份认同的确立过程
韩国现代围棋史12 棋士身份认同的确立过程

  2、棋士身份认同的确立过程 那么,韩国职业棋士的身份认同大致是什么时候确立的呢?应该是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间。1981年,韩国棋界因适用围棋的法律从“演出法”转换到“文化艺术振兴法”(相关艺术创作活动)而开怀,主管部门也从文公部(文化公报部)演出课改换到了文化课。 当时,韩国棋界已知晓中国把棋类组织划归体育部门管理,而韩国是尚无意把围棋看做是体育。以下考察韩国不同时代的重要现象。 二十世纪60年代-划分职业和业余,确立职业棋士制度 1964年规范职业制度的过程中,部分职业棋手转向了业余,大抵这些棋手无意把围棋视作这辈子营生的手段。洪钟贤当时转向了业余(译注:五年后重新参加定段赛,再次成为职业棋手),段位从大写的四段改为4段。1965年《棋苑》杂志5月刊登载的棋谱,姜哲民二段和洪钟贤4段的对局洪钟贤执黑先行,但黑棋依然贴5目。 图2(业余先行,贴5目) 事实上,当时先有“业余”的称呼,后来才给棋手加上“职业”二字。尽管“职业”,但“身份认同”远未建立起来。(1965年《棋苑》主办业余职业对抗赛 黑 洪钟贤4段 白 姜哲民二段) 黑1是好手。如果走a位,白棋走b位,黑棋右边会变窄。 图2-1(黑3以后的次序) 图3(顶尖“业余”的实力) “白1、3是最为贤明的下法。”令人吃惊的是,当时的棋谱解说居然没有黑2是恶手的理解。现在,即使是业余棋手也不会轻易走黑2,是因为黑2后白棋如果打入右上角,白1、黑2的交换黑棋明显亏,这个道理现在基本成为了常识。仅看这个棋谱,就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真实实力和棋理的理解水平。黑2应走A或B位。(1967年《围棋世界》 职业新锐和业余对抗赛第3局 黑 廉赞洙初段) 后来的时代,其见识和眼光总会比过去的时代要高,在这一点上无论哪个时代、哪个领域都不会有例外。即使用60年代的眼光来看,赵南哲先生说:朝鲜时代末期的国手们其水平不过是业余。 60年代到70年代初,职业棋士们的“职业认同”还很脆弱。这一点首先从态度上被体现出来。第3届韩日职业棋士交流战结束后,名人战观战记者留下了如下的文字。(《围棋》1972.2月刊) “日本棋士来到韩国后的临战姿态、日常作为,韩国棋士们与之相较一概是散漫的个人主义,或者是游玩的态度。而比赛的状况,不必个别针砭,一言以蔽之全员缺乏斗志,韧劲不足。而坐姿本身,就显得被不安笼罩着,很危险。” 韩日职业交流战的成绩,1969年2胜7负、1970年1胜8负、1971年1胜8负,韩国棋士无法与之匹敌,所以谈不上姿态,意气也是消沉。对于当时的状态,诸如此类的分析和批判有很多,而问题不仅仅是出在态度上。当时,赵南哲先生呼吁“职业棋士”也是职业人士(《围棋》1972.5月刊)。 “那些爱好围棋的社会人士,似乎并不把职业棋士当做是职业人。接受指导后,也就是请一顿饭了事。” 作为职业棋士的自豪感,只有经济上有保障时才能得到维持。60年代初“职业棋士”作为新的职业业种迈出第一步时,可以想象很难避免经济上的困窘。下面不妨欣赏赵南哲先生的一局棋,此局如实投影着赵南哲先生对待围棋的态度和作为职业棋士的自豪感。 图4(毕一生所学的对局,久违二十年的大胜负) (1963年日本棋院 白 藤泽秀行名人 先 赵南哲七段) “我手摸棋子已有四十四载,心中思绪万端。其一,此局是测试我真实实力的绝好机会。其二是我全力投入围棋普及,借此局可以判断我所传授是否正道?其三是可以为国内棋迷解惑,韩国棋士的段位是否弱于日本棋手? 序盘我采用二连星布局,是为了强调‘我是韩国人’的主体意识,所以下了星位的布局。”(《围棋》 1975.2月刊) 对白1,黑2脱先右下立柱很大,之后黑6镇也痛快。 图4-1 接图4的实战进行,终局黑盘面4目胜。 (未完待续) 原著:文容直   蓝烈编译  [详情]

韩国围棋现代史11 棋士的身份认同是发展基础
韩国围棋现代史11 棋士的身份认同是发展基础

  韩国现代围棋史-棋士的身份认同 围棋发展的基础 1、棋士的身份认同,并非是个人的问题 新领域的开拓者,大体上命运多舛。好在他们的人生,会以多种方式留存下来。或作为历史意识,或作为一种梦想,围棋亦然。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认同”(身份认同,identity)的问题。韩国现代围棋初创期的棋士们,是如何对待围棋的?这即关乎棋士们的自我认同,也关乎对围棋的认同。当这些“认同”被社会所认识时,围棋的价值方能形成。 围棋被赋予了价值,棋士们的“自我认同”才可以形成。反过来说,棋士们只有认同了自我身份,才能向社会索取相应的价值。至于这种索取能不能被接受,是其次的问题。 1964年,韩国围棋职业和业余正式划清界限时,棋士们是如何认同自我的身份的呢?亦或2010年代的今天,棋士们是如何定义自己的“认同性”的?“棋士认同”的变迁过程,和社会价值的变迁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必须究问“认同”的问题。 在60年代,韩国围棋自我标榜是“技艺”,但是2000年初韩国围棋的“认同”转向了体育,但十多年过去,围棋亦然在“技艺”和“体育”的认同间摇摆不定。这种现实很容易让棋士们产生混乱,或者混乱的现实中棋手如果无法定位自己,就很容易迷失方向。 身份的“认同”,可以告诉一个人“我是谁”。没有象征意义的自我,人名和“我”如何能成为一个呢?其实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不是只会带来存在的荒谬感。适当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身份的认同,是人生所必须。尤其职业身份的认同,会提供健全人生的力量。 身份的认同是重要的衡量标准。首先“身份认同”本身是自我存在的确证,同时也能说明一个人的职业和人生的健全性。回顾起来,在60年代职业棋手们因“身份认同”的问题有过很多的苦恼。不妨看看郑昌铉六段是苦恼过什么。(《围棋》杂志 1972.9月刊) 问:我觉得棋手们过分依赖新闻棋战。如论是职业活动,还是收入方面。 郑昌铉:的确如此。日本棋士们,他们作为“职业”的身份已经得到确立,所以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经济地位都相对很高。 问:对此你有什么特别的想法或者计划吗? 郑昌铉:我首先痛彻地感到,社会上立不起职业棋士的姿态。 立不起“姿态”?也就是现实的环境诸多条件不成熟,无法确立“作为棋士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这种足以让棋士自豪的“身份认同”。棋士确立“身份认同”的过程中,社会的道德准则会起关键的作用。不妨听一听当时徐能旭七段的陈述。(《围棋》杂志 1984.1月刊) “当时我还小,还很难明辨是非,就有人提议我去‘下盘棋’。这个所谓的‘棋’,就是赌棋。赌棋界知道我生活困难,就派人打探我了。当时我苦无收入,很想试一试。但是作为职业棋士该不该下赌棋,我内心很是彷徨,我就一天两天的,一直推延,定夺不下来。 这时,通过下棋认识的任常植兄从釜山上京了,当时他是业余强1级(业六)水准。他听了我的苦衷,叮咛我千万不要下赌棋,然后经济上给了我很多帮助。” 徐能旭的确有过一段艰难的时节。他在生活遇困的时期,1972年秋定段,成为了职业棋士。一旦社会意义的制度形成,即职业棋士制度,就会被要求符合其制度的道德准则和态度。以下欣赏“盘上孙悟空”徐能旭的才能。(译注,徐能旭在韩国棋院下练习棋,一度把全盛期的李昌镐打压至让四子。徐能旭的才能,相当于日本山部俊郎,棋才足以傲世,但天生不是胜负师。) 图1(大闹天宫,搅浑寰宇) 1984年第19期王位战循环圈 白 金寅九段 黑 徐能旭七段 徐能旭的棋,实在很难讲解。他的棋感卓然超群,算路又超快,所以很难跟紧他的思路。实战黑棋1深深打入,接着黑3拆得过宽,下一步黑5又紧紧贴住。 图1-1(黑5以下次序) (未完待续) (原著文容直 蓝烈编译)[详情]

韩国围棋现代史10:报纸和期刊令围棋人口爆发
韩国围棋现代史10:报纸和期刊令围棋人口爆发

  韩国现代围棋史-大众围棋观的转变和提高 1945年解放后,韩国围棋人口不过两三千人。为什么如此少呢?围棋本来是有闲阶级和知识分子的专享之物,韩国围棋人口从这个底子出发,70年代达到100万,80年代末已估算为500万,增长速度实在让人惊异。围棋人口的爆炸性增长,有其客观上的要因,而主观上也不是一蹴而就,即仅靠一时的努力不可能促了现在的这个成就。 游戏的“无用之用”,即内在于围棋本质的,技和艺相调和,对人格修养有助益的“有用性”如果不符合20世纪现代社会,围棋不可能得到扩散和增长。 但是,归根结底,还需要一代一代人为此作出努力。赵南哲先生及他的同仁棋士们,是如何把大众对围棋的偏见扳回来的呢?即不再把围棋视作不入流的“杂技”类,而是看做“有用”的游戏? 1967年《棋界》杂志10月刊,赵南哲先生撰写了标题为《未来新的夙愿》的刊首语。赵南哲先生文中说:“8.15解放至今的二十余年时间里,围棋人口爆炸性增长三百倍,达到今天的百万数,形成为一个大集团。(中略)关于进一步普及的问题,我们暂且交给自然的发展(中略)。。。首先我们务必要培养出名副其实的围棋‘名人’。其次,普通棋迷的围棋观,或如对围棋的再认识,总之有必要树立精神层面的新气象。” 即赵南哲先生把改变大众围棋观的重要性,等同于培养“名人”。赵南哲先生深刻地,如果不改变大众对围棋的认识,围棋很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当时传播围棋最大的障碍在于,无法准确向大众说明“围棋是什么”。但是如果没有给出答案的正确的主体和渠道,任何努力都是做无用功。 赵南哲先生首先明确了能给出答案的主体,即职业棋士。1964年,韩国围棋正式划分职业和业余,开启了职业棋士制度。即由职业棋士来规范围棋观、围棋态度,揭示的围棋本质属性。而渠道,选择了报纸。即把棋谱和围棋故事刊登在报纸上。 韩国的报纸,50年代起偶尔刊登围棋,而60年代大部分报纸都开辟了,哪怕是豆腐块大小的围棋栏。围棋作为“技和艺”,从“雅舍”走出刊登在报纸时,方被大众接受为“积极”的。报纸成为了无可比拟的,改变大众围棋认识的最有效的工具。报纸,本身就是被大众认可的,积极的载体。即大众认可报纸为共同体的信息源,具有权威和正当的属性。而围棋登载在报纸,就具有了公共性的价值,进而被认可为是“积极的”。 1967年《棋界》8月刊,登载了“韩国棋坛,前途光明”的座谈会内容。与会者都相当具体地谈到了报纸所具有的力量。 权熙哲(汉文学家,韩名人战观战记者):“大田的《中都日报》也在刊登‘妙手解题’,而寄稿答题的人还喜欢参与别的栏目的话题,使得‘围棋专栏’越来越重要了。” 赵南史(韩著名剧作家):“的确如此,围棋栏给予读者参与报纸内容制作的认识。不是被动读邮递员投来的报纸,而是希望良好互动,交换意见,所以围棋在报纸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了。现在,一天不刊登围棋,总觉得报纸缺了点什么。” 崔相斗(财界人士):“韩国棋手参加日本东京的国际业余比赛获奖归来后,金成洙先生就在宅邸开欢迎会设宴款待,这也说明对围棋的认识正在改变。” 总之,报纸提供了读者和围棋交感的平台。这种“神交”甚至产生了比具体面对棋盘更好的效果。报纸作为公共权威向大众推荐围棋,而读者答以和报纸互动。同时,报纸刊登围棋又提高了职业棋士的身份属性。社会的认识,就是公众、大众对少数群体的积极或否定的认识。“以围棋为业的人”,社会对少数“职业棋士”的认识,其改变的程度恰如受报纸影响的程度。 在报纸影响力的基础上,围棋专业杂志的创刊,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65年创刊的《棋苑》,后更名为《棋界》,现叫做《围棋》的杂志,向大众传播“专业的围棋世界的存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文字传达“天意”,祖先的教导,而上古的口传最终锲刻于岩石,文字的权威性相当于天。报纸和月刊《围棋》,刻画了围棋世界的正统性。而职业棋士们以身作则,向大众示范围棋。60年代末,韩国棋坛的新闻棋战达到了七个,《围棋》杂志的发行量,也增加了两倍。 大众的认识,实际就是“偏见的动员体系”(the mobilization of bias)。大众的意见,始终在变化,只要认识加深了,就会发生变化。70年代中期,赵治勋在日本的活跃当然是通过报纸和杂志被大众家喻户晓。围棋的社会价值,随大众认识的转变而提高,又迅速传播开来。(未完待续) (原著文容直 蓝烈编译)[详情]

韩国围棋现代史9:围棋的技和艺是否相悖?
韩国围棋现代史9:围棋的技和艺是否相悖?

  新浪棋牌原创内容 谢绝转载 韩国现代围棋史-围棋的技和艺是否相悖? 围棋是什么?渡日留学的曹薰铉暂时回国,和赵南哲八段(当时)登首尔南山眺望。当时赵南哲已把“韩国第一人”之位让给了金寅,不知此刻赵南哲是否意识到曹薰铉将统治棋坛? 1、作为游戏的围棋,有积极的正能量 围棋是什么?古今太多人问过这个问题。既然有问,自然有回答,有肯定和否定,但无人苦于辨正纠错。古往今来的那些名人们,闲暇之时随口一偈,也没有做过深入的研究,只是泛泛类比,不脱常识的理解范围。所谓古今,大体上就是这个意思。 但现在不同,对围棋有了不同于过去的诠释,这不是因为围棋本身出现了什么变化,而是“我们”,或者世界和已往不同了。据2008年盖勒普调查,人们认为围棋比其他游戏优秀的理由在于,对修身养性和头脑开发有益,这在50年前的六十年代几乎是不可想象。当时赵南哲先生被看做是聚众赌博的头目。 认识的变化,是如何产生的呢?如果只论围棋,首先人们的游戏观发生了变化。其次是围棋的先驱们坚持不懈树立正确的围棋观。先说游戏观,过去五十年人们广泛接受游戏的“无用之用”这个观点。如我们下围棋的时候,不会做其他任何事情,只是为下而下。消费时间和精力,不事生产性的活动,围棋就是“隔离现实”的智慧游戏。而焦点就在于此,与现实隔离的的游戏的价值,这也是围棋的价值所在。 如果围棋是现实性的游戏,就无人会投入到围棋中去。即陈腐,有无乐趣。因为通过围棋可以暂时脱离现实,我们才感到愉悦,乐于参与进去。围棋能传承至今的原因,也在于此。 人生的地平线需要不断地拓宽,并加以新的注解。如果人生只被一个价值标准所评价,那么人生还没展开就等于已结束,因为答案预先给定了。历史上也有很多相似的例子,比如意识形态很强的社会,如果国家只设定了一个价值观,那么所有人都会被从属进去。 但游戏否定这种从属。所有游戏的属性就是自由和想象力。游戏让人脱离自己的人生感受到超现实的秩序,在游戏世界里,矛盾和冲突也可以和谐地融合到一起。如运气、实力和才能虽然在游戏里也会带来不平等,但人们乐意接受游戏中的这种不平等,并积极肯定它。正因为是积极的,我们才感到愉悦和平静,可以从压抑和束缚中解脱出来,释放出生命力。即从我们的内在萌生积极的正能量。 韩国围棋景气的一幕。就等裁判长宣布开赛,然后敲棋如冰雹倾泻。 2、围棋是什么?技和艺调和的世界 围棋最终是自己一个人在下,哪怕对面坐着人,所思所想都是自己的。时间流逝过去,你依然沉湎于此。围棋的序盘,强调的是“艺”的层面。不妨想一想秀哉或者吴清源的序盘,或者你的序盘。布局起手,你心里想的是什么具体的招式吗?还是模糊混沌中沉浸于不可名状的思绪之中?这种面对空枰的,哪怕是片刻的混沌感,就是围棋序盘的核心。序盘的模糊性,我们只能意会而无法言说,是一种忘言的境界。 图1(序盘发于肺腑) 白 小林觉九段黑 武宫正树九段(1989年日本第36届NHK杯决赛) 小林觉九段尽可能拓宽棋盘,白1至白5,是职业棋手轻易不会走的手法。或者说,这种走法太过正直。但是,围棋的本性只有和人的个性相结合时才能显现出来。这局棋小林觉九段可能深深吸一口气,尽可能更宽广地拥抱围棋。 面对空枰的片刻的混沌感,然后等待一个感性的东西,以具象从中迸发出来。我们就是以这种方式在序盘写照自我,如艺术家的创作。这就是围棋的艺之所在。而且,我们的肢体语言也会融入到棋局之中。 图2(用肢体语言表达棋局) 19世纪末,日本围棋名人的棋局中出现的一幕,黑1粘犯了大失误。这种失误落子后立刻能察觉到,但悔之晚矣,执黑的一方必然懊悔而扭过头去。因为接下来的变化图,感受如同身体遭受打击。先看棋局上边,白2点入急所,黑▲子是否像膝关节遭击打的跪姿?这种被击打的感觉身体能感受到,而肢体语言表露的是人类最真实的情感。 变化图 继实战白2,变化图至白10黑棋已崩。 如果你扳“二子头”或者被扳“二子头”,首先会产生体感。“二子头必扳”的围棋格言,实际是对肢体语言的描绘,描绘的是痛感。即使是需要用理论阐述之处,我们也会试图用最直观的肢体语言来表达。 如果技和艺达到臻境,东亚的精神史就会解释为人格的完善。庄子的《庖丁篇》,把屠夫久经岁月练就的手艺,定义为精神境界的完善。即人生只能通过陶冶来完善,人生通过实践才能拾阶而上更高的层次和境界。这一点不仅是东亚的智慧,西方的哲学也在追求。 (原著文容直 蓝烈编译)[详情]

韩国现代围棋史8:围棋英雄神话消失的这十年
韩国现代围棋史8:围棋英雄神话消失的这十年

  5、英雄神话消失的这十年 约2010年起,一些现象在围棋界越来越明显。 1、团体循环赛占支配地位,挑战棋逐渐消失。 2、个性从围棋的内容消失,对局者被不安所追逐,10分钟快棋在泯灭围棋的个性。 3、以排名制评价棋手,这其实是向平庸看齐的平均化。 这些现象的出现并不偶然,简单说围棋的内涵里不再有人的故事,进而个体从围棋消失了。其病首先在于过度的体育化。导入足球、棒球式的俱乐部制,替换围棋的胜负结构,虽然有得,但得不偿失。过度的体育化会舍弃掉“挑战和迎战”这一人类固有的生命力。 把用时限制在10分钟以内,等于是加速从棋盘驱逐个性,而个性会发展为棋风。其实,英雄神话的核心就在于英雄的个性。 排名制有无视人之个性的倾向,其平等观是一种流于平庸的平均主义。70年代二连霸棋王战的金熙中,在其他棋战成绩并不好,而排名制会无视这种棋手的特性,只会以分数评价棋手。排名制其实无视的是人的能动性和挑战精神,以及有血有肉的、人之生动的个体。(译注:藤泽秀行“一年只赢四盘棋”,下棋圣战番棋的时候,因酒瘾不能戒断,手颤不能拿子,只有咖啡里偷偷搀白兰地进对局室。围棋的体育化追求的是整齐划一的、运动员化的竞技技术和状态,饮酒抽烟不能,假以时日还需要检测兴奋剂。其实围棋的体育化驱逐的是围棋独有的风流。围棋不再是棋手一生追求的目标,只是沦为运动员竞技的工具。而积分制,如果时越和柯洁一年有好几个番棋要争,谁还管积分到底是多少?排名制下,不会再有第二个藤泽秀行。) 1995年,韩国开设了围棋TV台,而且正值因特网普及,传统纸媒渐渐失去影响力。而围棋TV,为了转播之便开始缩短对局用时,同时主导团体对抗赛,而当今围棋的“三大病”,其实都由始于围棋TV。 因为围棋的用时缩短,观战的棋迷也无法把自己代入棋局里。时间倥偬之处,不可能留下人的痕迹,进而人的故事也会消失。空有胜负而无故事,围棋的胜负结构也就二维化了。 6、英雄神话的教训是什么? 二十世纪4、50年代让日本围棋兴盛起来的十番棋,其胜负究竟具有什么属性,不妨读读“玄玄阁”发行的《斗魂坂田荣男》中的一段。 “升降十番棋,在对局制度中最为残酷。(中略)把权威的段位抵押上去,称其为生死决斗也不为过。所谓‘龙虎相斗,必有一伤’,棋迷们的视线全部聚焦到十番棋,其狂热燃遍了全天下。”(译注:文容直先生写完此系列一年后,上演了“古李十番棋”) 十番棋就是英雄神话的结构。而名人战、本因坊战等挑战棋,其内涵也是相同。韩国的挑战棋,即国手战、名人战、王位战,其内涵也无二致。其胜负结构就是英雄神话的结构,即是挑战、失败,再挑战的过程。揭示人类内在的英雄神话结构,即是围棋胜负的结构。所以,无论在日本还是在古代中国,挑战的英雄神话结构,始终成为了围棋的生命力源泉。 19世纪初,幻庵因硕和丈和围绕名人棋所展开的盘外的明争暗斗,使围棋更加充满人性的内容。政治的谋略和人的悲剧,为盘上的内容提供了更加丰厚的背景。只有在此背景和过程下,围棋才会成为具有人性的技艺。 不妨回顾当时争棋的内容。棋局凄绝的内容,若没有背景就不可能存在,幻庵因硕为了主张丈和没有名人资格,把自己的弟子赤星因彻推到了前台。即幻庵因硕向政府主张,丈和如果不能执白赢下当时七段的赤星因彻,就没有名人的资格。但结果不仅输了棋,而且弟子赤星因彻吐血后不久身亡。 图5(赤星因彻“吐血之局”) 白2是震铄古今的妙手。其妙味在于,以下按字母顺序,白棋可以先手逃脱右下角的囚笼。白2是极尽利用黑棋右边余味的“适中”的一手棋。 赤星因彻“吐血之局”的意义在于,揭示了日本围棋的认同性是什么,它既是神话,同时也成为了活生生的现实,而这即是人类的文化史。的确是如此。曹薰铉和徐奉洙的对立结构,70~80年代成为了韩国棋坛的叙事诗。接着曹薰铉和李昌镐的对立结构成为了90年代的叙事诗。 但是,李昌镐和李世石的对决,在2000年代并没有谱写成叙事诗。 其原因是李世石登场时,韩国棋坛已失去了孕育英雄神话的环境和条件。不是随着李世石的出现李昌镐消失了,而是失去了上演“双雄演义”的舞台。韩国围棋的故事不再出现在报刊,而棋迷们也不再当做是谈资,这并非偶然发生。 故事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故事强调的是对盘上内容的,更广阔背景和深度上的理解。内在的对立、表面的冲突、现实的矛盾,如果棋局不体现这类背景,那么你希望什么来引领盘上的内容呢?排除了人的故事,围棋哪能有人的胜负? (原著文容直 蓝烈编译)[详情]

韩国围棋界的“蟠螭” 未能定段的院生世界
韩国围棋界的“蟠螭” 未能定段的院生世界

  年满19岁,按韩国棋院规定不得不“毕业”的院生们,在围棋界被叫做是“蟠螭”(pán chī),意思是未能升天为“龙”(职业棋手)的蛇怪。电视剧《未生》讲的是未能实现职业棋手之梦的院生,在社会打拼的故事。但是,这部电视剧只是简单触及了围棋“蟠螭”们的一小部分生活。或者离开围棋后,在陌生的世界逐渐找到自己的位子,《未生》的主人公张格莱还算是幸运的人。胜负世界是弱肉强食的残酷丛林,既然落第院生们未能在生存竞争中存活下来,他们难免被看做是“失败者”,或者自己也是如此看待自己。因周边的视线和失败带来的挫折感,围棋蟠螭们很长一段时间,或平生抱憾走不出阴影。 有一位业余高手叫做河成奉(译注:2008年世界业余世锦赛冠军),他也是点额而返的围棋蟠螭,今年满34岁。1997年的定段大赛他因两个半目倒在职业的门槛,他的背运的围棋故事,至今让人为之心酸。河成奉倒下的那一年,崔哲翰入段,人的命运就这么分出了两重天。河成奉定段失败后,火气全部发泄在业余围棋界,一口气获得了28个业余赛冠军。但是业余冠军难填他不得志的缺憾,河成奉试图到日本谋求职业之路,仍未能如愿。2011年河成奉出战第18期阿含桐山杯全日本围棋快棋公开赛,并一路砍翻日本一流棋手打至本赛八强(止于山下敬吾), 一时成为了日本棋坛的热门话题。现在河成奉回国,在全州做围棋道场教师。 “围棋蟠螭”这个词汇里,凝结着太多的悔恨和遗憾。在过去的岁月里,无数的“围棋蟠螭”悄悄消失在胜负世界的幕后,河成奉是其中最令人扼腕的名字,虽然他经过彷徨,已找到了人生重心。每次职业围棋界闹出“李世石退会风波”这类大动静,“围棋蟠螭”们的心境自然会迥异于普通的围棋爱好者。当围棋界的所有目光投向AlphaGo、李世石、职业棋士会和韩国棋院之时,几乎成为“围棋蟠螭”代名词的河成奉在自己的脸书留下日记,在围棋界荡起了粼粼的波纹。 当下韩国围棋界已卷入巨大的是非漩涡里,无论是职业棋手还是其他什么人都不敢于(或者被不敢于)发声,这时河成奉像写《安妮日记》般自言自语留下了他的心境。河成奉既不站队持立场,也不大声疾呼斥责什么,只是字里行间流露着“该照顾未能变成天鹅的丑小鸭们”的呼吁。而围棋界此番敲响的警钟,究竟该为谁而鸣,借河成奉的日记,应该深思、反思。 河成奉未能定段后,横扫业余围棋界,一度被称之为“比职业赚钱更多的业余棋手”。2001年他在围棋文化颁奖仪式获得“业余棋手奖”。 河成奉日记 5月30日 我认为那些成为职业棋手的人,他们的人生其实远比未能跃过龙门的,院生出身业余棋手们有保障。(除了少数和我有交情的棋手之外)职业围棋界几乎无人担忧未能成为职业的业余棋手们的未来,也不讨论是否该引进某种制度,保障业余棋手们得以继续围棋人生。 在胜负世界,只有胜者是强者,只有赢的人才有好待遇。现在韩国棋院院生数有130人,其中最终能成为职业棋手的,恐怕不会超过30人。我希望职业围棋界有人站出来,真心为这百多名围棋界的人才担忧,明示一个可行的方向。 我迄今只走了围棋这一条道路,而且还会继续走下去。我选择围棋无悔无憾。但是,我目睹着和我处境仿佛的后辈院生,痛到了心里。在职业棋手面前抬不起头,人生也得不到保障的我们的眼里,职业棋士会闹内讧实在是很可笑。职业棋士们还有实力派棋手赚取的收入(缴纳3~5%收入)可依赖,而我们是一无所有。希望以这次风波为契机,眷顾远比职业棋手人数众多的,理想未竟,前途不透明的院生出身业余棋手们,为他们打造出好的制度。 如何成为院生,又作为“蟠螭”被淘汰的 1、围棋入门 小时候,都说下围棋人会变聪明,就通过各种途径,或者作为兴趣学习围棋。 2、怀抱职业棋手之梦 在围棋上表现出才气,地区比赛获得了奖项,职业棋手就会成为孩子的目标和梦想。 3、家长下决心 为孩子劳心的父母,终于决定让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其实大部分家长都不太懂围棋,他们是通过围棋教室的老师以及因特网逐渐了解走何途径可以让孩子成为职业棋手。即想让孩子成为职业棋手,首先要成为韩国棋院院生。 4、进入围棋道场 父母就带孩子进首都圈的各个有名道场(地区院生除外),并在各个道场少则几个月,多则数年从早到晚学棋。 5、通过选拔赛成为院生 孩子终于过关院生选拔赛,成为院生。韩国棋院院生人数为130多人,但竞争激烈,学棋稍晚的孩子不久就会落后。 6、院生的毕业后随即出现的前途问题 如果未能定段为职业棋手,就得院生毕业,随即出现关于前途的苦恼。是继续练棋呢,还是进大学的围棋专业学习?还有参军问题,不少院生为了延迟入伍选择进学校。 7、院生们严重匮乏社会经验 因为小时候只学围棋,适应社会生活有障碍。而且和同龄除了围棋几乎没有什么可谈,而且因未能成为职业棋手而深深自愧。当别人问你是做什么的,学什么的,就会感到无地自容。 8、院生毕业后的苦衷和苦痛 我院生毕业后,就觉得世界已经完蛋了,看不到任何前途。我为此彷徨,还离家出走多次。我认为现在院生们面临的处境,远比我当年残酷(入学问题、入伍问题)。 成为院生,是为了成为职业棋手。但未能成为职业棋手的院生,不应成为围棋界不必要的存在。或者,职业棋手们不能触及的领域,理应由院生出身的业余棋手来填补,如此形成良好的相生关系。我不知道现在院生们每月向韩国棋院交多少会费,但几年前是每月10万韩元(560元人民币)。院生一般是少则几个月,多则5年要作为韩国棋院院修生生活,我不希望韩国棋院是为了赚经费招这么多院生(我当然相信韩国棋院没有此意)。为了培养未来的围棋人才,需要可行的制度性装置和投资。 韩国棋院应该设想以下的院生培养制度 1、前途咨询室 当院生知道自己所限(意识到胜负不是自己的方向),通过前途咨询让院生了解围棋界的其他领域,并帮助院生找到自己的出路。 2、外语教育 韩国围棋若想走向世界,韩国棋院须向院生实施外语教育(尤其通过前途咨询,希望从事海外普及的院生)。建立这一制度后,就和其他国家的围棋协会达成协议,施行交换生制度。 3、专业的围棋讲师教育 能下好围棋和教好围棋是两个概念。应通过专业的讲师教育,让院生们将来能教好棋。中国是国家支持围棋,日本是只有约50名院生,而且比赛获奖,会给高考加分。即日本的院生另求出路时,原没有韩国院生这么窘迫。我想,韩国棋院只有建立了这些制度,家长们才能放心,让孩子们投入围棋界。 4、关于“相比没棋可下,也没有对局费的职业棋手,业余棋手下棋的机会反而更多”的说法 头脑聪明,机会多多的职业棋手们几乎不了解院生出身的业余棋手们的苦衷。更不会了解想挺起胸膛,但总是底气不足的那种心境。如果水平不够,业余棋手也没棋可下,这一点没什么不同。希望围棋界不分职业、业余,共同为后辈棋手们谋福利。 韩国棋院院生打定段赛的一幕 一位院生出身的业余棋手给河成奉日记的跟帖 我从小所学除了“胜负”无他,而且被教导除了无条件职业定段,别无其他出路(老师这么教,我自己也是这么想)。事实上,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入段,这个现实到场老师们心里清楚,但只能这么鞭策孩子,只有这样孩子们才更加专注学棋。 就是因院生教育所赐,那些远不到社会打拼年龄的孩子们,或者还应在父母襁褓之下撒娇的孩子们,因未能定段很早就蒙上了挫折感的阴影。这时孩子再转向学业年龄已经过晚,而“天杀的”围棋界居然没有资格证类的东西,如果想顶着“院生出身”这一笼统的帽子(始终需要加以解释)打拼,而现实又台残酷了(当然,业余棋手也有吃香喝辣的,但和职业棋手相比,待遇就是天壤之别)。 和我一起练棋十多年的朋友成为职业棋手,用和我不同的身份和其他职业棋手聊我听不懂的内容时,曾经最为亲近的朋友忽然生分,无法进一步拉近关系时,被孤立、被边缘化的滋味会全方位向我袭来,进而发酵为低人一等的挫败意识—— 而职业毕竟是职业,在在无数的残酷竞争中存活下来,所以他们暂时陶醉于胜利感也是可理解的。只是,他们需要和其他的胜者继续竞争,而且只能求胜。在道场学棋的时节,我们被教导只要职业定段什么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但职业的实情是温饱都没有保障。职业的环境,同样残酷如斯。 但是,在残酷的现实中,职业毕竟是职业,因为他们是公平竞争环境下的赢家。只是他们只顾自己的既得利益为所欲为时,众多的业余棋手只能“再死”一遍。 只有业余围棋存活,才有职业围棋的生路,这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其实大家都懂。但因囿于自己所处的职业阶层,多以不会他顾围棋界其他的领域(这一切和道场教育及环境有关联)。 总之,无论业余还是职业,现在吃喝都很困难。小时候是懵懂,为竞争而竞争。现在都成年了,有了独立思考,难道就不能携手打造共生共荣的环境吗? (原载韩《乌鹭网》蓝烈编译)[详情]

韩国围棋现代史7:围棋英雄故事必须有对立
韩国围棋现代史7:围棋英雄故事必须有对立

  4、英雄神话的结构、形象和哲学 对局者对立的结构,发散着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呢?这种结构,分明触动着我们的内面。究竟是心理上派生于家庭结构,还是源于共同体的群体无意识,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我们内在的,人生的原型结构,想摆脱并不容易。只要具备了社会环境的条件,必发挥力量。 70年代中期,赵治勋对韩国人的围棋观产生了莫大的影响。人们向他欢呼,不是单纯因为赵治勋是韩国人。日本是韩国必须赶超的存在,赵治勋代表韩国发起挑战,所以韩国人为之狂热。这种狂热1980年赵治勋获得名人时达到了顶点,而韩国人对围棋的认识转向积极,这也不是偶然的结果。韩国政府向赵治勋颁发银冠文化勋章,不是单纯奖励他个人取得的成绩。赵治勋分明穿过了一个结构的关门,作为英雄被加冕。赵治勋代表了一种不屈的形象,很贴切当时一无资本、二无技术的情况下全力以赴发展经济的韩国人的形象。无论曹薰铉、还是赵治勋,其围棋故事的框架就是对立结构。 围棋故事逐渐被隐喻为人类故事的象征,而社会接受了这种象征。围棋提供了社会所需要的形象,社会则报以欢呼。60年代后韩国围棋急速增长,说明英雄神话结构获得了成功。 具体来说,当时的韩国棋手们都具备了哪些形象呢?赵治勋,不屈的韩国人形象、赵南哲,围棋之父的形象、金寅,长兄之形象、曹薰铉,都市风的精英形象、徐奉洙,衣锦还乡之形象。而这种形象,又有专用的修饰词。 表1 形象、修饰词和其象征(1960-1990) 赵南哲:“就是赵南哲来了也赢不了”,象征权威和正当性 金寅:“悠长而厚重”,象征中厚人品的长兄 曹薰铉:“柔风快枪”,象征城市精英和快速的经济增长 徐奉洙:“野性和大酱围棋”,进京的乡下小子衣锦还乡,象征韩国现代化进程 赵治勋:“不屈的韩国人形象”,象征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两手空空敢闯世界的韩国人 不仅如此,棋局的内容也会加强这种形象。 图1(金寅日本棋院段位测试对局) 白 藤泽朋斋九段 黑(二子)金寅 黑5是手筋,以下A、B两点兼合,黑棋可以轻松治孤。黑5如果C位打吃,白棋在A位提吃后,黑棋没有后续手段。现在看来,金寅赴日被日本棋院测试段位本身会引起不快。但当时,无论杂志还是舆论都祝贺金寅被认可为三段,说是继吴清源之后的第二个。在60年代,日本围棋无疑仰之弥高,对于下棋的人,坂田荣男这个名字几乎等同于“神”。 当时《围棋》杂志转译了登载于《朝日新闻》的棋评:“吴清源九段1929年赴日,经过测试允许为三段,由此成长为大棋士。特别三段的允许,其先例光辉。希望金君不要辱及先辈们的足迹,勤加研究,培养才能,最终大成。”(1962年日本棋院金寅段位测试局) 图2(悠长而厚重的手法,如其人品) 白 金寅五段黑 赵南哲八段 白1以下厚重的手法,可形容为“悠长”、“大海一般”或者“中厚”。白5的意义在于,抵住了先救右边白一子的诱惑。这局棋人品和手法、英雄结构有机地调和到一起。(1966年第10期国手战挑战第四局) 图3(或如兄弟间的友爱) 白 霸王金寅黑 曹薰铉七段 看到曹薰铉黑2挡下,金寅轻轻念叨:“就直接走那儿了?”金寅是预想曹薰铉会走a位。接下来,白3、5非常厚。(1978年第13期霸王战挑战第三局) 图3-1 续图3的实战进程 当时的观战记这样写:“金八段和曹七段的对局有独特的氛围,是一种温暖,迥异于曹七段和徐奉洙五段之间的对决。对方下得越好,越能感激的,诸如此类的敦厚的关系。总之,比胜负本身更大的信赖的气韵,雾罩着他们两人。” 这段观战记,把金寅的奇峰和人品联系到了一起。而图3的白3、5,恰如其分写照了金寅中厚的人品。 图4(我会展现不同的哲学) 白 赵治勋九段黑 棋圣藤泽秀行 1983年的日本棋圣战挑战七番棋,赛前留下了两段逸话。其一是藤泽秀行和赵治勋之间针锋相对的斗嘴。藤泽秀行说“我会教你四盘棋”,赵治勋则回以“我只想讨教三盘棋”。其二是藤泽秀行所言:“我会展现与治勋不同的哲学。”(1983年第7期棋圣战挑战七番棋) 可是,藤泽秀行的哲学的深度,究竟体现在哪一步呢?或只缘身在此山中,或按图索骥而不得。藤泽秀行的黑6棋感卓越,或者这一步体现了他的哲学? 图4-1 续图4的实战进程 后来,藤泽秀行关于哲学的这一席言,成为了关于围棋深度的箴言。很多人听了这句话后,有所领悟,重新思考围棋。确乎如此,围棋必然有这个深度。围棋不是单纯的“技”来构成,而“技”的部分,也不是纯粹源于的计算。 (原著:文容直 蓝烈编译)[详情]

韩国围棋现代史6:围棋的核心始终关乎英雄
韩国围棋现代史6:围棋的核心始终关乎英雄

  韩国现代围棋史-观战记的历史 英雄故事的对立结构 1、围棋的核心,始终关乎英雄 年轻的曹薰铉和赵治勋 围棋一直担忧的,就是爱棋家的减少。当然,这不是一天两天才出现的问题,而是整整谈论了十年。那种夸张的,谈论千万棋迷的时代,已经杳然于记忆了。四十岁以下的棋迷逐年减少,这个趋势再明显不过了。把问题归咎于因特网或者社会环境,总是有难以释然的地方。 报纸的观战记栏,也是大幅缩小。围棋的热度大不如以往,这可能是当然的现象,同时围棋被报道的频度也降了许多。对此,一位资深围记是这么回答:“棋战现在主要是胜负为主,没什么可报道的内容。。。也就是很难侧重于围棋。”(徐正福(音) 韩《围棋》杂志 2007.12) 围棋形成胜负为主的风气等有诸多问题存在,而一言以蔽之就是围棋赖以成长的基础变虚弱了。也就是围棋界不能持续提供棋迷所追求的价值或者降低了其价值的标准。即无法供给消费者赋予价值的内容。 围棋的确进入了衰退期,那么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或者,既然现在是衰退期,那么过去必然也有过成长期,而成长期的动力又是什么呢?不妨把这个问题聚焦在围棋的胜负分析其根由。 围棋界“正确的胜负结构”正在消失,这是本篇的主题。 2、观战记,揭示围棋故事的核心 《三国演义》为什么百看不厌呢?关于刘备和曹操的故事?公元2世纪东汉灭亡后过渡到魏晋南北朝的故事,只要是手里捧过这本书的,所读不止一遍两遍。我想很多人都是如此,虽然情节烂熟于胸,但还是照样读起,电视剧也看,电影也看。究竟是为什么呢? 根由就在于结构上。即不在于故事的内容,而在于故事的结构,在于刘备和曹操对立的结构上。而围棋周边的故事和故事本身的结构,其重要性不亚于盘上的围棋内容。 围棋的观战记,就是揭示围棋故事的核心。报纸上登载的棋谱,大抵会摆上约20步的次序。而一眼了然棋谱次序,又能刻画到脑际的棋迷能有几人呢?除非有职业的水准,尤其复杂的中盘战仅用眼睛是无法解读棋谱。即使如此,棋迷们仍喜欢读观战记,而且乐此不疲。 以下读截取的三篇观战记,节选于《围棋》杂志1979年4月刊的《观战记的昨天与今天》。 《观战记的昨天与今天》(节选) 1、“赵国手的白4占据了棋盘最后一角的右下角的3。三,李三段则稍长考后黑5起打定式,而定式的最后一手黑11选择了低一路的拆三。赵国手见状,如呻吟般叹出一声,伸手摸向了茶杯。但是棋手们都知道,这恰恰是赵国手乐观于局面时的一种习惯。” 2、“洪四段这回凝视上边一带,接着略略环顾棋盘,大致算算目数。他无法定夺,形势明明不利,但白棋没有什么可寻衅的纰漏。每当这时候,职业棋手就会感受到莫名的挫折感,疲困也会侵袭而来。围棋很快乐?哪里,围棋就是苦行僧的的苦旅,现在洪四段就踏上了苦行。黑91是明显的一手,但洪四段苦思了27分钟,他的痛苦可见一斑。” 3、“白50是强手,如果白棋左边没有做活,这一步是下不出来。。。回头看,对白44黑棋走46位是稳健,而实战是下出了黑45气势的一步棋。可能是这一步走得太过急躁,随后的黑49、51虽然是连贯的下法,但未能防住白60这步棋,黑棋的形势急转直下。其实,黑49、51一直盘算着对左下角白棋施以致命一击。。。” 这三段观战记,哪一则读起来让你愉悦呢?即让你毫无挂碍地读到里面去?而第三段观战记,可能引不起太大共鸣。因为除了死和生,有利和不利之外,读不出其他的内容。单调、干燥,没有余韵。当然,也不乏喜欢这类文字的人。而重要在于,前两则观战记有着内容,焦点对准了对局者的对立结构和作为人的苦恼。内容产生于结构,即产生于两位对局者的对立结构。 观战记是较难的领域,若不具备四个必要条件,就无法胜任。首先是过硬的笔力,其次是可以估测棋局走向的概括力,第三是具有丰富的围棋知识和信息力,第四是必须身在现场的密着力(抓力)。(《围棋》杂志 1979.4) 图例:围棋的观战记几乎被认可为文学、艺术的新的体裁,构筑了独有的领域和影响范围。图片为韩国棋坛的双雄刘昌赫、李昌镐之间展开的第25期王位战挑战棋决胜局的局终时刻。图片中间左侧,韩《中央日报》观战记者,现韩国棋院副总裁朴治文在观战。 3、关于英雄故事和故事结构 观战记怎么能揭示围棋的成长,亦或成为推动力?关于这个疑问,有必要认知这一点,围棋的趣味本质上不是来自胜负,而是来源于围绕胜负的故事,更是来源于人的故事。对立于胜负结构的两个人的矛盾和妥协,或水火交融于一体,即围棋让人愉悦的理由之一是可以聆听到英雄神话的故事。韩国围棋五十年的发展史,其实向韩国国民讲述了英雄回归的故事,这成为了韩国围棋成长的动力。 不妨回顾韩国新闻棋战的挑战棋。第10期国手战金寅向国手赵南哲发起挑战,并以3比1挑战成功,这发生在1967年。第4期名人战徐奉洙向名人赵南哲发起挑战,并以3比1挑战成功,这发生在1972年。第14期最高位战曹薰铉3比0战胜金寅获得头衔,这发生在1973年。 看这段历史,我们关注的是3比0、3比1的比分吗?不是,我们品味的是胜负的意义和对局者的矛盾。即对局者具有的时代和人的意义的对立的矛盾:金寅终于攻破了赵南哲的十年的食邑,大概赵南哲时代就要谢幕了吧。。。金寅也就是六年天下,年轻的曹薰铉要后来居上了。二十岁就要完成世代交替,世道真是变了,如今二十岁一代,也在社会具有力量了,哪怕十年前,这都不可想象。难道新的时代,就要来临了吗?无论时代还是人生,都是一波即走,一波又来。。。 围棋,只有和社会、人生、历史等围棋之外的相结合,才会具有意义。何止围棋如此,世上没有孤立独存的东西,必与其他事物相结合才具自存的意义。放之社会就是时代相,放之历史就是继往开来的变迁,意义始终以这种方式被给予。如果没有意义,既没有希望,也不会有乐趣。 (作者:文容直 蓝烈编译)[详情]

元老赛上演曹薰铉告别战 登堂国会“休职”四年
元老赛上演曹薰铉告别战 登堂国会“休职”四年

  5月24日,韩2016元老围棋联赛第九轮灵岩郡主场比赛在灵岩荣山斋进行,曹薰铉九段作为灵岩月出山队的第一台迎战仁川礼林队的第一台徐能旭九段,这也是两人职业生涯的第71盘较量,结果曹薰铉九段执白弈至第313手以12目半战胜了徐能旭九段。这局棋结束后,曹薰铉九段5月末将向韩国棋院递交“休职书”,30日履新国会议员,他若重返职业棋坛,将是四年之后。 曹薰铉出生于1953年,1962年9岁入段,创下了世界最年少入段纪录。1963年曹薰铉渡日投濑越宪作门下,1972年重返韩国棋坛。曹薰铉荣膺三次韩国全冠王(1980年九冠王、1982年十冠王、1986年十一冠王)。1994年达成世界棋战大满贯(1990年应氏杯、1994年富士通杯、东洋证券杯),1995年完成职业千胜,2001、2002年48、49周岁高龄蝉联三星杯冠军,留下了后来人几无法打破的最高龄世界冠军纪录。2015年曹薰铉获得韩元老精英赛王中王战冠军,一生冠军数达到了160个。 曹薰铉今年3月10日“李世石-AlphaGo”人机大战首局的第2天加入了韩执政党新国家党。4月13日韩国举行第20届国会选举,曹薰铉作为比例代表当选国会议员。曹薰铉作为现役职业棋手登堂国会,在世界棋坛是尚属首次。而曹薰铉征战职业棋棋坛半个世纪后晚年从政,对此韩国棋坛是褒贬不一,而曹薰铉个人是掷出了人生的“胜负手”。按韩国公职法,国会议员不能兼职从事其他事业,这意味着曹薰铉这四年不能下任何职业比赛。 曹薰铉今年作为灵岩郡月出山队的第一台出战2016元老围棋联赛,九轮比赛取得了6胜1负的成绩,其中1负是四连胜后败给了老对手徐奉洙九段。曹薰铉和徐奉洙正式比赛共较量372盘,曹薰铉胜252盘,徐奉洙胜120盘,但两人一生较量的最后一盘是徐奉洙取胜。不知道四年后67岁高龄的曹薰铉能否重返职业棋坛报这一箭之仇?这只能交由岁月来回答。 (蓝烈编译)[详情]

韩国围棋现代史5:克服强迫意识的理论
韩国围棋现代史5:克服强迫意识的理论

  强迫意识会带来难以忍受的心理苦痛,但是韩国围棋得以成长的原动力,恰恰又是强迫意识。 韩国围棋对日本抱有,实力和文化双重的自卑情结,而且经历了漫长的克服过程。如果不回顾这个过程,就很难说通韩国围棋。而且,强迫意识源源不断提供了生存的能量,本身就不能忽略。那么,韩国围棋对日本抱有的强迫意识达到何种程度,而负能量如何转变为正能量的? 看赵治勋的回忆录,他首次和山部俊郎九段对局时,深知他“变幻的山部”的名声。赵治勋说,他当时满脑子想“山部会下什么神奇手段?”结果未战先怯。围棋的胜负,就是如此。 也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人问藤泽秀行“如何能涨棋?”藤泽说:“年轻棋手只要赢了前辈棋手或名人,心里就会想,‘没什么了不起嘛,我不是赢了?’,然后就有了自信。” 藤泽秀行的这番话很容易理解为个人体会,但现在仔细品味,实际是说出了胜负和强迫意识的核心要诣。克服强迫意识的理论,可以如下总结。 “输吧,输。实力有差距,当然要输”,首先抱这种心态,然后下下看。即宽容地审视自己,然后去尝试。为什么要这么做?是因为否认差距,试图克服不安本身,只会带来更大的不安。即努力摆脱强迫意识的挣扎本身,只会唤醒更大的强迫意识。 克服内心不安的唯一力量,是源于对自我不安的审视。这在心理学是非常重要的原则,“无思”、“不要去想”这类的自我暗示,只会带来更深的挫折感。如果实力有差距,“当然”要输棋。如果不认可这种“当然”,会进一步助长内面的挫败意识和劣等感。按压劣等感,或如自卑意识的努力会愈来愈吃力,遂导致恶循环。但是一旦审视自己并认可了差距,不安就会消失。 70年代中期,韩国有一位棋手冷静审视着自己,打磨实力。曹薰铉说:“日本围棋确实很强,他们对待围棋的真挚的态度让人恐怖,我们必须学习。还有,我们必须好好练,不练就会落后。我们迄今为止,把日本围棋看做是克服和超越的对象,但现在状况有变,因为有中国。我看了他们的棋谱,完全是日本顶尖水准,我很想和聂卫平较量一下。”(韩《围棋》杂志 1977.8 译注:曹薰铉1977年就盯着聂卫平了,而且战略考量中国) 曹薰铉果然很冷静,而且敢于认可差距,进而可以审视自己。 但是,仅靠审视有用吗?没有用。更重要的是实际体验,即验证自我的审视。围棋最重要的是体验,但不容易。不仅实力普遍低下,而且共同体的意识底层弥漫的是浓浓的挫折感。那么由谁来审视、体验和克服呢?说来说去,还是关乎天才。 在于围棋,天才是绝对的必须。因为围棋终究是个人的胜负,是1对1的战斗。而且只有天才能超越共同体的水准。围棋的胜负很公平,关键是机会。只要天才能抓住了机会,就可以唤来“觉醒”,以此超越强迫情结。即藤泽秀行所说,“没什么了不起嘛”。天才的作用,对于围棋是太过重要。而且只有天才能代表共同体,率先克服强迫意识。当然,怎么定义天才,也须商榷,但围棋的本质就是和天才呼应。吴清源,就是典型的例子。 4、天才个人的突破和共同体跟进的过程 韩国围棋摆脱日本强迫症的过程,可以总结为四盘棋。 图5(1978年曹薰铉战胜藤泽秀行) 黑 曹薰铉定先贴3目         白 藤泽秀行 1978年曹薰铉执黑贴3目定先战胜了藤泽秀行。虽然不是分先对局,但足以提高韩国围棋的自信,因为棋的内容很出色。黑1体现了曹薰铉的棋感和实力,当时小林光一等都认为,黑棋该走A位。藤泽白2是败着,黑3守住右下后,是黑优的局面。白2、4所得不过23目。 图6(1984年曹薰铉战胜林海峰) 黑 林海峰九段   白 曹薰铉九段 白2、4厚实,以后可以兼得A或B。林海峰黑3,也有意见认为,很想走C或D。(1984年韩日职业棋手交流战 白 曹薰铉九段 黑 林海峰九段) 这局棋曹薰铉对局的姿势充满了紧张感,收获是不仅克服强迫意识战而胜之,而且棋的内容让人满意。这局棋超过250手的次序,其实每步棋都要克服来自内心的紧张感。如果不具备非凡的实力和精神力,很难坚持到最后。 图7(1989年首届应氏杯决赛五番棋首局) 黑 聂卫平九段    白 曹薰铉九段 1989年,曹薰铉的实力和自信达到了顶点,但是体验或如实践是另一回事。应氏杯曹薰铉如果输给了聂卫平,韩国围棋还有长时间欠缺自信。聂卫平白1、3是意识到大贴目的貌似很缓的厚实下法。曹薰铉黑4以后,白A至黑D,黑棋的实地可观,但白棋同样赢得了全局的厚味和势力。 图8(1992年李昌镐获得东洋证券杯冠军) 黑 林海峰九段    白 李昌镐五段 1992年当时,韩国围棋克服日本强迫症的迹象很明显,而不再对日本围棋抱有任何负担,是通过李昌镐获得东洋证券冠军得到了确认。刘昌赫、李昌镐这一代,在文化层面对日本也不抱有任何负担和情结。 白1是手筋预防B位断点的手筋,下一步黑棋A位拦下,白棋也会脱先。如果黑棋B位断,至白E黑棋反而会被吃。 以上四盘对局,是个人的胜负,但共同体有着追随第一人水平的倾向,心理上也是如此。即第一人的实力和心态,自然而然成为共有的。所以个人的胜负,即是共同体的胜负。 1992年李昌镐在第3届东洋证券杯决赛3比2战胜林海峰获得冠军,韩国围棋彻底摆脱了对日本围棋的强迫意识。 1992年李昌镐在第3届东洋证券杯决赛3比2战胜林海峰获得冠军,韩国围棋彻底摆脱了对日本围棋的强迫意识。 5、典范消失,系统的开放和闭锁 克服对日本的强迫意识,大概花了多长时间呢? 从1945年算起,约四十年的时间。从两三千棋迷发展到动辄云云700万围棋人口的时代。但是,韩国围棋克服对日本的强迫意识的同时,又担上了更大的负担。因为效仿日本发展起来的韩国围棋,需要寻找新的典范。如果没有典范,很容易不进则退。 1983年,《围棋》杂志(5月刊)采访了访韩的石田芳夫九段。 -你持续低迷的原因是什么? “13年前我冲击头衔的时候,以无惧的态度直线上升。但是处于卫冕的立场,我就僵化了。还是挑战时期好啊。” -你认为赵治勋棋圣时代,会持续多长时间? “就看赵棋圣他自己的态度。如果依然抱有挑战的心态,他的时代会持续下去。如果过分意识到守成,赵的时代有可能出乎意料地过早结束。相比前辈棋手,后辈棋手的挑战会带来更大的压力。” 石田芳夫这一席言,同样不止于个人。在于围棋,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如果没有挑战,就会停滞和衰退。胜负,就是竞争,关闭内心的竞争之门,无疑是最危险的。 事实上就是如此。如果说强迫意识是韩国现代围棋史意义的成长的重要主题,那么这种成长模式达到顶点时刻,危机也就会到来。即韩国围棋失去效仿的典范的时候,危机也就开始。自我定位、自我认同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前方有日本围棋可追赶的时候,自我定位起来相对很容易,因为挑战让你看清前辙。正如个人,内心潜伏的强迫情结会唤醒战斗精神。 典范消失,系统就容易闭锁起来。没有典范意味着要画自画像,这实在很难。有典范,系统就会开放,而典范就是可以鉴照的镜子,可以凝视和定位自我。但是典范消失,自我也容易随同“镜子”丢失掉。 所以没必要把“强迫意识”看做是消极的,甚至一定程度上具有积极的意义,因为是发展的源动力。举例说,很多人小时候有过因体力或精神力的孱弱,饱受环境压迫的经历,而且有想效仿或者克服的对象,并为此付出努力。无论个人还是共同体,在这一点上没有什么不同。 那么,围棋最合适的制度性装置是什么呢?就是培养天才的系统。克服心理极限,带来盘上变化的力量,除了天才很难具备。天才天生就具有先知先觉的能力,因内在有觉醒的力量,天才始终对现实抱有不安感和不满。 1983年徐奉洙说:“曹薰铉是非常出色的人,我们所有人都在学他,尤其我学得最多。” 2007年李世石说:“天才只有一个就够了。”李世石这话可能多少有夸张的成分,但不能姑妄听之,因为此言的真谛,并不仅限胜负世界。 围棋是强调技和艺的特殊的世界。在艺术世界,天才会开辟新的境界和领域。围棋亦是如此。所以评价韩国围棋制度,标准其实只有一个,即是否具备了培养天才的系统。如果按这个角度,现在的韩国围棋界又是如何呢? 6、韩国围棋是否具备了自觉自省的能力? 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如果说强迫意识是韩国围棋发展的源动力,那么强迫意识消失的今天,韩国围棋成长的动力究竟源于何处呢?即是否具备了可以和强迫意识相较的精神能量? 强迫意识的核心是自觉自省觉的能力。因自觉自省,所以内心会积压情结,进而会努力克服。那么,当今的韩国围棋是否具备了自觉自省的能力呢?现在韩国围棋担负着只能自我鉴照的压力,即只能自己打磨镜子来即按照自我。呢么,这个镜子会是什么呢? 现在举最重要的一例。 围棋是艺和技调和的世界。如果强调艺术,围棋就向艺术倾斜,如果强调技术,就会倾向于体育。过去强调围棋的技,引起了被视作“神仙游戏”的、“杂技”类的文化误解。这是因为朝鲜时代末期,士大夫们也就下下彩棋,游冶玩乐。而今强调围棋的技,是升华到了体育。这是因为注重了围棋胜负的公平性。 但是,围棋仅强调公平性并不够。而鉴照围棋的那面镜子,必须是围棋内在的本质。即围棋只能以围棋鉴照。现在,韩国围棋是如何自我定位和认同呢?2001年韩国围棋决定转向体育,那么韩国围棋有了体育属性就很充分吗?显然不是。因为这只是强调了围棋的技的层面,而围棋的艺的层面,同样不能忽略。这是韩国围棋应自觉自省的所在。 技和艺协调发展,这理当成为围棋的核心,并以此为基础开放系统。韩国围棋克服日本强迫意识后,可自鉴自照发展的力量就是源于此。 (蓝烈)[详情]

韩国围棋现代史4:强迫意识和“劣等感”
韩国围棋现代史4:强迫意识和“劣等感”

  强迫意识和“劣等感”-当年面对日本围棋 1、心理决定围棋胜负 你喜欢围棋吗?这当然是愚问,若不喜欢,也不会读这段文字。但是,你下棋始终很快乐吗?职业棋手又是如何呢?看图1。 图1(是否摆脱了强迫意识?) 图1为1973年第28期本因坊战挑战第一局,林海峰名人执黑对石田芳夫本因坊。黑1(黑125)是林海峰名人长考45分钟后下出的苦心的一步棋,意在必胜。观战的坂田荣男九段不由赞道:“真是绝妙啊。。。”这一步瞄着A~E割断白棋的手段,同时消除了右上角白棋a位先尖后,b、c两点兼得的手段。 这局棋久久留在我的记忆里,原因是林海峰曾七连败于石田芳夫,此局就是其中的一盘。可以想象林海峰面对石田芳夫,内心的强迫意识有多大。无比坚韧的“笨三角”,林海峰下黑1的时候,想必内心里对自己吼过无数次:一定要赢,一定要赢!后来林海峰七连败后四连胜,总算摆脱了对石田芳夫的强迫意识。 围棋,其实是心理游戏。是绝不顺遂你的心意的游戏。正如心不由己,棋亦不由己。人的内心里积压着种种情结,围棋的内面也是如此。对这一点职业棋手体会最多,或者正因为是职业棋手,所体验的痛苦可能更甚。 2、对日本围棋抱有的根深的强迫意识 1969年韩日进行首届职业棋手交流赛,韩国1比2败北。 韩国围棋,对日本围棋长时间抱有一种说不出的敬畏感。也就是下到中后盘,忽然说“哦,半目胜负”,然后就扔棋,对日本棋手的这种高手范儿,不知佩服过多少次。他们到韩国下交流赛,前夜喝酒后依然下得自信满满,然后把棋赢走。 当时实力欠缺是事实,但更让人痛苦的是心理上的“劣等感”,韩国围棋切实地感受到了这一点。这不仅仅是韩国的问题,在围棋的胜负世界,中国从20世纪初感受到的“劣等感”别无二致,并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了顶点。不妨看看聂卫平在他的回忆录《我的围棋之路》,如何形容1976年访中的日本围棋代表团的:“比赛中的坂田九段穿着拖鞋,悠闲地在赛场内来回巡视的神态,看着他漫不经心略微扫一眼棋盘就随手丢下一子的傲然举动,看着与他对阵的中国棋手对此只有抱头苦思的情景,便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尽管凭资历、声望、实力,坂田九段有这种表现也无可指责。” 图2(仍可窥到空疏的一面) 棋局为1977年中国全国围棋锦标赛决胜局,聂卫平执黑对程晓流,是典型的力战棋。当时聂卫平是中国最强,不仅算路准确,棋感也是稳定。仅一年前,他就下赢了坂田荣男。但是,聂卫平的棋仍暴露了不够细腻的一面,体现在黑2以下的次序。黑2 普通是压在A位。这一局的焦点在于黑2、黑4的棋感,日本棋评说,“仍可窥到空疏的一面”。 图2-1 随后的实战进程 图3(放手一搏) 当时韩国是什么情况呢?1969年11月,韩日举行首届职业棋手交流赛,郑昌铉五段(1946~1983,1974年获得韩首届棋王战冠军)执白2目半战胜了石田芳夫六段。有趣的是郑昌铉关于图3、图4变化的记述,他饱受强迫意识的折磨。 “迄今韩国棋手虽然和日本棋手有过几次交流,但正式比赛尚属首次。我感受到了已往任何比赛都不曾有过的紧张感。当时我想:就算他们再厉害,执黑的话还有得一战。可是猜先猜得白棋,说实话我真的晕了。”(韩《围棋杂志》 1970.2) 白12以后,黑棋如果从A位长出,以下白B、黑C、白D,黑棋逃不出。如果黑棋走a位,白棋b位扳就可以杀棋。黑9是失误,应简明尖在a位。接着白棋走黑9位,会形成劫活。 图4(因意识到木谷实而失误) “到底走白1还是a位,我一直犹豫不决。这时我察觉到木谷实就在我身边观战,就慌忙走掉了白1、3,我知道木谷实酷爱实地,我怕走别的,不入他的法眼。可是局后复盘发现,白1、3虽然实利很大,但全局的要点就是中腹a位拐,是绝对要走的。” 图4-1 此后的实战进程,黑12是败着,这步如果a位贴下,局面至少不坏。 这一局郑昌铉执白2目半取胜,但是他说:“这盘棋教会了我这么一点:胜负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对待围棋的诚挚的态度。” 强迫意识会带来内心的不安。那种不受意志力管束的、不断重复的念头和动作,就是出于强迫意识。强迫意识一旦压过了意志力,棋就没法赢。简单说棋还没下,就已经输了。 如果做总结,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韩国围棋一直效仿着日本围棋得到了发展。职业棋士制度、新闻棋战、发行《围棋》杂志、院生制度等,无一不是照搬日本围棋。而且,日本围棋确实是值得效仿的对象,也符合韩国实情。首先文化上不无相似之处,而经济上举国在效仿日本。 但是,效仿本身说明了文化上所处的劣势。结果,对日本围棋抱有的强迫意识持续了整个20世纪。在70年代,韩日之间的棋力差距确实很大。1969年的韩日职业交流赛打成了1比2,1970年是0比3,1971年又是0比3。此后日本棋院通报中断交流赛。如果算上非正式交流赛,韩国输得更多,而且几近全败。公允地说,当时的棋力差距有二子。 问题确实复杂。可以肯定的是,仅靠效仿是不能超越,需要的是革新。韩国围棋对日本曾经抱有那么大的强迫意识,但最终克服下来了。这是怎么办到的? (作者:韩国文容直 蓝烈编译)[详情]

韩国围棋现代史3:围棋的英雄文化正逐步瓦解
韩国围棋现代史3:围棋的英雄文化正逐步瓦解

  3、围棋的时空和胜负,本质和认知之间 以下考察围棋的“艺”的层面。 围棋的本质在于个体间的胜负,核心驱动力是英雄神话。即英雄与英雄的终极对决,是作为游戏的围棋故事的核心。在中国传统里,“第一人”称之为“国手”,日本则称为“名人”。“国手”、“名人”们所受的尊崇和荣耀,以及向他们的挑战,始终是围棋备受关注的所在。这就是围棋的神话构造。 中国是围棋和道家神仙思想结合到一起,日本是佛家的僧侣们专门研究围棋。结果围棋的认知有了这样的一种倾向,其空间和时间是与世间相隔绝的。韩国的围棋,相当一部分是受中国的影响,但六十年代以后,来自日本的影响占了上风。 来自日本的影响体现在这一点,围棋提供了与社会相隔离的,惟围棋的空间。三日或两日一局的棋虽然变通为七小时的棋,但围棋的自我表现,有了与世隔绝的孤独的特质和面貌。“技”达到极致,就会升华为“道”,围棋可以靠这种东方意义的精神修持来表现境界,是围棋独有的,可寄居的精神寓所。 下面看两盘棋。图1是60年代的,图2是2000年代的职业对局。你认为哪一盘水平更高?亦或哪一盘会留下更深的印象? 图1(60年代围棋) 黑1是失误。白4是手筋,以下黑棋如果A位打吃,白棋可以应在B位。黑1不应先刺,应该先扳在黑3,那么白棋只有A位长,接着黑棋再刺也不迟。 图2(2000年代围棋) 黑1不缓,是职业棋手经常会下出的坚实手段。白4是形的急所,相当于“后中先”,防范黑棋A位罩出,同时间接支持右上白两子治孤。 围棋的快乐度,受水平的影响。相比10级,3级棋力更能享受围棋。但是,围棋的乐趣并不仅仅来自水平,围棋可以超越棋盘写照一个人,这是本然的乐趣所在。围棋总是有一种格调让你鉴照自我,感悟人生。围棋的这种品格,我们怀抱至今。 但是,围棋的空间正在干涸,人所寄居的神话构造正在瓦解。进而大众对围棋的兴趣减半,社会关注度亦持续降低。一直以来支撑围棋的神话构造变得脆弱的原因,一是英雄神话为骨骼的挑战棋逐年减少,二是团体赛替代个人赛成为了围棋的主题。 其弊主要体现在TV对局,特别是韩联赛这种团体赛模式,正在把个人驱逐出围棋世界。围棋得到成长的核心驱动力是借助挑战棋的人与人对立和矛盾的叙事结构,但是这种叙事内涵正在逃离围棋。 加上对局时间急遽减少,这亦削弱了围棋的神话构造。如果对局时间不充分,围棋的隔离效果会消失,即逃逸现实,寄寓神话构造的——只要这一围棋的时空消失,神话也会消失,即神话失去了寓所和舞台。 总之,围棋正在失去传统。当然,“传统”有着人为打造和被赋予意义的倾向。即使如此,围棋的确正在剪掉与过去2500年的脐带的连接。 4、成长和停滞,具体原因是什么? 回顾起来,韩国现代围棋是从孩提时代一路长到成年的。这一成长过程既有飚进的时期,也有停滞和退潮的时期。如果仅看棋力,过去六十年足足涨了三子。韩国围棋的成长是来自何处?又是怎么获得成长的动力的? 韩国围棋的成长和衰退,仅仅找社会学层面的解释就够了吗?不是,社会学层面的解释,只能解释一个层面而不是全部。我们是活在更为复杂的世界,成长并不单纯。无数待解决的问题纠结着矛盾、理解和误解,过程中充满了坎坷。 或许,我们不必找堂皇的解释,而是扪心自问,是围棋的什么吸引了你,让你快乐起来的?是学会某个技术手法的时候?一个好对手足以让你泡棋馆,消磨时间的时候?当你投入棋局而忘我的时候?金寅、或者曹薰铉的棋风,加深了你对棋的理解的时候?总之这种最为具体的原因,才是韩国围棋及其历史的真正的驱动力。从这种细微而具体的角度理解历史,是否更有价值呢? 以这种细微的具体重构历史,会加深我们对现实的理解。如果把韩国现代围棋史看做是一部作品,那么作品中必有体现其作品意义的,不断得到重复的主题。即文学、文化意义的主题。 围棋是什么?关于“技”或者“艺”的。 谁在下围棋?棋迷?赌徒?还是职业棋手?关乎本质属性的。 在什么地方下围棋?或棋院,或棋馆,等等的。 对局心理是什么样的?关于强迫症等等的。 老人和少年下棋,谁更有利?关于年龄优势等等的。 时间越多,越能下好?关于用时问题的。 围棋先下,真得有利吗?关于贴目问题的。 曹薰铉或者赵治勋,会成为其他棋手的动力吗?关于天才问题的。 女性确实下不过男性吗?关于女子围棋的。 大众为什么因赵治勋、曹薰铉和李昌镐而狂热?关于围棋神话的。 围棋所成就或者苦恼的,总不脱以上林林种种的具体的问题。韩国现代围棋史,以这种具体的主题和角度去回顾、理解,其意义可能更积极,同时也能带来关于未来围棋发展的有益的思考。 尤其韩国围棋的本质属性问题尚不明晰,有必要通过回顾,重新辨析。围棋即使归类到体育,其“艺”的层面宛在,“技”的层面也是明显,所以没必要削足适履。 围棋的成长过程,体现的是观念的变化过程。探索这一问题,可以进一步扩展围棋的“技”和“艺”。 (原著文容直 蓝烈编译)[详情]

韩国元老赛曹薰铉不敌徐奉洙 或成两人告别战
韩国元老赛曹薰铉不敌徐奉洙 或成两人告别战

  5月10日,韩国2016元老围棋联赛进行了第七轮第二场比赛,对阵是尚州柿饼队对灵岩月出山队。常规赛前半程两队各取4胜1负,在7支队中并列榜首,而第七轮将决定常规赛半程的冠军。而这两队的第一台棋手,分别是徐奉洙九段和曹薰铉九段。 曹薰铉 曹薰铉和徐奉洙是见证了韩国现代围棋发展的“活化石”,他们第一次交手是1973年,此后44年两人共交手371盘,战绩是曹薰铉252胜,徐奉洙119胜。 在4月13日,曹薰铉九段作为韩国新国家党的比例代表成为汗多第20届国会议员,这也意味着曹薰铉自履新的6月1日起,四年的任期内,再也不能作为职业棋手下棋,因为韩国“公职法”禁止公务员从事任何相关收入经济活动。 曹薰铉九段作为当选议员还可以下到5月31日,在“时日所剩无几”的职业生涯里,5月10日曹薰铉九段碰到了一生的宿敌徐奉洙九段,而且完败给对手。这一局曹薰铉九段连发无理手,尤其在“中原踩了炸雷”(韩国棋界用语),仅抵抗137手草草认输。 徐奉洙 这一局是曹徐之间的第372盘对局,也有可能是两人间的最后一盘对局。四年后曹薰铉九段回归棋坛的可能性还是渺茫。徐奉洙九段虽然对曹薰铉九段一生负多胜少,但能以胜局结束两人的交战纪录,这足让他欣慰了。 (蓝烈)[详情]

麦馨杯李世石2-0元晟溱 人机战后首次夺冠
麦馨杯李世石2-0元晟溱 人机战后首次夺冠

  5月10日,韩国第17届麦馨杯决赛三番棋第2局比赛在韩国首尔战罢,结果李世石九段执黑第207手中盘战胜元晟溱九段,以2-0的比分夺得麦馨杯冠军。人机大战之后李世石的首冠,同时将连胜场次扩大为七场。 自从与谷歌AlphaGo进行人机大战后,李世石的状态可谓如有神助,在本局之前以及在各项赛事中取得6连胜,并且杀入应氏杯半决赛,不知输棋滋味。在麦馨杯决赛中,李世石也是1-0领先元晟溱,距离关键一步之遥。谷歌DeepMind创始人哈萨比斯也是一直关注着李世石的消息,前不久在个人推特中表示:李世石用AlphaGo的招法保持不败,振奋人心。 在5月9日,李世石获得韩国第9届“洪进基创造人奖”颁奖仪式中,李世石被评选为社会发展单元的获奖人。这也是对他在人机大战中向全世界展示了人类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创造性的思维的犒赏,获得奖金5000万韩元(约合28万人民币)。李世石随后表示希望将奖金用于慈善全部捐出,正寻找捐赠对象。 决赛第2局双方互换黑白,轮到李世石执黑先行。序盘元晟溱在下边构筑模样,李世石迅速打入并展现出强大的治孤实力,白棋的模样很快被弄得所剩无几。中盘时,李世石在左上角施展手段,元晟溱处理不够简明,被黑棋得到一系列利用,李世石抓住这次机会随即对上边白棋展开猛攻,顺利吃掉白棋大块,占据优势。此后元晟溱在中腹求战,但并没有获得什么像样的机会。李世石执黑207手中盘胜出,并以2-0的比分击败对手,获得本届韩国麦馨杯冠军。 这样,李世石如愿斩获人机大战之后的首冠,同时将自己的连胜场次改写为7场。在韩国的等级分排行榜上李世石也是继续紧逼朴廷桓,那个“不败少年”李世石似乎回来了。 (蓝烈)[详情]

李世石获社会发展奖 欲捐赠5000万韩币奖金
李世石获社会发展奖 欲捐赠5000万韩币奖金

  5月9日,韩国第9届“洪进基创造人奖”颁奖仪式在首尔中区西小门路的湖岩艺术厅进行,李世石(33岁)被评选为社会发展单元的获奖人,获得了500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28万元)的奖金及奖牌。 李世石在今年3月与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展开世纪对决,向全世界展示了人类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创造性的思维。特别是李世石三连败后扳回一胜,感动了全世界人,同时提高了社会对围棋的认识。 李世石发表感言 李世石发表获奖感想说:“我首先向关注这场人机大战,并为我加油的人表示感谢。我非常高兴能获得这么有意义的奖,我会努力下出比结果更注重过程的创造性的围棋。” 李世石在颁奖仪式前接受采访说:“我准备捐献所有奖金,正在思考该捐献何处。” “洪进基创造人奖”是前《中央日报》会长洪进基创办,奖励科学技术、社会发展、文化艺术领域取得创造性的业绩的个人和团体。 颁奖现场 (蓝烈编译)[详情]

韩国围棋现代史2:围棋的“次文化层”太脆弱
韩国围棋现代史2:围棋的“次文化层”太脆弱

  韩国围棋的成长过程-围棋是什么?社会认识的变化 城市化和大众传媒的发展是围棋只能去适应的客观环境。那么,围棋是怎样适应和变化的?其激变的过程,不妨看以下几个列表。 表1盘上的变化 1960年~2010年 比赛用时:从5小时到10分钟 贴目:从贴4目半到6目半 胜负方式:个人为中心的挑战棋制到团体对抗赛 对局场所:从宾馆、酒店到电视、因特网 表2 盘外的变化 棋士总数:1964年(34名)、1978年(男75、女2)、2006年(217名) 国内棋战总数:1964年(4个)、1978年(10个)、2006年(19个-女子3、新锐4) 国际大赛性质:从60年代的业余向90年代的职业转移 向大众传播的途径:从报纸到围棋TV、因特网 围棋为什么会经历这种激变?是城市化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导致的吗?其实,这里也有围棋本身的原因。 即围棋在本质上,具备了能导致这种激变的两个特性。正如围棋是“技艺”,有着“技”和“艺”的两个层面的特性。“技”属于胜负层面,所以接近体育,“艺”属于感性的审美层面,所以可解释为“艺术”。 在韩国现代围棋的初创期,国民对围棋的认识大抵是“赌博类”,而且作为“技”,属于不入流的杂类。所以1964年确立职业棋士制度时,首先强调围棋是追求“艺道”的精神层面的游戏。棋士们也是从这个角度接受围棋为本业,甘愿付出一生的努力。即强调围棋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休憩的道具。 韩国围棋界这种努力,渐渐有了收获,尤其70年代中期赵治勋在日本棋坛获得成功后,国民开始关注围棋,有了积极的认识,认可在日本已成为社会职业一种的职业棋士制度。在“技”和“艺”中,更注重“艺”的层面是60年代到90年代韩国围棋得到成长的内因。(译注:重新强调“艺”,不失为“人机大战”后围棋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向。) 但是,职业棋士们的经济条件依然不充裕。1984年职业棋手们就职为企业的围棋指导后,多少有了改善,但韩国围棋依赖新闻棋战的比重依然过大。除了新闻棋战,大多数职业棋手没有其他收入来源。以下摘录1972年赵南哲先生接受韩国棋院《围棋》杂志采访(《围棋》1972.5)。 -目前韩国棋院在籍62名职业棋手,按我们现在的条件,是不是过多了? “的确如此。职业棋手的数量,应和棋迷数成比例,按现在棋界的条件,确实是太多了。严密地说,是一种资源极度匮乏下的过盈现象,从这意义上有必要遏制职业棋手的增加。现在每年春秋两季各定段2名棋手,但是职业棋手的活动空间太狭窄,实情就是根本无法消化。” -应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社会风气。棋迷们应给予棋手们职业人士的待遇。 “这是正解。现在喜欢围棋的社会人士,大抵不把棋手当做是职业人。接受指导后,也就买顿酒完事。” 确实如此,职业棋手没有活动的空间,所以只能依赖新闻棋战。而且围棋的传播途径一旦从报纸改换到因特网,城市化导致“巨型城市”,原有的棋战和棋馆相继消失,围棋的基础自然会受到冲击。 棋士的数量问题是韩国围棋的结构性问题,而且是老生常谈的老大难问题。只要供给超过需求,内在就会发生动摇,即产生认同性的危机。这是因为努力得不到充分的报偿。那么,现在年青一代棋手们的认同危机也是来源于此吗?即努力得不到充分的报偿? 应该说,职业围棋本身的厚度并不薄。但是,围棋的“次文化层”(Subculture)太过脆弱,韩国围棋界未能健全培育支撑整个职业围棋的次文化层。如果比照经济,就是中小企业太过脆弱。因为“次文化层”脆弱,很容易敏感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并受到冲击。即微小的动摇,也会带来内面的不安,非主流的棋手们对自己的职业认同产生疑惑。继而拉低共同体的氛围。 所以围棋界一直有指谪的声音,过分强调“奖金主义”。认为这是一种“自满膨胀”,对自我人格的认知出现了偏差。景气会带来通胀,但韩国围棋向来没有紧缩机制。李昌镐个人获得10亿韩元奖金的景气,并没有充实围棋界的整个内面。 当然,国民对围棋的认识已经发生积极的变化,而且至今也是肯定和积极的。相比六十年代被看做是游艺或者赌博,八十年代的围棋认识已经得到显著的改观。 围棋究竟是“杂技”还是游艺?六、七十年代韩国围棋界饱受这一问题的困扰。无论从社会还是文化的角度看,职业围棋都是六十年代忽然出现在人们视野的奇异的社会现象。现代社会试图用游艺娱乐解释围棋的本质属性,又归类到休闲文化,同时提出了关乎经济的质疑。毕竟城市在膨胀,职业在多样化。 这种模糊和混淆,也和概念的界定密切相关,什么是游艺、体育、艺术?好在围棋不是单纯的游艺,而是健全的游艺,而且从文化的角度看,有强烈的艺术属性,显然可以陶冶情操。 六、七十年代围棋适用于“演出法”(相关表演、公演),到八十年代终于归类到“文化艺术振兴法”(相关艺术创作活动),这种法律认识的转变,充分说明了围棋的认知所经历的变化。 表3 2008年盖勒普国民围棋认知调查 围棋对子女教育是否有帮助 1、有帮助-80% 2、没有帮助-20% 教子女围棋的意向 1、有-90% 2、没有-10% 相比其他兴趣和游艺,选择围棋的理由? 1、开发集中力-40.3% 2-开发大脑-20.3% 据盖勒普调查,2008年韩国国民的过半数(53.3%)认为围棋有益。特别是三十(56.3%)、四十(55.2%)一代的人比二十(38.9%)一代的人更认为围棋有益,这是因为他们经历了八十年代前后围棋形象的提升和刮起的围棋热。 国民对围棋的认识变化和围棋界的成长孰先孰后,这一点其实很难判断。而旧时代的老国手们也就宅在内室下下彩棋,而且认识也只停留在这个层面,凭此围棋不可能得到社会和文化意义的传播。从这意义上,韩国现代围棋的成长和认识的变化,是相互依存,共同发生的 (原著 文容直) (新浪围棋深度报道组 蓝烈编译)[详情]

韩国围棋现代史1:城市化和互联网令围棋文化衰退
韩国围棋现代史1:城市化和互联网令围棋文化衰退

  1、韩国围棋的成长和衰退-城市化和大众传媒的影响 今天的韩国围棋,确实站到了转折的歧点上。 围棋的体育化虽然十年有余,但是本质属性问题,依然让很多人感到困惑。这可能取决于体育竞技概念本身的外延和扩展,但围棋作为技艺的艺术价值始终更为强烈。那么,围棋究竟能不能调和这两者呢? 如何解决围棋本质属性的问题,其迫切性倒在其次,现实中年轻棋士们的自我认同,正在发生动摇。过去十年,职业棋坛棋战为中心的运营方式正在大变其貌,而职业段位已失去意义,在团体赛为主流的环境下,棋手们找不到个体的价值。当今这个时代,更需要年青一代诘问和求索,但世事无常,谈何容易? 所以,有必要回顾韩国现代围棋的发展史。任何领域,只有确认历史背景下的自我,才能理解此刻所站何处,意义是怎样被赋予。现在回望,围棋界反思的声音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已经出现。1996年,几位职业棋手鼓吹升段大赛无用论,呼吁废除对局费,导入奖金制。 自1989年曹薰铉九段获得应氏杯冠军,1996年当时韩国职业围棋的发展比任何时期都要繁盛,棋界的人深受鼓舞,但仍出现了反思的声音。“盛世危言”反映的是这几位职业棋手超前的嗅觉,他们敏锐地察觉到了繁荣掩盖的危机,其中最为明显的,职业棋手的总数已超过了警戒水位。 1996年当时,韩国棋院包括13名九段棋手,职业棋士全员为141人,但除了棋战,几无围棋相关的其他经济活动。棋手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对局费收入的相应减少。而外观上李昌镐一年的奖金收入超10亿韩元,围棋界的繁荣似乎会一直持续下去。但是1997年金融危机,韩国围棋发展的势头忽然被腰斩,可以说1997年是韩国围棋成长和衰退的最为明显的分歧点。 韩国围棋的成长和衰退,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城市化和大众传媒这两大因素是根本的推动力。即围棋的成长和衰退,和城市化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相结合到一起。而城市化和大众传媒,即是韩国围棋成长的主因,也是导致衰退的要因。 二十世纪60年代起,产业化促进城市化,报纸、电视等大众传媒也得到了长足发展。而围棋是因循这一轨迹得到了成长。城市化,会带来边缘化的孤独感。疏离主流社会被孤立的情绪,城市的每个个体或多或少都需要克服这种消极的情感。 而克服的方式是什么呢?在六十年代,人与人之间主要流行零距离的对话和接触。即你我见面,通过相互感知来确认我的存在。而交流的方式是什么呢?当时和围棋的棋馆最为接近的,就是茶屋和酒馆。从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叶,每个人都可以在离自己最近的地方找到茶屋和棋馆。甚至工作场所也提供了这种附属设施,人们在这种场所通过相见排解孤立感,围棋则成为了人与人相见的手段和目的。或者说,没有比围棋更好的道具了。 拳击和摔跤,一度也成为国民的娱乐,可是这种体育不是普通人自己可以体验和享受的,但围棋可以。用口谈和手谈,围棋成为了人们零距离对话的必须的手段。 而且,围棋很容易传达给大众,尤其通过报纸。围棋和报纸契合度非常好。黑白鲜明的棋谱,很符合报纸的可视化。和照片一样,棋谱可以让密密麻麻排版的报纸读起来赏心悦目。而文人笔调的隽永的观战记,不仅讲述盘上的故事,也让读者们聆听到盘外棋手群体的喜怒哀乐。挑战、失败,再挑战、成功,这种人的故事始终百听不厌,是永远可以扣响人的内在和心灵的神话故事。 围棋的衰退,也是伴着城市化的深化如期到来。首先,城市变得庞大了。九十年代初,城市巨无霸的倾向已经很明显,正如卢泰愚政府豪言短期供给200万套居民住宅,巨型城市已露出了初貌。变得臃肿的城市,提高了人与人相见的费用,进而成为了负担。 这时起,人与人相见和对话的途径开始发生变化,首先棋馆和茶屋逐渐消失。适时大众传媒发生一场革命,电视和因特网的迅速普及,开始摧毁相见的文化。加上汽车文化的发达,人与人阻隔的更加遥远了。而人们找到了排解边缘化情绪的新手段,这虽然会带来更为深刻的孤立感,人就干脆蛰潜,宅在家里了。围棋为例,通过围棋TV看比赛,通过因特网对弈就可以,不必出门。这导致了棋馆的进一步衰退。 围棋相见的文化消失,也隔绝了世代间围棋的交流文化。即学围棋、教围棋的方式出现了隔绝现象。当然,也出现过主动改变“教与学”方式的企图,就是李昌镐获得世界冠军为契机,围棋学校开始兴起,但这种方式无法承载世代间交流和相续的功能。围棋学校可能是城市化的必然产物,但本身缺乏了人与人相见的目的性。 围棋是通过相见学习。2008年的盖勒普调查结果表明,人们学棋的途径,围棋学校只占几个百分点,人们主要还是通过身边的人学棋。随着围棋掀起的文化消失,衰退也开始。 作者 文容直(韩国) (新浪棋牌深度报道组 蓝烈编译)[详情]

人机大战后李世石豪取六连胜 麦馨杯1-0元晟溱
人机大战后李世石豪取六连胜 麦馨杯1-0元晟溱

  点击观看动图棋谱 5月3日,韩国第17届麦馨杯决赛三番棋首局比赛在韩国围棋TV演播室进行,结果李世石九段执白第208手中盘战胜元晟溱九段先声夺人。这是人机大战之后,李世石正式比赛中的第六场连胜。 李世石和元晟溱的历次战绩,李世石13胜11负领先,考虑到李世石的相对战绩只落后于李昌镐、柯洁等极少数棋手,元晟溱可以说具备了强健的“抗石”体质。李世石赛前也说:“对于我个人,元晟溱九段是非常难对付的棋手,尤其快棋,他是我最头疼的棋手。” 元晟溱在4月下旬举行的第8届应氏杯十六强战不敌姜东润,但是回国后进行的麦馨杯四强战元晟溱战胜姜东润晋级决赛。元晟溱6月5日就要做新郎,赛前他表示“很想把冠军奖杯献给新娘做结婚礼物”。 今年3月的“人机大战”后,李世石如“顽石”得到炼丹炉的淬炼,包括麦馨杯决赛首局已取得六连胜。之前李世石麦馨杯八强赛战胜金志锡,应氏杯分别战胜刘致远、林立祥、姜东润,应氏杯后麦馨杯半决赛战胜了朴永训。 目前棋界有一种看法认为,“人机大战”后李世石的技艺、境界都得到了提升。对此李世石打入麦馨杯决赛后接受采访说:“我决心不再凭感觉下棋,尽可能精确计算。我正在实践我的决心,虽然赢了五盘,但做得好不好,还要看以后。” 比赛现场 5月3日决赛首局,在围棋TV讲解的洪旼杓说:“李世石九段好像有了新的领悟,构思着新颖的下法。而且不是通过赛前研究,而是即兴构思,总之他的境界,抬升了一层。” 赛后李世石说:“这盘棋赢得艰难,很难做出准确评价。中盘我确实占优,但后盘下缓忽然变微细了。主要是左中腹厚实吃住黑六子这步棋下缓了。围棋,只要下缓就会给对手机会。”关于左上角一带的新的尝试,李世石说:“我没有事前研究过,确实是即兴下法。” 韩国第17届麦馨杯决赛三番棋第二局比赛在10日进行。这一局李世石能否续写七连胜,继续保持“人机大战”后的不败战绩,也是关注的焦点。麦馨杯每方用时10分钟,40秒读秒三次,冠军奖金5000万韩元。 (蓝烈)[详情]

微博推荐

更多

新浪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7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