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露:足球老将无球可踢

2015年04月07日10:14   体育专栏  作者:张晓露  

  昔日足球名宿威风八面,今日以球会友球场短缺

  李中华:撑起东华老字号

  上周日下午,宁静的宜川中学足球场,因为一帮老家伙的到来而热闹了一阵,其中几个举手投足,明显都是受过专业训练的行家,一个个子矮矮面容消瘦的尤其技术出众……

  “两个月没踢球了,小场子踢踢正好,不过‘东华’老是这么打游击也不行啊……”走下场的李中华露出疲惫的笑容,作为上海东华足球元老会的副理事长,提到球场问题就不由带着一丝焦虑和烦恼。

 一到球场上,忧心忡忡的李中华顿时变得年轻

  生不逢时的球场精灵

  “别看现在上海足坛申花、上港那么热闹,球星那么多,要是本土这帮球员去和以前非职业化时代的老上海球员相比,技术上真是相差太多了,别说上海队那几个老牌球星,就是上海二队、青年队,他们可能都排不上号。”一位老球迷在场边看着这些昔日的绿茵英雄享受快乐足球,偶尔秀一秀脚法,感慨万分,而他所提到的“那时明星”,李中华更是首屈一指。

  司职右前锋,身高勉强达到1.70米,骨瘦如柴,赢得“小头”雅号,即使在对抗不那么激烈的专业足球时代,李中华的身体条件也算是很差的,同时代的中场球星秦国荣和他站在一起,顿显身高马大。可是人有奇相必有奇才,球到了李中华脚下,就像生了根,而且他突然启动那一下,人球合一,迅疾如雷,作为前锋,他的临门一脚更是如鬼似魅。很多上海球迷都记得33年前第五届全运会四分之一决赛,上海队对阵北京队一役,李中华接边线球后,左闪右晃连过四五人,面对门将不慌不忙轻松破门,被称为那个时代的经典之作。为上海球迷津津乐道的另一幕,是两年之后即1985年首届上海国际友好城市足球邀请赛,上海队先后战胜德国汉堡、荷兰鹿特丹等四支劲旅夺冠,最后一役对鹿特丹几乎就等于是冠亚军决赛,而李中华面对身高马大对手的重点看防,一次次利用自己的变速带球,将对手的左路防线冲击得四分五裂,观战的上海球迷无不大叫过瘾!

  “要想进上海队,你没技术根本不行,当时上海最好的时候有4支甲级队,外地球队连上海少年队都不一定踢得过,像徐根宝他们当时都没法入选去了部队球队,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上海队可以说每个球员都有自己鲜明的技术特点。但为什么那个年代我们只拿了一届全运会冠军,长期和联赛冠军无缘,还是时代的综合原因,现在的人很难理解我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当然有很多问题后来也体现在中国足球的方方面面了,我们只能说生不逢时吧!”生于1958年的他18岁就进入了上海市队,次年首次入选国青,后来一度进入中国男足集训队,但却发生了一件让大家惊愕的事情,李中华自认为技术特点和当时国字号格格不入,擅自从国家队“逃”回了上海,国家体委相关领导震怒,要上海方面给予处罚,而最终李中华受到的处罚让人啼笑皆非——奖励了他一小套房子。“很多事情现在回头看很可笑,但确实是当时的相关体制造成的,后人看到的只是成绩,几个人真正想过这些成绩背后是什么?我们踢球是一种追求,一种理想,但我们接触到的太多太多,教会你接受现实,不接受默契规则,那就拿不到冠军,得不到重用,好在,我有离开的自由……”后来,被称为“中国足球仅有的两个天才”之一的秦国荣,也不幸步了李中华后尘,而他的选择更直接,早早退役去了美国职业联盟踢球。

  李中华没有出国,他在职业联赛酝酿之前就离开了球场,开了一家酒店作为昔日队友和球迷联系的纽带,然后是商贸公司,做足球服装以及相关产业,一度生意红火,而现在和他一起踢球的原上海队、上海二队、青年队,甚至区一级少体校队的退役球员们,也正是因为频繁去他的公司做客,而建立起密集的联系。那时去李中华公司拜访,可以看到他的办公室最显眼的位置,永远摆放着一张合影,那是年轻时候的李中华和意大利传奇门将“铁门”佐夫。 

 首届上海杯国际友好城市足球邀请赛 李中华在和汉堡队比赛中
 上海杯国际友好城市足球邀请赛上海夺冠

  后排左起:朱有宏、林志桦。

  前排左起:李中华、奚志康、郑彦

  临危受命的“小阿弟”

  2003年的时候,李中华的公司业务遭遇瓶颈,他以女儿的名字开了一家小酒店,曾一度想“退隐江湖”,这一年他45岁了,一个足球组织召唤了他——东华足球元老会。

  东华,中国足球史上一个熠熠生辉的名字,作为中国现代足球萌芽的见证者,东华足球会成立于1931年,首任会长宋子良,吴铁城任名誉会长。东华历史上,先后出现过戴麟经、张邦纶、孙锦顺等名将,仅以“铁腿”孙锦顺为例,当年在和驻沪英国陆军队比赛中一脚射门踢破球网,“破门”一词据说就是由此而来,和南华队球星李惠堂并称于当时。而历经80多年风霜,90多岁的陈良琏、85岁的陈志华等昔日东华球星依然在世,而且分别担任1981年复会的东华元老足球会正副理事长,作为该会副理事长的还有包瀛福、刘庆泉等,而需要正视的是,这些年他们都日益衰老,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选择了李中华——当时刚满45岁的他达到了“小队”的年龄下限,由此发端,鲁妙生、丁龙发等一批中年力量先后加盟进来,为暮气沉沉的“东华”注入了活力。

  比起以“东华”的名义召集昔日球员继续以球会友,内引外联,更重要的是这家即将引来百年庆典的老字号面临持续发展的难题,在李中华就任副理事长之后,他和昔日生意搭档、东华总干事何昌林一起,开始承担着这一重责。如今,“东华元老会”分为55岁以上组的“大队”和45岁以上组的“小队”,每周两次训练踢球,每年还要承担代表上海参加长青杯世界华裔足球邀请赛、澳门“回归杯”元老足球赛等比赛重任,其中“长青杯”被称为世界华裔足球元老们的世界杯,每年由会员轮换举办,参赛队伍大多自筹资金参赛。去年原本接班“长青杯”的某城市突然撤办,在面临中断之际,李中华和何昌林等与包瀛福指导商量,果断接办,历经磨难,终于顺利办成,而且东华分为三支队伍参赛(含60岁以上组),结果包揽了全部组别的冠军,这一切,都是在每位会员每年仅仅拿出100元会费的基础上达成的,足见他们所要面对的经济压力。

  在东华元老会内,现年57岁的李中华依然算是“小阿弟”,可是在其他球员和球迷心里却是不折不扣的“大阿哥”,上海老克勒明星足球队的成立,背后也有李中华的牵线,所以他当仁不让地成为教练组成员,但是他先后让位给奚志康、林志桦等,自己带头按时训练,认真比赛。在他的牵线下,范志毅、刘军等申花一代,也陆续站到了“东华”的旗帜下。“麻烦来了!第19届长青杯通知刚来,今年的比赛在新加坡,安排在10月中旬,我知道很多人要上班没法参赛,这段时间我得抓紧联络一下了。”走下球场的李中华又开始忙碌起来…… 

 

  足球老将无球可踢

  从节前暂停训练至今,东华元老队45岁以上组的“小队”中断训练近两个月,一方面是因为春节假期,另一方面还有让李中华、何昌林们焦急万分的事情,那就是找不到可以踢球的场地了!

  在“东华”鼎盛时期甚至拥有自己的专属场地东华足球场,后来在上世纪50年代无偿捐献给国家,改造为“上海跳水池”,也就是今天复兴路上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不仅有专业场地,因为“东华”曾经的盛名,他们去上海的各大公共体育场踢球无不受到热捧。而在1981年复会之后,在当时的上海市体委、老年人体育协会帮助下,球队的训练得到卢湾体育场等无偿支持。但随着10年前卢湾体育场改建以及之后实施商业承包,“东华”无力承担日益增加的场地租赁费用,被迫搬家,曾先后尝试过校园球场、上海少体校球场和上海体育场外场。而现在,“东华”属下的“大队”日常获准在东华大学进行每周一次的训练,而随着少体校旧址改造,上体外场翻新后提升场地租金,“小队”已经有两个月无球可踢,以至于李中华自己披挂上阵之后都有点不适应了,这还是在偶尔得到中学场地支持的情况下。为长久计,将来这些老家伙的踢球场地在哪里?

  “这些年上海的运动场所还是建得蛮多的,但是一方面利用率有限,另一方面就是日益高涨的场地费用,现在国家领导大力推动中国足球发展,我们这些老家伙反而找不到踢球地方了,这不是很可笑吗?不是和上海城市足球的发展背道而驰吗?”李中华为此也赶到非常困惑。

  当然,足球热也让他们感受到了一些温暖,在浦东新建成的世博体育公园内就有成片的室内足球训练场,经营方得知“东华”遇到的困境后伸出援手,商议建立“东华足球训练基地”,既能部分解决东华老将们训练场地问题,也能让他们发挥余热,对社会上的足球爱好者开放,进行专业化系统培训。

  “这片基地建立起来,可以解决很大一部分问题,现在‘大队’也定期去那里踢球,但目前只能解决每周一次的训练,还需要另一片场地的支持,希望体育场地的经营者们不仅从商业角度考虑,尊重东华,重视上海足球的辉煌过去,在我们能付出的租金标准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东华元老队 李中华 何昌林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