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哥:有钱的中超产业病情好转

2014年08月08日12:03   体育专栏  作者:棋哥  

  中国足球的职业联赛二十年有余,产业升级后的中超联赛也有十年了。但是作为职业联赛的产业支撑,一直在“带病上岗”的状态中徘徊。当然了,也有咬牙坚持“轻伤不下火线”“小车不倒只管推”的死扛精神。

  “老刘老刘,近来比较牛”!

  这是前些天微信群里褒奖中超公司刘卫东总经理的段子,“比较牛”一语透露出“有钱了”的神态与姿势。同时也预示着中超联赛经营状况的病情全面开始好转,以《列宁在十月》的台词:“他已经不咳嗽了”。

  先声明一下:我没有抽过中超公司老刘一颗烟,没喝过他一口酒,没跟他做过足底、洗过桑拿、逛过歌厅、打过高尔夫球……。但是为了说说中超联赛病情好转的几味药,还是要引用老刘同志这一很“露骨”的植入广告。

  老刘调侃说:目前球迷的周末生活完全可以概括成为“用三星手机在京东网上订张周末中超的球票,让DHL快递过来,穿上耐克的球迷服,开着加满壳牌润滑油,上了平安保险的福特汽车去看比赛。看比赛的时候喝口汇源果汁,比赛结束后回家再来杯嘉士伯啤酒,顺便在四大门户网站上欣赏一下回放的镜头……”。中超联赛,正在成为中国职业体育发展顶尖模式的代表。

  老刘这一大段植入独白后,中超联赛单赛季广告赞助突破3.5亿,值了。

  我们以往谈到职业联赛,都要强调外援水平、球迷数量、后备人才、媒体传播、政府支持、赛事组织……,但往往对构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职业足球产业链、现金流并不那么“摆在首位”。实践证明,职业联赛这些年出现的种种问题,都跟“钱”有很大关系。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中国足球职业联赛这些年很要命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少保护投资人与赞助商的利益。俱乐部的投资人与赛事的赞助商,普遍缺少话语权、知情权和决策参与权。其根子还是中国足协管办不分,职业联赛产权不清晰的错误定位造成的。

  过去的一年半多,本人曾兼管了深圳红钻足球俱乐部的部分工作。我发现一切围绕职业足球的病根,罪过都是投资人的问题。球队赢球,你投资人应该增加奖金。球队输球,你投资人花钱少引援不力。裁判吹黑哨,是你投资人不舍得花钱“做工作”。球员罢训消极比赛,也是你投资人欠薪而得到的报应。一般的投资人很难“在骂声中成长”,他们最后的选择很可能就是在骂声中逃离,这才是中国职业足球产业的悲哀。

  说到中国足球,有时就像个痰盂,谁都可以往里面吐上一口。职业足球二十多年来,仅甲A和中超就有十九家投资人退出。这还真不是钱的问题,花钱不落好,花钱还挨骂,哪个投资人不心寒?谁还去投资足球?缺心眼啊。

  但随着足球反赌扫黑的环境治理,中国足球的职业化环境确实是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不久前在秦皇岛足球学校见到刘卫东总经理,他也谈到中超公司市场开发的喜悦现象,但喜悦的根本,还是“中国职业足球的大环境开始干净了”。职业联赛在坎坎坷坷,病病歪歪二十年后,已在向着健康的方向迈进,更多的企业和投资人愿意进来了,这才是中超联赛经营向好之大势。

  虽然中超职业联赛还有许多常见病、遗传病、相思病、神经病……,但总体健康状况明显见好。如薛宝钗薛老师所说:“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职业联赛 深圳红钻足球俱乐部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