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着巴萨的老本 捧杀瓜迪奥拉

2019年04月19日09:52  体育专栏     我有话说

  今天故事的主题是我们与改革家的距离 

  1

  这是本赛季欧冠目前为止最精彩的比赛,比分焦灼,悬念迭起,堪比好莱坞大片。孙兴慜再献2球成实力大腿,斯特林眼看要帽子戏法助曼城绝杀,却在最后时刻被吹进球无效。

  终场哨响,总比分4比4,曼城最终因客场进球数少被挡在了欧冠半决赛门外。瓜迪奥拉抱头跪地,他看起来有些绝望。

  一来,本赛季的KPI没有完成,回去之后难免会遭受老板怀疑的白眼,毕竟他拿着世界第二高薪(世界第一归属马竞主帅迭戈·西蒙尼);二来,他还要迅速收敛起自己的低落情绪,和那群毒舌的英国媒体来一番唇枪舌战。

  近来口碑刷爆朋友圈的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再一次无情揭露了媒体和观众之间的信息鸿沟。其实看球也是那么回事,球迷们以为自己看到和读到的是比赛真相(Reality),但实际不过是经过修饰和断章取义的自我感知(Perception)。毫不客气地说,那些与自己意见相悖所引发的面红耳赤,也有可能只是节奏被带偏。

  那些成天向全世界宣扬情怀的英国媒体,此时集体露出了狰狞的爪牙,伸向那个裹着羊毛的48岁中年男子——哪怕他是这单场比赛的胜利者。没办法,谁让瓜帅是失败者,失败者就活该被消费——竞技足球的残酷点之一就是,谁都想在别人身上找点优越感。

  《卫报》《每日邮报》《泰晤士报》在体育版醒目位置,放上了一张瓜帅遗憾抱头的图片:媒体人的优越感,一目了然。《每日镜报》则直戳瓜帅痛点:曼城的梦碎了。最过分的要数ESPN,直接单开一个视频,讨论:瓜迪奥拉是不是一个被高估的骗子?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赛后媒体们对热刺主帅波切蒂诺的高度吹捧。“一个高明的战术改革家!”这是《独立报》给出的评价。如果你觉得这句话看着眼熟,那是因为《独立报》(可能还是同一名作者),在一年前也如此形容瓜迪奥拉。如果不出意外,这句话日后还会被反复套用在其他胜利者身上,只要读者足够健忘。

  瓜迪奥拉一生之敌穆里尼奥,将这种“Ctrl+C, Ctrl+V”的过度消费行为藐视为“智慧淫娼”。到最后,他自己也是这场海天盛筵的牺牲品。

2

  2

  近几年足球场上,改革家(Innovator)这个词的出现频率有些高得出奇。在它前面,通常还有一个新奇、冷僻(至少普通球迷没听过)的前缀。

  比如今天凌晨刚率领利物浦淘汰波尔图的主帅克洛普被称为“Gegenpressing改革家”,就好像他拥有“Gegenpressing”这个词的独家版权(实际上这个流派的德国教练都拥有一套相似的高位压迫战术理论);瓜迪奥拉是“Tiki-taka改革家”,尽管他在自传中对此极力否认:我TMD恨死Tiki-taka了,它是毫无意义的垃圾。”;倘若这两个词汇稍显晦涩,那么“摆大巴”总听说过吧?这位改革家我不说想必你也知道是谁。

  但问题是,一个人不可能永远都是改革家,尤其还在每三天需要赢一场比赛的情况下。

  瓜迪奥拉和波切蒂诺都曾经是伟大的改革型教练,但在他们教练生涯的第十个年头(两人都是09年开始一线队职教工作),难免总会遭遇平庸和瓶颈。比如瓜迪奥拉上一次在欧冠1/4决赛赢下客场比赛,还是8年前的事;再比如波切蒂诺自拿起教鞭至今,荣誉室里仍颗粒无收。

  人们通常误以为,改革家的宿命是不走寻常路。但实际上他们在尚未成名时,都有明确的既定职业规划。走上教练岗位前,他们通常会花费多年时间学习本领,并从上一代改革家那里剽窃一些创意。比如瓜迪奥拉就从克鲁伊夫那学会了站位,并从范加尔那拷贝了一些训练方法;波切蒂诺则干脆是“疯子”贝尔萨的小密探,曾不止一次被要求爬树去窃取对手的赛前情报。

  当然,这些细节在他们成名后会被刻意美化成“经验积累”的过程。

本场比赛,孙兴慜的两个进球本场比赛,孙兴慜的两个进球

  3  

  当吸收了如此多的他人经验后,你自然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瓜迪奥拉作为一线队主帅的第一堂训练课,就确定了以梅西为核心的巴萨战术体系,因为“梅西在拉玛西亚就是战术核心”。至于波切蒂诺,则干脆选择一支自己效力过的球队开始教练生涯。(友情提示:瓜迪奥拉的教练生涯实际开启于墨西哥,日后会单开一篇讲这个故事)。

  下一步就是具体行动,通常他们会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效——不成功就不会说出来。37岁的瓜迪奥拉为巴萨引入了更激进的高位压迫,并且成功说服梅西从边锋转型为拖后内锋(介于前腰与中锋之间的位置)。瓜帅执掌的前三个赛季,巴萨两夺欧冠。

  那炫亮的奖杯瞬间夺走了全世界的注意力,因此改革家们背后的努力付出时常被忽略,好像他们的成功是偶然的灵感乍现。穆里尼奥就认为,灵感一词是对自己的侮辱。就好像“付出了15年,我却认为是一夜成名。”

  你看,他们的成功是建立在球迷们的误解之上,因此难免会显得有些心高气傲。比如41岁的穆里尼奥自称“特殊的一个”,40岁的瓜迪奥拉曾认为自己“能成为足球界的伍迪·艾伦”;41岁的波切蒂诺觉得“如果梅西早些年在我手下踢球,他会比现在更优秀”。

  你会发现,改革家通常在40岁左右迎来事业高峰,这其实合情合理。按照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一书中提出过“一万小时定律”,即无论做任何事,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基本上就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一万小时的教练工作额度,在40岁左右总算达标。

  但想长时间在事业高峰停留并不轻松。首先,你原本的忠实员工会开始对你产生审美疲劳;其次,你早些年积攒的运气也开始耗尽;再者,平庸的非改革家已经掌握了你的套路;最后,那些年轻的改革家已经从你这吸取了足够养分。

  瓜迪奥拉事后被问及为何选择在2012年离开巴萨,他回答道:“我跪下起誓,我的战术创意真的被掏空了!”

92分22秒,斯特林帽子戏法,曼城绝杀92分22秒,斯特林帽子戏法,曼城绝杀
93分钟29秒,VAR显示阿圭罗越位在先,进球无效93分钟29秒,VAR显示阿圭罗越位在先,进球无效

  4

  但好在,之前取得的事业高峰已经足够让改革家吃很长时间老本。瓜迪奥拉从巴萨离开后到了拜仁,又从拜仁跳槽了曼城,支支豪门、个个有钱。即便他日后离开曼城,身后也必然不乏挥舞着支票的追求者。

  波切蒂诺尚未加盟热刺前,弗格森就主动邀请他去伦敦共进午餐。一位相熟的欧洲足球经纪人私下告诉我,曼联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间点与索尔斯克亚签约正式合同,主要是因为热刺CEO咬死不放走波切蒂诺;皇马选择与齐达内共续前缘,也部分基于相同原因。

  当然,这些豪门迟迟不出手或许还有其他顾虑:战术型改革家的职业巅峰通常都不太长。45岁的克鲁伊夫、萨基和范加尔早早收获欧冠奖杯后,便开始走起下坡路(虽然他们自己不承认)。与之相比,45岁的弗格森则刚刚加盟曼联——事实证明,精于人员管理的教练职业生涯高峰期更长。

  改革家通常追求一种相对意义上的完美,因此完美主义者的内心是纠结的。一旦他们想得太多,或者顾虑太多,他内在的自我纠结就有可能吞噬理智。

  发生在瓜迪奥拉身上,就是在欧冠淘汰赛中排出一套连自己都不熟悉的阵容。比如2015年他让拜仁主动出击去压迫巴萨,结果比赛第20分钟,年迈的拜仁球星们就已经步伐沉重;去年对阵利物浦,他在最需要进攻的时候,竟将京多安放在了拖后后腰位置上;再比如对阵热刺的首回合,他直到比赛常规时间最后一分钟才换上德布劳内。

  瓜迪奥拉的不断求变,完美演绎了足球改革家职业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适时舍弃一些初心,换取一些短期荣誉,以证明自己依然有用。

  本文来自公众号@有马体育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瓜迪奥拉波切蒂诺曼城巴萨欧冠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