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汕:汪精卫曾经鼓励运动员抗日

2014年03月06日11:24   体育专栏  作者:金汕  
1935年全运会主席台有汪精卫1935年全运会主席台有汪精卫

  人确实是很复杂的。有的时候是伪装,有的时候是变化。

  有位生活在北京的97岁老人杜怡芳曾经亲眼看见汪精卫慷慨激昂地大谈抗日收复失地。估计79年前众多的听众中,杜怡芳可能是硕果仅存的在世者了。她当时是北京女篮队员,那时城市代表队都是学生组成。将近80年的时间过去,老人的回忆依然思路清晰。她回忆起那时的情景:

  97岁的杜怡芳仍健在,她和儿子篮球爱好者杜萌

  1.篮球在北京学生中普及

  民国期间篮球和足球一样普及,是北京老百姓尤其是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那时候几乎每个学校都有篮球场,因为那时北平人少,空地很多。学校都鼓励学生打球强身,男同学篮球打得好很受人们钦佩,在学校都会出名。二三十年代正是争取妇女权利的时代,能够打篮球也显得很时尚。20世纪20年代以后,一些设有体育系科的北师大、女子文理学院等队很有实力,1930年在杭州举行的第四届全国运动会,北平女子篮球甲队获冠军,可见在中国篮球界的地位。今年97岁高龄的杜怡芳1917年8月出生在北京,1932年考入六年制北平高级师范学校。杜怡芳回忆,她十几岁就喜欢田径、排球和篮球,曾得过北平中学田径运动会总分第一冠军,北平教育局发给了镀银冠军奖杯。那些中学女篮队员做完功课就练习篮球技术,那时没有灯光场,她们曾经在月光下分拨比赛,夏天的时候还有的同学因为疲倦在篮球架下睡着了。有一天刮大风,篮球架倒了,幸好那天没学生,校方马上规定大风天不许打篮球,可见学生打球瘾头之大。1934年,杜怡芳加入北平女子篮球荔才队(又名鸥队),该队主要由北京各学校女子篮球爱好者组成,类似今天的发烧友,这样志同道和自愿组合的女子篮球队京城还有四五支,民国当时北京女子篮球发展可见一斑。荔才队平时每周在北京东城金鱼胡同的基督教青年会室内篮球馆训练比赛,尽管是当时北京唯一对外开放的篮球馆,但场租费非常低,穷学生都去的起。基督教青年会每年在北京举办女子篮球比赛,对推动北京女子篮球的普及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民国廿四年(1935年),当时民国政府内忧外患,中日大战在即,但仍然坚持正常在上海举办第6届全国运动会。北京为迎接比赛临时在沙滩北大红楼旁的篮球场选拔组建北京女篮代表队,教练由20年代的中国男篮队员王耀东担任,杜怡芳经由王耀东妹妹王景芝推荐(时任北师体育教师),被顺利选中。但正式入队遇到障碍,北师以管理严格著称,认为会耽误学业,不同意参加,后教育局出面才得以放行。当时队员主要来自北京女子文理学院体育系、清华大学,其中丁筝箏和沈崇寄都出自荔队。集训在艺文中学(后来的28中)进行,教练主要练的技术是后卫从后场向前场抛球,队员从中场启动,接球突破或直接上篮,杜怡芳因有田径的基础,对这种近似男子篮球的打法能很快适应,比赛时可屡屡突破得分。

  2.汪精卫接见全运会运动员

  民国第六届全运会(“上海国际运动会”),于民国廿四年(1935年)10月10—20日在上海市体育场(江湾体育场)举行,北平女篮和北平男篮一起入场,杜怡芳的四姐杜怡蓉是北平女排的队员,也在队伍里。杜怡芳老人对近80年前的入场式印象最深的是来自沦陷区东三省的代表队入场时,观众群情激动,鼓掌欢迎口号声四起,不少东北队队员热泪盈眶。当时运动会接待条件很差,各省市队混住在大通间,床为上下铺的木板床,伙食费为每人一天一银元,江湾体育场看台后下方空间按各省市地方特色开辟了各式餐厅,队员可根据自己的口味爱好选择饭菜,因为当时物价便宜,伙食费绰绰有余,一场运动会下来,个人竟还能结余不少。北京女篮代表队由于仓促组队,战绩一般,小组没有出线。印象比较深的是汪精卫接见全体队员的演讲,风流倜傥,口若悬河,大谈国民体育与抗击日寇的关系和拼死收复失地,大有当年“慷慨过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的风采,赢得众多运动员的喝彩,哪知汪精卫后来成了头号大汉奸。

  杜怡芳自北师毕业后,一辈子从事教师工作,年轻时当过多年体育教师,在一生的教学工作之余,只要有机会总要打篮球。1948年,杜怡芳老师想进入一所更好的公立中心学校工作,但苦于没有任何关系,于是便设法入该校篮球场同老师一起打篮球,很快同该校老师打成一片,获得认同,顺利入职,此事也表现了体育爱好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

  (本文摘自我的新作《当代北京篮球史话》,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汪精卫 篮球 抗日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