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 > 正文
想象2009
不久前,北京市体育局会同国家体育总局网球、篮球、足球、汽摩等项目管理中心,就2008年后利用奥运场馆打造北京品牌赛事召开研讨会。在北京市确定要打造品牌赛事这一前提下,北京市体育局就“办什么,怎么办”同各运动中心进行沟通和交流,显示出北京市政府的战略目光。
实际上,2008年奥运会后,北京会留下大量体育场馆、优秀人才以及举办大型赛事的经验等各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北京市将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锁定在体育文化产业上,力图将北京打造成“体育之都”。北京市制定的目标是,体育产业年增长速度要达到15%,2010年体育产业创造的产值要占到全市GDP的3%,接近于体育发达国家的水平。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发挥体育赛事的牵引作用,做大体育产业的规模,拉长体育产业链条。根据这个产业发展战略,北京市财政局计划从2007年开始,每年拿出5亿元对体育产业,重点是体育竞赛业进行补贴。种种迹象表明,北京已经走在“体育之都”的建设轨道上。 而中网,恰恰是赶上了这个好潮流。
2007年4月2日,从北京的嘉里中心传出一个消息:中国网球公开赛2009年将由WTA2级赛事升格为“皇冠”赛事,北京拥有永久的举办权。甫一出世便宣称要办成“第五大满贯”赛事的中网,最初确实受到不少质疑,不但奖金和四大满贯网球赛差距甚远,而且时间的安排上也受美国网球公开赛的挤压,导致很多大牌选手不愿意参赛。不过在中国网球公开赛升级后,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中网赛事奖金将由110万美元大幅提高到600多万美元,参赛选手的排名积分也将翻倍,而赛事时间则从9月初调整到10月初,赛期由1周延长到9天。根据中网的赛事级别,WTA硬性要求当年排名前50的选手必须参赛,否则将受到禁赛处罚。所有这些变化,都足以将中网和“第五大网球公开赛”的概念联系起来。
中国网球公开赛的升级、中国台球公开赛与北京的8年约会,显示了北京在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赛事上,已经迈出了探索性的一步。用网球中心主任孙晋芳的话说,就是“中网将成为北京体育产业的支柱”。
创办于2004年的中国网球公开赛,在不到四年时间内,已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网球赛事之一。
也是从2004年起,中国球迷通过中网认识并近距离接触了纳达尔、达维登科、萨芬、莎拉波娃、大小威廉姆斯、达文波特等众多世界顶级优秀球员。而在今年的参赛球员名单中,广大球迷又欣喜地看到了几个当今网坛赫赫有名的名字:伊万诺维奇、罗迪克等。可以说,每年的中网都在为球迷带来新惊喜。据统计,相比2005年,2006年中网男子选手中世界排名前十的人数增加了40%,女选手中世界排名前十的人数则增加了50%。2008年,这一数字还在继续增长。顶级球员出战中网的人数不断增加,标志着中网已逐渐成为世界各地优秀男、女网球选手积极参加的顶级赛事之一。如今女子赛事升级为WTA最高级别赛事之一,则是中国网球国际地位迅速提高的又一有力旁证。
除了直接影响职业球员,中网还有力地推动了网球项目在中国的发展。从2006年开始,“网动中国”全国大型网球推广活动开始实施,2007年走进了8个不同的城市。这种普及成效不会立竿见影,潜移默化才是主要目的。2007年“五一”期间,北京西单广场出现了中网宣传专区,这也是第一个走进西单广场的体育比赛,组织者希望借助黄金周的集中人流,将中网的声誉带至全国。“中国的网球市场不断发展、网球人口成倍增多,包括北京市政府、中国体育界各方面的支持,都是中网能够成功升级的因素。”在谈到“网动中国”时,张军慧说。
中网近三年一直在北京市网球运动中心举行比赛,这个当时为举办中网而连夜赶造的场地,虽然目前仍是北京最大的网球中心,但仅有一块能容纳8000名观众的中央球场、两块临时副赛场和近二十块室外训练场。这种场地规模也仅能承办二级以下的赛事,承办皇冠赛事远远不够。所幸在北京奥运会后,中网将很有可能移师奥林匹克公园网球中心,新场地包括有一座能容纳1.2万名观众的中央球场,此外还有两座带4000观众席的副赛场,以及16到20块练习场。
“如果可能,我们还会考虑增加副赛场的座席,增加包厢与VIP看台,这些都已经列入到了计划之中。”张军慧表示,“北京奥运会网球中心堪称世界顶级。球迷无论坐在哪里都会感觉离球场很近,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感受比赛气氛。但是商业赛事还需要更多更好的环境,因此在移师改造之后的奥体网球中心并完成改造后,我相信中网的将来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