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公关”终解危机 上海大师杯落幕后的思考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1月21日11:11 解放日报 | |||||||||
随着纳尔班迪安微笑着捧起冠军奖杯,2005年上海大师杯终于成功落下帷幕。 上海大师杯是前所未有的一届大师杯,因为世界前八名的球员中竟然有五名离开了大师杯。但是,一场出色的“危机公关”化解了突如其来的困境。对今后要迎来更多国际一流赛事的上海来说,这次“危机公关”背后有许多东西,值得仔细回味。
如何应对“国际惯例”? 正选球员因伤退出,改由替补球员出场,在ATP的眼里,这是“国际惯例”。但对刚刚起步、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明星来聚敛人气的中国网球市场,这样的惯例是否适用?答案是否定的。 为了办好大师杯,上海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师杯”这个品牌因大师们退出而贬值,是对主办方、赞助商和球迷的不负责,岂能简单地用一个“国际惯例”就搪塞过去? 事情发生后,中方明确提出:大师纷纷退出,对“大师杯”的声誉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大师杯在上海至少还要办2年,维护这个响亮的品牌,双方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在一番有理有节的交涉之后,原先态度强硬的ATP终于退让,答应明年再派几位明星球员来沪做推广。 上海举办国际一流赛事的机会在增多,也必然会遭遇更多的“国际惯例”。我们确实需要与“国际惯例”接轨,但同时,“国际惯例”也要考虑我们的国情。 怎样做到“尊重球迷”? 大师纷纷退出,最受伤的是每天大老远赶来观赛的球迷,他们中有不少人还是从外地赶来的。出现这样的情况,主办方是视若无睹,还是主动与球迷沟通?显然应该是后者。 平心而论,明年票价打六折的方案并不是一个非常大的动作,但这个举动在球迷中引起了很好的反响。每天来看球的王卫东先生说:“说实话,我不知道明年还会不会来看球,但组委会提出打折方案,说明他们体会到了我们球迷的心情。” 纳达尔的不断道歉和签名,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为这体现了一种“尊重球迷”的态度。 从考验中学些什么? “大师退出风波”对刚刚成长起来的中国网球市场来说,是一次大考验,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经验和教训。“如果比赛太顺利,恐怕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感受,也不会进一步反思。”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邱伟昌说。 反思之后,必定有教训可以吸取。首先,主办方是否应该在明年举办大师杯时多准备几套预案,以应对大师大规模退出的紧急情况?其次,在今后两年和ATP的合作中,我们是否能多掌握一些主动权?第三,这次紧急推出了票价打折的方案之后,明年是否会有更多体贴球迷的举措出台?是否能在交通、食宿等方面进一步方便球迷,体现“尊重球迷”的观念? 相信有了这次的经验和教训,上海今后举办其他国际大赛时,会更加从容,更加自信。 作者:本报记者 张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