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谈谈俄红粉的内战溯源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1月09日07:12 深圳商报 |
想像白羊群中跑出一只黑羊,想像鸡窝里孵出一只小鹰,想像绵羊圈里冲进一只狮子……这,就是莎拉波娃在俄罗斯网球“美少女军团”中的现实处境。刚刚过去的女子网坛2004年的确是个“俄罗斯年”,法网、温网、美网和WTA总决赛,乃至各大媒体的娱乐版,焦点人物都是玛丽亚、安娜斯塔西亚、斯维特兰娜们,把塞雷娜、贾斯丁、维纳斯等人排挤得毫无踪影。然而,俄罗斯美少女们为2004年留下的不仅是3座光闪闪的大满贯奖杯,更是一出现实版的“俄罗斯内战”———莎拉波娃VS其他人。 “战事”大概已经暗流汹涌了整个2004年,只是到了年底的联合会杯才终于爆发出来。双方不止是恶言相向,甚至还弥漫出一种“势不两立”的味道,否则,法网冠军米斯金娜就不会说:“俄罗斯队有我没她。”而美网冠军库兹涅佐娃也不会说:“我不知道她还算不算俄罗斯人。”温网和WTA总决赛冠军莎拉波娃更不会被人传出“改投美国队”的消息。新年伊始,莎拉波娃前几天站出来呼吁“停战”了。停是不停,我们现在还不知道。但同行更兼同胞,本该是一条战壕里的姐妹却打得不可开交,难道真的是为了莎拉波娃那个口没遮拦、粗暴狂野的父亲?这其中的奥秘是否更值得我们去探索一番呢? 女性本能 刻薄的人可能会说,这场“俄罗斯内战”之所以会爆发,纯属“女性本能”———嫉妒惹的祸。各国媒体也大都有此猜测,联合会杯期间,有媒体引用“接近俄罗斯网球队的人士”的话说:“她们其实就是嫉妒莎拉波娃,嫉妒她的突然成名和突然暴富。” 要说嫉妒,恐怕真是有那么一点嫉妒。莎拉波娃是大满贯冠军,米斯金娜和库兹涅佐娃也是大满贯冠军。可是,当人们写起2004年的网球年终总结时,又有谁会专门为后两人树碑立传呢?没有,因为在人们心中,莎拉波娃才是2004年最耀眼的“网坛女王”。 自从温网夺冠后,莎拉波娃立刻从一个西伯利亚荒原上走出来的小姑娘,变成了佛罗里达阳光海滩下的性感美女,变成了女子网坛新一代的性感偶像。为《时尚》拍封面、为《HELLO!》杂志拍封面、被《GQ》杂志评选为“2004年度女性”,与凯特·温斯蕾特、乌玛·瑟曼等娱乐明星并列;和摩托罗拉签约、和佳能签约、为帕露香水和豪雅表代言,俨然是又是一位国际体坛的时尚巨星,几乎可以和贝克汉姆等人并列!仅仅在莎拉波娃夺得温网冠军后的半年时间内,这个17岁少女所签订的代言合同就足以使她成为网坛收入最高的女运动员之一,再次压倒了曾独领风骚的小威廉姆斯,更别提和她的几位同胞比较…… 相对的,同为大满贯冠军的其他“俄罗斯美少女”何尝得到过如此骄人的待遇?就算美貌不如她,难道球技也不如她吗?就算人气不如她,难道做人也不如她吗?凭什么她就能成为“俄罗斯军团”的领头人,而法网冠军、美网冠军就得成为媒体口中的“其他人”?在俄罗斯军团“内战”最炽烈之时,透过那些或嘲讽、或“谩骂”的语言,我们几乎可以听见那几位俄罗斯女选手在酸溜溜的尖叫:“世界再不公平,也不能厚此薄彼到如此程度!” 只是场外风光也就罢了,想当年,库娃的风头可比如今的莎拉波娃劲爆许多,但其他俄罗斯选手只是对她“不屑”而已。莎拉波娃和库娃却不同,她的成名不完全是美貌的效应,而且还有实力的支持———2004年底,已经有媒体把莎娃列为2005年的“风云人物”之一。在“色艺双绝”的双重刺激之下,米斯金娜们的“嫉妒之心”怎能不大大发酵? 黑羊效应 仅仅是嫉妒,难道就足以让那些见惯大场面的职业球员公开表露自己对某人的“憎恨”、挑起一场无论如何都不太光彩的“内战”吗?美网冠军库兹涅佐娃在纷争中一直是个“影子”,并不像米斯金娜那样火爆,但她的一句话却透露了“内战”的真相。当被问道“谁是俄罗斯目前人气最高的网球选手”时,美网冠军笑笑答道:“当然是莎拉波娃,但我不知道她还算不算是俄罗斯人。” 俄罗斯人———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只有17岁的莎拉波娃虽然出生在西伯利亚,但她到目前为止的大部分人生都是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度过的,也就是说,和其他俄罗斯女选手相比,莎拉波娃完全是被另一种文化培养出来的体育明星。 6岁,莎拉波娃就被名宿纳夫拉蒂诺娃相中;7岁,她就进入了美国著名的波勒提埃里网球学校。此后10年,她一直居住在美国,俄罗斯只是“度假地”。尽管她坚称“俄罗斯是我的家”,但谁会一年在家只待不到一个月呢?还有一些俄罗斯的传统比赛,比如“克里姆林杯”,那是连桀骜不驯如萨芬者都不能错过的,但莎拉波娃依旧能“借口”不去参加;实际上,她很少参加在俄罗斯举行的比赛。更让俄罗斯人大摇其头的是,莎拉波娃说起俄语来,有一种浓重的外国口音,根本不像一个“正宗”的俄罗斯人;但她的英语却实在流利……莎拉波娃这一切的“外国特征”,让那些由莫斯科斯巴达网球学校培养出来的球员们(米斯金娜等人几乎都出自这家历史悠久的网球学校)、那些还部分接受了俄罗斯原先的专业运动体制余荫的球员们如何把她视为“自己人”?何况,莎拉波娃冒头的速度实在太快,而在苏联解体后的十几年中,俄罗斯人在私有化进程里逐渐形成了一种心态:对那些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人总是感觉别扭。莎拉波娃的背景和经历,让她正好撞在这几个“枪口”之下。 而莎拉波娃在美国文化下培养出的独特性格,也是她受到“俄罗斯少女军团”排斥的原因之一。这个女孩子,坦率而直接,回忆一下她在温网夺冠后那些毫无顾忌的言论,就可见一斑。同时,她也从不怯于成为“出头鸟”和“领头羊”,事事出头、事事争先。就比如2004年最后几天发生的印度洋海啸,莎拉波娃虽然不是捐款最多的体育界个人,但她几乎是第一个捐款的网球明星。此后,她又参加了为灾区募捐的慈善比赛,处处显得极为高调。这和她那些低调、内敛、凡事不出头的同胞同行相比,何止是天差地远?怎能不招人“讨厌”? 如果一群白羊里突然跑进来一只黑羊,而且,整个羊圈里就只有这么一只黑羊,你说,那只黑羊在羊群中会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莎拉波娃的“停战呼吁”也许能够缓和局势,但她与其他俄罗斯女选手之间的差异和裂痕,岂是一个“呼吁”就能填平的?难怪法新社要说:“莎拉波娃、米斯金娜的龃龉损害了俄罗斯网球的团结。”(延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