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国体育报:从乒乓外交走进历史迈向未来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3月17日22:00 中国体育报
网上浏览新闻,一张熟悉的面孔映入眼帘:银色的头发与胡须,红润的脸庞,慈祥的目光,仿佛在与你娓娓交谈…… 这是谁?不就是那位著名的美国记者约翰·罗德里克老人! 然而,那却是一条令人悲痛的信息:这位60年来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与中美乒乓外交紧密连在一起、被赞誉为美国媒体“中国通”的老人于3月11日与世长辞了!享年93岁。 那是在12年前,1996年,笔者作为中国乒乓球代表团的随团记者,前往美国参加中美乒乓外交庆祝活动。 在夏威夷大学的一次与教授、学者的联谊会上,一位满头银发却精神矍铄的老人,显得异常活跃,一会儿与人交谈,一会儿与人合影。看到这情景,笔者感到好奇,向前采访,通过翻译,我们得知,老人叫“约翰·罗德里克”。 “罗德里克?您就是那位曾写过大量关于中国报道的美联社记者罗德里克先生?”笔者不由得一阵惊喜。在前往美国前,在翻阅新闻资料时,看到不少关于美国乒乓球队1971年访问中国、被称为“破冰之旅”的有趣而生动的报道,如,美国人因为成为中美外交的开拓者的兴奋心情;跨过罗湖桥时的紧张与不安;沿途的观感;对新中国的最初印象,周总理接见美国乒乓队员时的风度与幽默……这一切,都来自一位美联社一位叫罗德里克记者的笔下。无疑这是一位对中国非常感兴趣,又必然对中国非常了解的资深新闻人。 不成想,在夏威夷我们竟不期而遇。 联谊会有十几位教授、学者以“乒乓外交”为题进行讲演。但因时间有限,每人上台的时间只给10分钟。 罗德里克老人走上讲台,开始了他的讲演。一晃半个多小时过去了,没有人前去警告他超时了,台下却响起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谢谢。谢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我将从乒乓球开始,但我的经历远远超越了乒乓球,远远超越了今天这个年代,我想先讲点历史,我想,对于今天,它会更珍贵,更有价值。 ——还是在四十年代,我作为美国记者,曾到你们称之为革命圣地的延安采访。作为历史见证人之一,我亲自看到在窑洞中工作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那时,我就觉得他们有这样的气质:一批能在混乱中看到将来,并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人物。 ——那时,国民党军队正在进攻延安。当我们随美国调停团撤离延安时,我在机场采访毛泽东:‘您对战争的前途如何评价?’ 毛做出了这样的令人吃惊的回答:‘罗德里克先生,两年后,我请你到北平来作客!’ ——事实上,不到两年,毛泽东政权把蒋介石赶出了大陆。而我,却不能像毛在延安机场承诺的那样去北平。因为,自从共产党取得政权以来,中美关系的大门关闭了。这期间,我工作在美联社东京分社,我曾几次向中国申请前去采访,却因双方的冷战状况而无法成行。北京与东京只有三个多小时的飞机行程,我作为通讯社主管亚洲事务,且对中国人有着历史交往和感情的记者,却无法跨越这短短的一段行程。 ——机会终于来了,那就是1971年的中美乒乓外交。那年名古屋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我立刻意识到这将是两国关系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于是,我立刻申请随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并最终获准:二十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将重新踏上中国的土地,去体验当年中国领袖的承诺,去目睹这个古老的国家的新生和变化。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