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体育要闻回顾:

口服小分子:糖尿病新疗法有望诞生 我科学家论文将登上《美国科学院院刊》亮点栏目

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1月02日09:00  解放日报

  本报讯 (记者 徐瑞哲)四年多自主研发,75640次药物筛选,7项国内外发明专利申请,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小小的分子,而这个小分子有望造福我国2000万及全球1.5亿糖尿病患者。记者昨天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暨国家新药筛选中心获悉,新年第一周国际权威学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将在其网络版上发表这一开创性研究成果,此后还将以推介论文形式刊载于印刷版“亮点栏目”。评审人认为,此类口服有效、无需注射的小分子有望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肥胖症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现已有超过10家跨国医药公司对此表示合作开发兴趣。

  全世界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

糖尿病。目前,每100个美国人中有9人会发此病,我国也已成为糖尿病第二大国,其中2型糖尿病占患者总数九成以上。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科学家就发现,正常人肠内会分泌一种肽类激素———“胰高血糖素样肽-1” (简称GLP-1),具有理想的降低血糖作用,这一公认药物靶点从此成为国际许多新药开发机构的研究热点。2005年美国批准“肠降糖素类似物”(Exenatide)上市,可以模拟GLP-1的作用。但它属于蛋白分子,由近40个氨基酸连成,进入体内后很快被分解代谢,不仅无法口服,一天还需注射两次。为了延缓这种肽类的“消化”进程,国外科研人员又研发了其降解酶的抑制剂,这种小分子能够口服,但主要缺陷在于其疗效基本依赖于GLP-1的分泌,对内源性分泌不足的病人而言,仍然无济于事。

  能不能针对这两类药的弱点,开发出非肽类、便于服用的小分子激动剂,通过受体来模拟GLP-1的功效?以往各国科学家的努力均未成功,已有两家跨国制药企业分别于前年和去年宣布放弃。我国相关课题组在王明伟研究员率领下,依然紧盯这一靶点,通过对数万个化合物样品的筛选,终于发现某一类小分子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类GLP-1活性,但这种活性似乎时有时无。王明伟告诉记者,有一次一位研究人员将含有该化合物的溶液试管不经意地放在东南方窗台,休假十多天回来后惊喜发现:在阳光作用下,该小分子由两个单体演变为二聚体,生物活性极其稳定。

  掌握其活性与放置时间及光照的关系后,体外细胞培养和动物模型实验均表明,这种“神奇小分子”在与GLP-1受体结合后,成了个“多面手”。它在高糖情况下可促进胰岛素分泌,发挥降糖作用。同时,它还可作为胰岛细胞的“补品”,促使其增生,并加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在它帮助下,胃的排空时间也被延缓,中枢神经系统开始抑制食欲,既无饥饿感,又可

减肥瘦身。最重要的是,接受其治疗的2型糖尿病小鼠,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趋于正常,达到这一治疗界“金标准”意味着可减少并发症,将死亡率降低约两成。

  【专家点评】

  国际著名代谢性疾病专家、美国科学院院士恩格教授:这项具有显著意义的发现,“不仅将使2型糖尿病的治疗发生革命性变化,而且将开辟以口服非肽类小分子模拟肽类激素作用的纪元”。

  12年联赛数据一网打尽 改变你看中国足球的方式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