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多哈亚运会 祝福北京奥运会(组图)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2月18日11:00 今晚报 | |||||||||||
亚运会是展示亚洲人精神风貌的舞台,是亚洲共同的精神财富。本届亚运会,中国军团不仅继续改写着西方长期垄断项目的历史,而且为开拓亚洲本土体育项目更广阔的领域做出了努力。图由左至右为花样游泳冠军蒋婷婷、蒋文文(左);男子蹦床个人赛冠军阙志城;女子蹦床个人赛冠军黄珊汕;男子公路自行车个人计时赛冠军宋宝庆。 新华社发
2006年多哈亚运会的圣火徐徐熄灭。从多哈到北京,从眼前的亚运会,展望两年后的奥运会。多哈亚运会,究竟有多少东西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对于多哈亚运会,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记忆与评判。而属于我的记忆,却留给了那些在多哈近20个日日夜夜,前前后后接触过的一群特殊“亚运会人”—— 志愿人员 一届成功的综合运动会,志愿者,意味着留给四方来客的第一印象。如果志愿者态度不热情、工作能力差、应急效率低,往往会给运动会打折扣。 采访2000年悉尼奥运会至今,经历过不少大型的综合运动会,每一届的志愿者,可谓各有特色。但在多哈,有关志愿者印象最深的一条是:来源广泛,他们来自世界的各个角落、不同年龄层、不同民族。 打个或许并不确切的比方:国航有很多亮丽的“空姐”,而在国外,“空嫂”甚至“空奶”并不新鲜。年长,其实也有年长的优势:阅历丰富、善解人意,干事不毛躁。同理,在很多大型国际综合比赛中,年老的志愿者也有他们的优势。 这次在多哈,就有不少中老年志愿者,其中包括那位因车祸而身亡的60岁印度人苏丹娜。在阿拉比的乒乓球馆,记者遇到了来自美国的高龄志愿者:74岁的弗吉尼亚! 而在中国,招募志愿者的条件大多圈定在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上海举办过几个有世界级影响力的赛事,F1、大师杯、田径黄金大奖赛,志愿者就大多从本地重点大学的高材生里挑选,其理由也很简单:大学生年纪轻、外语好。其实,招募志愿者,仅靠年轻还有外文优势,是远远不够的。 在多哈,有不少志愿者在得知记者来自中国后马上好奇地发问,他们还能不能报名当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记者还有一位在美国定居发展多年的朋友,他的夫人莫尼卡也一直在打探:如何报名当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 据悉,2008年北京奥运会要招十万名志愿者。除了北京,2007年,上海要举办国际特奥会;2010年,广州要举办下一届亚运会。作为东道主,我们能否将招募志愿者的眼光放得更广、更宽一些? 安保人员 来多哈之前,从报社领导到家人、亲戚朋友,都再三叮嘱:安全第一。到了多哈才发觉:其实这里,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之一。 卡塔尔人以自己的安全为荣,在发给我们每个人的旅游手册里,他们特意写上这么一句:在这里,不要害怕夜晚外出,因为这里非常安全! 多哈的安全,也给亚运会宽松的安保构成了独特一景。 近年来,本人采访过悉尼奥运会、广岛亚运会,虽然地点不同,但有一个场景是相似的:荷枪实弹、全副武装的军人,把守着新闻中心、运动员村以及各赛场的重要关卡……但在多哈,这样的场景绝对没有出现过。 据说这次多哈亚运会的安保人员一共只有8000人,由卡塔尔几个部门共同组成,但有一点非常特别:志愿者、工作人员甚至赛场主管,都可以从世界各地高薪聘请,惟独多哈亚运会的安保人员,个个都是正宗的卡塔尔当地人! 两年前的雅典,希腊的奥运组委会花费了近20亿美金的安保开销。多哈花了28亿美元来办亚运会,其中,近10亿美元用在了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上,由此可见,多哈这次花在安保上的经费,不可能太多。 多哈的主新闻中心、运动员村以及各个赛场,担任安保工作的是一袭黑衣的普通保安人员。这与以往历届大型运动会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反差。 不过,多哈在保安工作表面上的“松”,并不意味着真正的“松懈”。 在多哈上空,始终有四架直升机,盘旋头顶,负责监控亚运会进展。而卡塔尔组委会主控制中心的瓦艾尔则向记者坦言:亚运会安保经费投入,其实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场馆、紧急事务处理部以及医疗部等。 这一次,多哈的安保工作之所以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与他们操作方式上的宽松与人性化不无关系。安保人员,态度个个礼貌,服务细致而周到。 走过安检口,安保人员往往会主动微笑招呼;看到扛着“长枪大炮”的摄影记者,他们会主动上前相助;女记者过安检,遇到警报骤响,安保部还专门设有检查小屋,而检查,则由蒙着黑面纱的阿拉伯女子来完成,以示对女性的尊重…… 与此同时,在北京,一个“全立体、全方位、全透明”的北京奥运会安全保护计划已经出台,据一位来此考察的奥组委官员透露,北京奥运会,要政府、安保专业人员、全社会三方一起合作,来确保赛事期间的安全工作。 各国国情不同,采取的安保方式也会不尽相同。但从多哈,我们至少可以学到人家安保人员人性化的态度。 在多哈,遇到的人与事,貌似琐碎、平凡,回味起来,让人感慨。这座城市,与众不同。 有人说:多哈创造了“亚运会奇迹”,让我们祝愿:2008年8月8日,北京,一段经典的“奥运会神话”会永驻奥林匹克史册! (本报多哈今晨专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