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皆是志愿者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2月18日10:30 中国体育报 | |||||||||
提到多哈亚运会的志愿者工作,不论是亚洲各地的官员和运动员,还是媒体记者,都对其赞美有加。的确,记者通过亲身经历和采访了解到,本届亚运会的志愿者工作有许多令人称道之处,值得借鉴和学习。 卡塔尔全国人口仅70余万,其中多哈人口只有20多万。在多哈,本地人一般不从事任何服务性工作,外来人口大都就职于服务业和从事体力劳动。
多哈亚运会组委会人力资源部志愿者项目经理哈里德先生介绍说,三年前当他接手志愿者项目时,非常担心志愿者的招募工作。因为多哈没有志愿者的概念,也没有志愿者的活动,能否有人报名参加志愿者是他最大的担心。但是经过三年的筹备,特别是志愿者的宣传工作,不仅使志愿者的理念深入人心,报名参加志愿者的人数远远超过想像,最终录取了16000多名志愿者。二十多天下来,志愿者的服务得到了亚运会各个方面的认可和好评。 作为北京团市委派出的志愿者,北京团市委国际联络部部长伍琦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学生文娇等10名大学生,亲身参加多哈亚运会志愿服务工作达10多天,他们得到许多启示。 首先,管理人性化。志愿者每天有7:30-14:30和14:30-22:30两个班次的时间选择,如果你有急事可以征求主管同意后换班,而不会耽误你的正常生活。考虑到志愿者的辛苦和强度,组委会还给志愿者在服务期间安排了轮休。 文娇告诉记者,她在工作中遇到了很多来自卡塔尔大学的学生志愿者,他们上午上课,下午和晚上做志愿者。而许多已参加工作的志愿者,也是上午上班,下午和晚上的业余时间做志愿者。 文娇认为,北京奥运会举行期间正好是大学生放假的8月,不存在时间冲突问题。但对于那些为数不少且能发挥重要作用的社会志愿者来说,时间上能否灵活则是影响他们是否愿意参加志愿者的关键。 其次,尊重和激励志愿者。清华大学学生志愿者梁苏会说,在多哈的十多天最大的感受是:志愿者备受尊敬。“我们穿着志愿者的服装在路边等出租车时,常会有当地人停下车主动搭载我们,并替他们的国家感谢我们。这让我们很感动。” 12月5日是国际志愿者日,亚运会几乎所有的场馆都为志愿者们举行了小型庆祝会,为他们送上蛋糕表示慰问和感谢。北京大学生志愿者最后一天工作结束即将回国时,亚组委志愿者中心人员再次接见了他们,表示感谢并安排了半岛电视台的采访。 志愿者每天从事的服务工作比较琐碎,甚至有时很枯燥。在志愿者管理上,多哈组委会经常采用激励措施。比如志愿者每天报到时,会发给一个徽章、手环甚至吉祥物等,虽然这些小东西并不值钱,但让志愿者们在繁杂的工作中体会到温暖,感受到关怀。另外,每天志愿者的岗位都是不同的,避免了志愿者有重复工作的感觉。 第三,组织严密,管理细致。亚组委聘请了参加过多届奥运会的各国人员组成亚运会组织工作的中层骨干队伍。在这些众多具有奥运经验的人士带领下,亚运会各项工作的组织与开展进行得有条不紊。 以大学生文娇所在的语言小组为例,由一个总负责人带领两名大主管,这两名大主管一个负责同传、笔译等工作,一个负责问讯、协助等工作,大主管再带两到三名小主管,小主管则直接负责管理志愿者。每天志愿者进行了哪些语言服务工作会有记录,由小主管收集并向上反馈,大主管每天也会在各个场地间穿梭,巡视志愿者的工作并征询意见和建议。 此外,多哈亚组委还动员起潜在的志愿者——多哈的居民。在多哈常能看到当地人的私家车车窗上贴着阿拉伯文:“我们都是卡塔尔。”这样一句看似简单的话极大地激发了卡塔尔人民的爱国热情与参与意识:你不必脱下白袍穿上制服,也不必离开工作来到赛场,但你仍然是这个城市、这个国家的一分子。 结合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北京团市委国际联络部部长伍琦认为,多哈亚组委此次对志愿者的尊重与细致到位的考虑是志愿者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志愿者尤其是国际志愿者对组委会、城市居民、举办城市和东道主国家的好感同样是另一种最直接最生动的宣传途径。这些理念和做法都值得北京奥运会认真学习和借鉴。据新华社记者李江涛高鹏马向菲(多哈12月15日体育专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