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旋风掠过多哈最后的晚霞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2月13日08:00 东方网-文汇报 | |||||||||
13秒15!一个全新的亚运会纪录!今天下午的110米栏决赛,翔飞人不仅一举改写自己四年前在釜山创造的亚运会纪录,还让并肩起跑的史冬鹏也跑出了个人最好成绩。一阵旋风刮过,翔飞人翱翔在多哈最后一抹晚霞中。 中国双星闪耀赛场
走上跑道,隔着两名韩日选手,刘翔向史冬鹏伸出了手,两只大手紧紧握在了一起,拍拍肩膀,刘翔走回起跑位前郑重蹲下。抬起头,依旧是那双属于刘翔的自信的眼睛。“砰!”——随着一声清脆的枪响,8名选手一跃而起,旋风般冲向眼前的座座高栏,跑在最前头的就是并肩齐驱的中国双星。 第三栏开始,刘翔发力,似一支离弦之箭势不可当。大史也紧追不舍,不断调整自己的步伐。接近终点,刘翔收紧脚步,史冬鹏顺势跟上。终于,13秒15,刘翔没有悬念地最先撞线;13秒28,史冬鹏也创造了自己的个人最好成绩。两位亲密的战友再次将手握在了一起,这一回,他们高高举起,两双手使劲地向四周挥舞。 看台上,中国驻卡塔尔的大使亲手抛给刘翔一面五星红旗,飞人豪气地展开,将自己与史冬鹏裹在其中。转回跑道,披着同一面鲜艳的国旗,两人无比兴奋地绕场一周。哈里发主体育场,成了中国双子星最闪耀的舞台。 “今天忙完采访就会到深夜了,明天上午睡一觉,下午出去逛一圈,但不会去沙漠赛骆驼,那太危险了,后天凌晨回北京,然后回上海,休整一两天后正式进入冬训时间。”完成2006的收官之战,孙海平已把目光调到了更远:“明年大阪世锦赛是短期任务,2008年北京奥运会则是首要目标,世界纪录还要争取破,12秒85将是终极目标。” 师父评价惟有完美 “太棒了!太棒了!”一向不说满话的孙海平,今天也对弟子的表现赞不绝口。 “起跑怎样?” “很好,昨天0.220,今天0.160,完全按照昨天晚上布置的,要枪等人而不是人等枪。” “栏间节奏如何?” “很好,节奏一直是刘翔最突出的地方,他能够出类拔萃,节奏是最主要因素。” “冲刺呢?” “很好,尽管他稍微收了一下,没使出全力,但看成绩就知道,我们原计划始终是要按照13秒20来跑的。” “客观条件又怎样?” “也很好,我们提前三小时进场热身,场内0.8米/秒的风速也很适宜。”孙海平忙不迭地应对成堆的问题,一边不自觉地笑得合不拢嘴。 在师父看来,今天最让他满意,也是他之所以用完美来形容刘翔这场比赛的就是——他带出了史冬鹏。“他们今天配合得很默契,大史能跑出这样的成绩是我们之前都没想到的。”事实上,预赛前夜,这两名亲密战友彻夜失眠,刘翔一边同史冬鹏商量如何既保证自己打破亚运会纪录,又让大史刷新自己的最好成绩。哥俩暗中决心,要在决赛上回报给师父一个惊喜。 今天梦想成真,孙海平把喜悦写在脸上,“他今天肯定没出全力,不然结束后他一定气喘吁吁,哪有什么力道再绕场一周,但现在这个结果,很完美很完美!” 刘翔风暴无处不在 刘翔是风暴,这一点已经毋庸置疑。他所到之处,无不点燃所有的热情。决赛前,终点线旁的混合区通道口就挤满了“长枪短炮”,只为捕捉刘翔冲过终点的那一瞬;端坐看台的孙海平身边,也被大批中国记者围得水泄不通,只为获得刘翔赛前幕后的一点一滴。不仅如此,卡塔尔的半岛电视台,也专门派出一支队伍全程跟踪飞人。 4时整,当8名选手一齐站上跑道,所有的电视镜头对准的都只有一个刘翔。撞线后,现场大屏幕上一次次地重复飞人跨越高栏的英姿。就连半岛旗下的网站也把刘翔夺冠的新闻放到了头条位置,标题赫然为“23岁的世界纪录保持者轻松地主宰比赛。” 赛后,一寸一寸挪过混合区的刘翔把破纪录感言重复了一遍又一遍,“今天我也说不清是表演还是比赛,反正很轻松,我前面肯定是放了,我是故意跑慢点,因为我4年后还要到广州破一次纪录。我的目标是三连冠,再加三破纪录!”新闻发布厅,正如冯云前天所说,“这个房间如果刘翔来了就太小了”,前所未有地拥挤,所有的问题全都抛给刘翔一人。一边,孙海平本想静静地注视着爱徒,但再三伸来的手机已让他应接不暇。 所有人都在期待,期待刘翔再次高飞。 本报特派记者王彦沈雷 (本报多哈12月12日专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