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模式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2月04日14:51 新民晚报 | |||||||||
这几天在多哈,感觉空空荡荡,大部分亚运赛事,无人喝彩。 探究原因,众说纷纭。一说是卡塔尔人少,整个国家人口不过80万;二说是亚运会设项过多,本届比赛共设39个大项、424个小项,两个数字都创下历史之最;还有说法称各代表团均派出年轻选手,为奥运练兵,亚运会一旦被定位在“二级奥运会”,无论竞技水平,还是选手人气,都会打折扣,观众当然会锐减。
不知在国内,会多少人守在电视机前,观看多哈亚运会的赛事转播?反正亚运会在卡塔尔人中,未曾掀起热潮。多哈亚运会更像是一群外来者自娱自乐的大聚会。 其实,以聚会模式来审视亚运,或许更为合适。因为聚会,所以无论输赢,都不必太当真;也正因为聚会,所以亚运会的设项,不应减少,而应该更多、更广。 亚运会,最重要的是要突出亚洲元素,显示亚洲特色。比如将非奥项目,特别是一些具有浓郁民族特色、濒临流失的体育项目,如卡巴迪、藤球、武术等继续发扬光大。 今天,在卡巴迪、藤球赛场,遇到几位美国记者,在他们看来,这些项目是亚运会的魅力所在。 每个综合运动会,都应该拥有自己的特点:四年一次的世界运动会,吸纳了所有的非奥项目;而国内的少数民族运动会,也因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受到欢迎。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或许对探索下一届在广州的亚运会新模式有所启迪。 小娴 |